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活动设计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2022-03-14 08:59江苏南京市月华路小学210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1期
关键词:老支书桑娜文本

江苏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210000)陆 文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六大任务群”之一,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第二层级,担负承前启后的重任。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既然学习任务群以主题情境呈现,那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应该设计怎样的主题情境呢?笔者认为,打破原来单篇教学的习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在主题情境中展开教学,应该成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活动的内涵与价值

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统编语文教材提倡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并着力通过学习任务来推动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旨归,基于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材内容,围绕语言文字运用来设计包含听、说、读、写、思、议、辩、演等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立体的体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任务群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需要情境的推动。要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就要将学习任务置于具体的情境中,使学习目标、活动成为学生愿意、乐于完成的任务。以设置的情境来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与边界,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这样,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任务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就有了依托和载体,表达就更具有靶向性,更富有活力。

但主题任务情境的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里的“情境”不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为课文学习而创设的外部环境,而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即有真实的学习场景、真实的学习目的、真实的学习材料和真实的评价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要将学生裹挟进来,给学生一个角色定位,让学生进行任务挑战的一种语用情境。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活动设计策略

只有在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任务情境中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设计补白型任务情境

“补白”是阅读课堂的一种教学艺术,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创造,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品析和课文情感的体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教材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紧扣“矛盾之处”“两难之地”“挣扎之感”,与文本、角色、作者进行对话,并结合自身经验,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体验人物情感,进行价值思辨与道德判断。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在相应的任务活动中得以提升。

(二)设计思辨型任务情境

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提升需要在真实而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思辨型任务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认知情境与生活情境进行关联,走进文本的真实情境中,实现真思考、产生真质疑、开展真辨析、获得真感受,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学习,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设计代入型任务情境

温儒敏教授曾说,有时候“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统编语文教材不少的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在教学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来讲述故事内容,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思考人物的思维过程、内心想法,并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加工、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模拟,将故事讲述得更生动、传神。

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活动设计

语文新课标将“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放在一起,形成“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从统编语文教材的习作内容看,中年级强调有创意的写作,高年级则强调文学创作。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创作文学作品,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知识与类型、单元语文要素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情境任务。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小说的魅力”为人文主题,集中编排了《桥》《穷人》《金色的鱼钩》3篇小说。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编排小说,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是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交流平台”则通过回顾课文,梳理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笔者以“我当小作家”为主题情境,设计阅读与表达的任务活动。

(一)我当摄影师

《桥》这篇课文为读者塑造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小说通过对暴雨、洪水和木桥等环境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物形象更加凸显。但是,环境描写恰恰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设计“我当摄影师”的环节,将学生带入角色情境中,体会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师:同学们,画出描写暴雨、洪水和木桥的句子,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好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片段)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到这里来旅游的一名著名摄影师,看到了当时的场景,你会将镜头聚焦在哪里?说一说你的理由。

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化身为摄影师,精心捕捉小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再对这一画面进行解说。“说一说,这幅画展现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会选择这幅画?这幅画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什么作用?”笔者追问。在交流的时候,学生抓住“咆哮、一米高、跳舞、狰狞、舔”等词语,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情况越来越危急,进一步体会到老支书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

在感受老支书光辉形象的环节,笔者继续让学生以摄影师的身份,将镜头聚焦在老支书的身上:“迟一分钟过桥就意味着多一分危险。在慌乱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却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大家逃离,你的镜头又会聚焦哪幅画面?”这样,学生就会去捕捉老支书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通过“我是摄影师”这样一个情境,每个学生都在体验当摄影师乐趣的同时,品读了文本,感悟了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老支书的崇高敬意。

(二)我当独白者

《穷人》一文,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她内心的矛盾,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和同情心的低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文中处处呈现出主人公桑娜的内心矛盾。课文第9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一连用了6个问号、4个感叹号、7个省略号。这些标点符号,展现了桑娜怎样的心情?凸显了桑娜怎样的形象呢?教学时,笔者抓住文本的留白处,让学生尝试做一名内心独白者,帮助桑娜将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出来,感受她的善良品格。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9和第11自然段,此刻桑娜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桑娜此刻忐忑不安。

师:是的,心里七上八下、极为不安的桑娜,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此刻,你就是桑娜,把你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吧!

