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CT的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022-03-14 08:28陈威陈志方
广东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第三磨牙下颌骨磨牙

陈威, 陈志方

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口腔临床学院、合肥市口腔医院西区口腔外科(安徽合肥 230001)

下颌第三磨牙(third molar, M3)阻生已经成为口腔科常见病之一,目前通常认为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主要是由于日益精细化的饮食导致的下颌骨发育变化与第三磨牙的变化不协调所产生。既往一些研究表明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与下颌骨生长方向、牙倾斜角度、面型等有关,但是全景片的投影角度问题等使得后牙区的相关数据产生偏差,无法得出较准确的结论。本研究是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来探究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情况以及测量相关数据,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究其危险因素,更加准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9年8月至2020年7就诊于合肥市口腔医院并拍摄CBCT的120例患者,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女58例,男62例,年龄20~25岁;共纳入190颗下颌第三磨牙,根据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分为垂直萌出组(63颗),阻生组(127颗)。

纳入标准:(1)垂直萌出组:第三磨牙垂直萌出,达到咬合面(包括仅有软组织覆盖);(2) 阻生组:根据winter分类法,纳入近中阻生、水平阻生; (3) 无牙科手术史、正畸治疗史; (4) 第三磨牙根尖孔闭合或接近闭合; (5) 恒牙列,除第三磨牙外,无其余牙齿缺失。

排除标准:(1) 颊、舌向阻生或者远中阻生第三磨牙不纳入本次统计分析,共计30侧。

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分析190颗第三磨牙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测量并统计下颌牙弓宽度,下颌牙弓长度,第三磨牙近远中径,第二磨牙(second molar, M2)后间隙,同侧下颌升支宽度等数据,对于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筛选出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所选取影像学资料均同一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使用NewTom CBCT 设备完成拍摄。扫描条件:分辨率250 mm,扫描时间14 s,扫描电压为84 kV,电流5~7 mA,并使用自带工作站软件进行测量。为保证可重复性,随机抽取15侧第三磨牙相关数据2周后重新测量,测量误差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指标 下颌角角度[α(°)]:下颌骨下缘切线与下颌升支后缘切线相交角;下颌升支宽度[W1(mm)]:下颌孔中心平面上下颌升支的前后距离;第二磨牙后间隙宽度[W4(mm)]:于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上确认第二磨牙远中最凸点与下颌升支前缘切线的垂直距离;牙弓宽度[W2(mm)]:双侧第二磨牙颊侧最凸点连线的距离;牙弓长度[L(mm)]:下颌中切牙接触点到双侧第二磨牙颊侧最凸点连线的垂直距离;第三磨牙近远中径[W3(mm)]:第三磨牙近远中最凸点连线距离;牙根数:单根或融合根、双根、三根;相关指标见图1。

图1 统计指标描述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采用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牙根数牙齿的分布情况;对于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再将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单因素分析 190颗第三磨牙中,阻生组127颗,萌出组63颗。经过正态性检验(P>0.05)后,对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下颌角角度α、下颌升支宽度W1、第二磨牙后间隙宽度W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磨牙近远中径W3、牙弓宽度W2与牙弓长度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第三磨牙阻生单因素分析

2.2 两组计数资料对应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情况 女性患者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概率大于男性(P=0.005);不同牙根数的患牙的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见表2。

表2 两组计数资料对应下颌第三磨牙生长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2.3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以上4个危险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下颌角角度α、下颌升支宽度W1、第二磨牙后间隙宽度W4为第三磨牙阻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变量下颌角角度和第二磨牙后间隙越小,发生阻生的可能性越大;变量下颌升支宽度越大,发生阻生的可能性越大;女性患者发生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概率大于男性患者。见表3。

