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探索
——以H大学为例

2022-03-14 03:0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师德师研究所建设

曹 醒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

1 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作为高校一流师资队伍的重要保障,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各高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开展了系列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给高校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教师容易受社会和国外不良思想影响,出现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于高校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3]。目前高校多为教师工作部牵头师德师风建设,但落实师德师风建设有效载体仍不明确。因此,H大学探索以二级学院各研究所为师德师风建设抓手,通过做好教师的思想引导工作,既有效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提升治理效能,又培养了教师的科研攻关能力,增强了团队竞争力。文章以H大学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颗初心、两大品牌、三维平台、四个提升”的师德师风提升路径,通过总结特色做法,进一步探索建设师德师风长效机制行之有效的推广措施,为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保障。

2 H大学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师德师风提升路径分析

H大学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前身是由我国著名工程力学家与教育家徐芝纶院士创立的“力学部”,依托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风电机组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在服务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培育一流力学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所拥有教师13名,其中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3人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年来,研究所全体教师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和高度耦合,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不断丰富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所内全体教师始终坚持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通过开展系列榜样力量活动,进一步继承发扬力学宗师徐芝纶院士的教学科研精神,积极探索“一颗初心、两大品牌、三维平台、四个提升”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全体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开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2.1 守住一颗初心,走进榜样生活

研究所坚持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赓续弘扬芝纶精神,在徐老诞辰、校庆日和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定期组织教师瞻仰徐芝纶陈列室,在清明前后为徐老铜像敬献献花,表达敬仰和怀念之情。研究所依托“芝纶实境课堂”,坚持“将现场变成课堂、将素材变成教材、将讲解变成互动”的总体思路,打造榜样教育实境课堂,在实境教育中让芝纶精神入脑入心。

2.2 打造两大品牌,培育高尚师德

研究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打造“示范引领活动”与“师生联建共同体”两大品牌,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开展示范引领活动。研究所坚持以芝纶精神为引领,持续开展“徐芝纶大讲堂”“徐芝纶教育思想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芝纶精神内核,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使命担当,筑牢思想之基,激发内生动力。研究所连续两年在新进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检查期间,举办学习徐老教学研讨会,邀请所内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做主题报告,老中青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困境,在传道受业中更好地站稳三尺讲台,育好时代新人。同时研究所积极配合学院在教师节前后开展师德模范评选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激励所内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

构建师生联建共同体。为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传承徐芝纶院士爱生如子理念,拓展师德师风建设功能,研究所创新性地将所内的博士生党员纳入教师支部中,补足博士生党员长期疏于教育管理的短板,通过开展组织生活,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调研交流,进一步体悟芝纶精神本源,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同时,研究所与19级力学硕士党支部结对联建,开展研究生教育大学习大讨论等主题活动,了解硕士研究生专业需求,搭建师生交流桥梁,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2.3 优化三维平台,丰富师魂内核

2.3.1 做实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培养平台

研究所将徐芝纶院士“以教育教学为本,创教科融合”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延伸,下大力气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让教师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研究所引领教师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改革育人模式,特别注重将大国重器、重大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引入课程、教材和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专业自信。结合“新工科”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丰富教学内涵,将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延伸,通过实境教育课堂建设,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促进师生互联、互通、互学、互长,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2.3.2 做优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科研平台

研究所将徐芝纶院士“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至善精神进一步延伸,在新时代引导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4],全面做到“四个回归”,所内教师的“结构力学”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B”专业基础课分别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

研究所将师德师风建设与业务相结合,号召教师心系“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鼓励教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大力开展力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学科的学科交叉,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研究所发挥强大的组织力开展集智攻关,与中国特检院结构健康事业处开展联建活动,与江苏东华测试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设立技术攻关示范先锋岗,突破了智慧监测与诊断中的多项“卡脖子”核心技术。