生2:我们家已经够贫穷的了,要是再收养这两个孩子,我们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生3:丈夫一定会生气的!他一定不会同意我这样做的。

生4:不管他怎么骂我,哪怕是打我,我也得收养这两个孩子。他们太可怜了。

生5:这两个孩子已经没有了爸爸妈妈,他们已经是孤儿了,如果我不收养他们,他们一定会饿死的。

通过上述片段的呈现,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学生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当他们走进故事的真实情境中,他们就能够更加深刻地、全面地、细致地品读人物内心复杂且细腻的情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三)我当剧作家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小说最扣人心弦的就是情节。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小说情节设计的巧妙呢?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让他们从文学阅读走向创意表达呢?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桥》这篇课文的一些细节耐人寻味,只要教师引导学生适度地揣摩,就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故事情节,品读其细节,笔者设计了“我当剧作家”这一语用情境,让学生参加“剧作家微型辩论会”:“同学们,故事读到结尾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支书和文中的那个小伙子是一对父子,老支书的举动确实令我们动容。如果将这篇小说改编成微电影,让你来当编剧,你会这样安排故事的结局吗?”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担任微电影的编剧,思考自己会怎样设计故事的结尾,这样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了作者独特的、出人意料的艺术构思:前面的层层铺垫,最后揭示两个人之间的父子关系,是为了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结尾更加震撼人心,让读者进一步体悟老支书的英雄形象。

(四)我当影评人

语文是生活中的语文。郑婕老师认为:“好的情境要能切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感。”创设学习任务情境,可以引入生活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努力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中。例如,教学《桥》一文,在引导学生从关注事件转向人物时,教师经常会问:“读完课文,相信文中的老支书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上的哪些精神打动了你?”当“舍己为人”或“大公无私”等词语贴到老支书的身上时,教学也许就会暂告一个段落。但是,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记忆是单薄的,学生感受老支书的形象也是浅层次的。

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我当影评人”这一情境,让学生来评价人物、评价小说,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在学完这一单元的三篇微小说后,笔者让学生做一回影评人:“你觉得三篇小说的主人公,哪个能登上《感动中国》的栏目?说说你的理由并试着给他写一段颁奖词。”这样的情境,能让课堂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许学生的目光依然落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但他们必须选取文本中最重要的画面,必须从颁奖词中选择和提取出自己所欣赏的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颁奖词。这样的表达是带有温度和思想的,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五)我当小作家

在进行文学阅读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甚至会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当进行创意表达时,学生会自觉地运用阅读时习得的表达方法,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要想让“笔尖流出的故事”的习作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真实情境的学习过程,打开学生的创意表达之门,就要把情境与表达巧妙地结合起来。对文本所创设的语言环境理解越深刻,学生在“有我之境”中展现出来的个性色彩就会越鲜明。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以“我当小作家”为主题情境,将大任务细分为小任务,将小任务具化成微活动——“我当摄影师”“我当独白者”“我当剧作家”“我当影评人”,层层推进,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材的习作指导提供了三组环境和人物,让学生从中选择一组,或者自己设置一组,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围绕此目标,笔者鼓励学生化身“小小摄影师”,选择一组环境和人物,说一说自己捕捉到的最精彩的镜头。为了凸显人物个性,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笔者又鼓励学生去当一个细腻的“内心独白者”,帮助故事中的人物将他想说的话、想做的事表达清楚。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小说家,智慧的编剧可少不了。笔者继续鼓励学生转换角色,成为一名“创意剧作家”,或将故事情节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或设计有冲突性的故事情节,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开展故事会,鼓励大家争当“小小影评家”,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是互学互评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这样有意思、有意义的情境任务,使学生的表达更有个性、更有思想。

四、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活动设计反思

一个好的任务活动设计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获得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在设计任务活动时,教师要立足学情,从教材文本与真实生活关联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项目化任务活动,实现学生思维的进阶,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由此看来,“情境”已经成为贯穿语文学习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学生校内外的生活,都可以成为情境任务的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走近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选择、挖掘、加工并合理使用这些资源,让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在真实、开放的生活情境中产生联结,建构意义,又在情境中进行整合运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老支书桑娜文本
乡村老支书
穷人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穷人》梗概
老支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续写《穷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