表3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食物逐渐趋向于精细化,使得生长发育过程中下颌骨受到的生理性刺激减少,下颌骨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而下颌第三磨牙多在患者成年之后才开始萌出,此时下颌骨的发育已经停止,导致第三磨牙无足够的萌出间隙[1],因此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也给患者带来了许多困扰。而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结果。既往也有学者针对第三磨牙阻生的危险因素做了相关研究,其使用的影像学资料多为全景片或头颅侧位片[2-3]。由于投射角度以及图像处理的问题,全景片常常会出现数据的偏差[4],而可以准确测量面部各标志点角度的头颅侧位片无法全面地描述出下颌骨的相关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年龄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患者的下颌骨发育基本稳定,第三磨牙基本发育完成,且临床上也多见这个年龄段患者主诉为第三磨牙带来的种种困扰。同时,本研究是基于CBCT以及三维重建的结果来分析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相关因素,更加准确,也弥补了之前学者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研究得出性别、下颌角角度α、下颌升支宽度W1、第二磨牙后间隙宽度W4为第三磨牙阻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有外国学者的研究表明男女在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情况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而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性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的概率大于男性,与我国学者张帆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一差别可能由于所选取样本人群的种族分布区别所导致,亦有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所选取样本量较小所产生的偏差。其中下颌升支宽度、第二磨牙后间隙宽度会影响第三磨牙萌出与既往的部分研究结果相类似,但本研究数据建立在CBCT的精确测量基础上,第三磨牙的萌出依赖于足够的第二磨牙后间隙,当其较小,且小于第三磨牙近远中径时,则第三磨牙无法萌出,但是当第二磨牙后间隙足够第三磨牙萌出时,部分第三磨牙仍然阻生,这可能与下颌骨的发育方向、牙发育过程以及时间有关系[7]。下颌骨发育过程是一个向前旋转发育的过程,且发育过程中,骨形成与吸收并存,形成速度快于吸收速度[8]。同时本研究发现,阻生组下颌角角度α较萌出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下颌角角度为第三磨牙的危险因素。资料显示,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第三磨牙是萌出到阻生、有到无的过程,而下颌骨角度的变化是逐渐变大的,这也与本研究结果相契合。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第三磨牙近远中径W3、牙弓宽度W2与牙弓长度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我们通常会认为第三磨牙越小,牙齿萌出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研究结果与既往的一些学者相同,即第三磨牙的萌出与W3没有关系,这可能由于牙齿的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发育过程中,牙齿的牙冠先形成,而此时的颌骨处于发育过程中,即第二磨牙后间隙还未达到最大,当年龄达到20~25岁时,颌骨发育才基本稳定,只有磨牙后间隙足够大的时候,第三磨牙萌出的可能性才较大,在第三磨牙近远中径与萌出情况这一问题上,部分学者持有不同意见[9],这可能由于样本选取有关。下颌牙弓主要容纳除第三磨牙以外的14颗恒牙,其长度与宽度也相匹配,由于牙齿发育完全后其形态大小达到稳定,不会影响第二磨牙后间隙的大小,第二磨牙后间隙的大小主要由于颌骨后段发育以及下颌升支的变化而产生,研究表明13~15岁[10]是下颌骨发育较快的时期,下颌骨后段的发育包括第二磨牙后间隙以及下颌升支的发育,W1的增大会使得第二磨牙后间隙的减小,同时本研究表明阻生组与萌出组的下颌升支宽度W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解释了W1宽度是M3阻生的危险因素。

第三磨牙阻生的因素较复杂,且会带来各种问题如冠周炎、M2远中龋损等,但是M3又有一定的储备价值,如可正畸移动[11]或移植[12]来替换无法保留的恒磨牙。在第三磨牙尚未发育完成之前去预判其萌出情况是一名口腔外科医师以及正畸医师需要具备的能力。本研究纳入的阻生病例主要包括近中阻生与垂直阻生,这是因为这两者是我们临床上最常见的阻生类型,并且我们尚不能判断远中、颊舌向阻生的因素与近中阻生因素是否一致。尽管本研究是建立在CBCT精确测量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但是想更加准确地预测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尚需要更多的样本以及研究更多可能的危险因素,这也是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

利益相关声明:论文所有作者共同认可论文无相关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说明:陈威:负责研究方案设计、数据测量、统计分析、论文撰写。陈志方:负责研究方案设计、数据测量、论文审校。

猜你喜欢
第三磨牙下颌骨磨牙
2 749颗阻生第三磨牙病变回顾性分析
磨牙症各类垫的临床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颌骨发育性缺损1例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与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的相关性研究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大学生下颌智齿生长情况及预防性拔除调查分析
基于CBCT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的解剖关系分析
3D打印下颌骨定位及连接导板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磨牙
个性化钛修复体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