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酸治疗藏族人群面部轻、中度痤疮356例临床疗效分析

2022-03-14 07:55索朗曲宗慈仁央吉德吉央宗
皮肤病与性病 2022年1期
关键词:果酸红斑中度

索朗曲宗,慈仁央吉,白 央,扎 珍,德吉央宗,张 韡,2

(1.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江苏 南京 210042)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1]。

中国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日照时间长。拉萨市年日照量达3005小时,被誉为“日光城”。藏族人肤色多较黝黑,在高原日照强烈、相对干燥等特殊气候下,对藏族人群进行果酸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我科就诊的356例藏族痤疮患者使用果酸治疗,并对其治疗痤疮及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② 年龄(18~45)岁,男女不限,符合 Pillshury痤疮诊断标准患者。③ 依从性好,受试者愿意在整个研究期间不食辛辣、甜食和酒,治疗后能有效保湿防晒。排除标准:① 排除面部病毒等感染、接触性皮炎、瘢痕体质、妊娠、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明确系统性器质性疾病,严重心、肾、肝、内分泌等系统疾病者;② 受试者研究前2周内未使用过其他祛痘产品、暴晒或接受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果酸、激光治疗等。

1.2 一般资料 356例患者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我科门诊的藏族面部轻、中度痤疮。其中男性患者138例,女性患者218例,年龄(15~35)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60.5个月)。根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1]的标准进行皮肤分类。干性0例,中性40例,油性123例,敏感型1例,混合型192例;肤色:非常白0例,白8例,白偏黄37例,黄82例,黄偏棕207例,棕偏黑22例。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浓度 分别使用20%、35%、50%、70%的果酸(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甘醇酸;碱性中和液(10%碳酸氢钠)。外加透明质酸修护面膜。

1.3.2 具体用法 患者取仰卧位,清洁面部皮肤后,对患者的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进行计数,用棉签蘸取少量凡士林涂抹于眼角、鼻唇沟、口角及皮肤破损处,起保护作用。所有患者以20%的果酸为起始浓度,在(30~60)s内快速涂于患者面部,停留(3~6)min观察,待患者皮肤出现白霜、变红或感到明显刺痛灼热感时立即用中和液(10%碳酸氢钠液)中和。随即使用提前冰箱制冷后的透明质酸修复贴冷敷30min,缓解皮肤灼痛、发红、肿胀等不适,起到镇静、舒缓作用,亦可减轻副反应的发生,其后使用医学护肤品来改善皮肤敏感症状。禁止患者在治疗24h内使用彩妆。治疗后1周建议患者使用透明质酸修复面膜,每天一次外敷。日间外出,无论阴晴,均使用防晒系数大于15倍(SPF15)的防晒霜,并打伞或戴帽子,做好双重防晒。根据患者的耐受及疗效程度逐渐延长果酸停留于皮肤表面的时间或增加果酸浓度。每2周进行一次果酸治疗,4次为一个疗程,具体根据患者意愿、疗效及耐受程度调整。

1.4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每次治疗前统计患者的皮损数量(非炎症、炎症性),并使用数码相机拍照,2周随访一次,记录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下一次治疗前进行前一次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共4次。评判标准:皮损改善率=(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前皮损总数×100%。痊愈:改善率≥90%;显效:60%≤改善率<90%;有效:20%≤改善率<60%;无效:改善率<20%。有效率以治愈+显效+有效计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配对χ2检验进行差异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56例患者均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为研究患者的有效率随疗程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第1次随访时疗效(68.8%)相比,第2次、第3次、第4次随访时有效率均逐渐升高,分别为76.7%、84.0%和93.8%,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果酸治疗各个阶段患者的有效率比较[n(%)]