2.3.3 做强师德师风建设+国际交流平台

研究所将徐芝纶院士的“为爱国兴国而教,育爱国兴国之才”的爱国思想进一步延伸,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可推广的特色品牌。所内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国外留学与工作经历,国际化程度在全校名列前茅。所长带动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引领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机制:以师德师风建设增动力,建设“一带一路”外国专家工作室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以师德师风建设激活力,建立国外副导师“1+1”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以师德师风建设聚合力,创建学生国际化培养的科研项目、国际会议、国际期刊三大平台。推动课程教材双语体系改革,联合国际波兰科学院院士W.Ostachowicz教授等“一带一路”专家共同培育编写力学“一流学科”教材丛书等,探索中外教授共同培养研究生,鼓励研究生出国、出境交流和学习。

2.4 聚焦四个提升,铸就一流师风

2.4.1 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素养

研究所将徐芝纶院士“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理念谨记于心,着力提升师德师风水平,制定新时代青年教师结对帮扶机制,引导青年教师树立远大理想。所内现有的13名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在此基础上,研究所持续加强队伍建设,每年组织新老教师在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每位老教师与一位青年教师结对,实施“传帮带”交流活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定期邀请学院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做报告,完善课程团队和教研机制;举办师德模范事迹报告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所内教师对标对表师德榜样,提升专业素养。

2.4.2 着力提升科研攻坚实效

研究所坚持以师德师风为引领,立足学校和力学学科“双一流”建设目标,集智攻关保国家工程安全。针对国家交通发展迅猛,千米级长大桥梁成为“国之重器”,其结构复杂、运行环境恶劣,安全隐患突出,突破智慧监测与诊断中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是重大科技需求。研究所将力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合,研发了长大桥梁智慧监测与诊断成套技术,在长大桥梁安全监测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沪苏通大桥、江阴大桥、润扬大桥等16座长大桥梁,节省维护费用3.5亿元,并推广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为解决长大桥梁安全保障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研究所以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以白鹤滩水利枢纽、盐城大丰海上风电机组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为载体,结合专业优势,积极与一线重大工程单位搭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新载体,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努力发挥教师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2.4.3 着力提升团队综合实力

研究所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战斗力,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坚持每月第三个周四组织开展“服务水利,立德树人”专项活动。通过专家解读、成员发言、思政研讨等环节,做到专家引领全面学、个人钻研深入学、同志交流启发学,形成活动前真研读真领悟,活动中真展示真交流,活动后真担当真作为的良好局面。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密切结合所内教师的科研、教学等业务工作,激励其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所内教师在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中都做出显著业绩。

2.4.4 着力提升学科影响力

研究所将师德师风建设目标与学科建设目标融合,探索教学与科研团队耦合联动,用扎实牢固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战斗力、执行力、保障力。根据学科特点及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组建了“结构健康诊断与预警”“结构抗震与控制”和“非线性动力系统”三个专业小组,每个小组包括3-5名教师和4-6名博士生,覆盖了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既有力推动了学科建设,也让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找到了重要着力点[5]。研究所主动承办H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办学60周年纪念活动,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工程力学专业建设进展,进一步提升了工程力学专业的知名度和教师的专业自豪感。

3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措施初探

3.1 强化价值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高校应组织师生深入学习、有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持续强化价值引领,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作为教职工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等,以集体观影、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等形式拓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形式,筑牢思想基础。

3.2 深化立德树人,继承发扬传统

研究所作为平日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的交流阵地,是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抓手,可选取所内优秀教师形象作为精神引领,进行传承发扬,通过开展教育思想研讨、出版论文专集等,进一步强化教师使命担当,筑牢思想之基,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可创新开展“教师大讲堂”“经典实境课堂”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深化师德文化精神,切实提升广大教师对于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技能。

3.3 树立典型示范,强化辐射引领

高校应定期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6]。强化正面引领、典型示范,在教师节之际,举行系列活动,进一步树立先进典型。坚持新老教师传帮带,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实施青蓝结对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4 固化长效机制,产出优秀成果

高校应当始终把坚持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高校还应当及时完善修订学院教职工考核办法,将师德师风等要求融入教师考核之中,同时将师德师风、教师参加公益活动等与评奖评优、项目申报挂钩,做到定性定量结合,强化可操作性,坚持做在日常、目标导向、自律他律结合。建立教师师德师风档案,健全师德违规通报制度,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坚守师德底线。

猜你喜欢
师德师研究所建设
睡眠研究所·Arch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睡眠研究所民宿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未来研究所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心力衰竭研究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