2.2 不良反应 对果酸治疗各个阶段的患者自觉症状及皮肤反应进行描述统计,结果显示,第1次治疗后,刺痒、灼热、刺痛、轻微前红斑、中度红斑的发生率分别为52.5%、86.8%、13.2%、64.6%和33.7%;第2次治疗后,刺痒、灼热、刺痛、轻微前红斑、中度红斑的发生率分别为55.6%、90.0%、10.1%、62.6%和36.2%;第3次治疗后,刺痒、灼热、刺痛、轻微前红斑、中度红斑的发生率分别为56.4%、93.8%、6.1%、57.0%和43.0%,第4次治疗后,刺痒、灼热、刺痛、轻微前红斑、中度红斑的发生率分别为52.0%、84.6%、3.1%、56.2%和33.1%。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前三次治疗,刺痒、灼热、轻微浅红斑、中度红斑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然而,第4次治疗后,自觉症状和皮肤反应最终下降;而随着治疗阶段的增加,刺痛症状发生率一直下降(见表2)。无病例出现重度红斑反应。

表2 果酸治疗中患者自觉症状及皮肤反应的例数及百分比[n(%)]

为研究不同治疗阶段果酸治疗患者的面部红斑、脱屑、刺痛、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情况,以治疗后2周为随访期,记录面部红斑、脱屑、刺痛、色素沉着等不良情况及发生率。与第1次随访时皮肤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比,第2次随访、第3次随访、第4次随访面部红斑、脱屑、刺痛、色素沉着发生率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2周随访时不良反应的例数及百分比[n(%)]

3 讨论

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2]。果酸(alpha hydroxy acids)是一类生理、天然、无毒的有机酸,既可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控制炎症,又可以使皮肤角质层粘连性减弱,纠正毛囊上皮角化异常,使毛囊漏斗部引流通畅,皮脂顺利排出,从而有效治疗痤疮[3-5]。同时,果酸还可激活角质形成细胞新陈代谢,更新或重建表皮,并促进黑素颗粒的排除,减轻色素沉着。 果酸可启动损伤重建机制,激活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使胶原纤维、弹性纤维致密度增高,皮肤更加紧实,富有弹性。果酸还可激发内聚葡萄糖胺与其他细胞间基质的合成,促进真皮释放出更多的透明质酸,增强皮肤的保水能力,使皮肤柔润。 果酸治疗是一种促进皮肤新生的较新且安全的特殊技术,果酸透皮吸收好,副作用小[6]。

本研究中,共有356例藏族痤疮患者采用果酸治疗,浓度选择以20%和35%为主,果酸治疗(1~2)次后有明显疗效,四次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8%。内地所开展的多项果酸换肤治疗研究中,果酸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为50%~100%[7-11]。因此,果酸换肤治疗在藏族人群面部轻、中度痤疮的治疗效果明显。

果酸治疗过程中患者局部皮肤可出现暂时性不良反应,包括:刺痛、灼热、红斑、肿胀、白霜等不适。治疗后可出现面部紧绷感、红斑、脱屑、结痂等不良反应,但一般(3~7)天后均可恢复[7-11]。本研究中所入选的患者在治疗后的各阶段中面部红斑、脱屑、刺痛、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出现率与内地相关研究中相对均不高[7-11],且加强保湿防晒后都可以有效缓解。我们考虑可能是由于入选的患者中皮肤深色肤质(黄色、黄偏棕、棕偏黑)占总数的87.4%,且多为油性及混合性皮肤为主有关。同时,与治疗时根据病情及皮肤状况选择适当的果酸液浓度,控制好换肤液在皮肤上停留时间的长短,及时中和,冰敷足够的时间,术后注意保湿、防晒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果酸换肤治疗在藏族人群面部轻、中度痤疮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安全性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高原地区推广,但选择依从性好、能严格防晒的患者仍较为重要。

猜你喜欢
果酸红斑中度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果酸美容 真能换肤吗
小米手表
让人又爱又恨
木星的小红斑
你是否了解新生儿红斑
木星上的大红斑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如何挑选果酸“焕”肤产品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