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
(东营市垦利区文化活动中心)
很长一段时间,戏曲演出仅有剧本,并无字幕。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召开,京剧、评剧等23个剧种亮相,演出了82个剧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央相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并提出了“戏曲演出要配备字幕”的要求,戏曲字幕从此成为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吕剧,也称化妆扬琴,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字幕在吕剧舞台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吕剧唱腔独特,与日常谈话有很大的区别,如无字幕,听众难以把握唱词;另一方面,吕剧受山东方言影响很大,方言土语较多,字幕能够帮助非山东观众理解唱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字幕的呈现方式也在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在字幕呈现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字幕呈现的效果,也更好地发挥了字幕的提示与引导作用。
影视剧在播出前后,会以字幕的形式呈现主创人员。同样,在戏曲舞台表演中,字幕也具有提示主创人员的作用。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吕剧主创人员较多。一场完整的吕剧节目通常包含导演、演员、舞台布景、灯光师、化妆师等多位人员。对于观众而言,演员是他们最关注的主创人员。吕剧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涌现了许多名家大师,他们舞台功底扎实,艺术水平精湛,在山东乃至全国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如国家一级演员谭连华,其曾在《姊妹易嫁》《庄户皇帝》《借亲》等经典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深受观众喜爱。不仅如此,在山东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吕剧青年才俊辈出,如主攻花衫的彭莉媛。不同演员的行当不同,表演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别,字幕能够起到提示主创人员的作用,让观众知晓本场戏的主要演员。台下观众当中有不少吕剧爱好者,他们对吕剧演员如数家珍,熟悉各位演员的看家本领与表演风格。他们通过字幕了解演员的构成,继而形成相应的审美期待。
戏曲艺术与影视艺术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从相似性的角度而言,二者均具有叙事艺术的特点,需要向观众呈现完整的故事。从差异性的角度而言,戏曲艺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更注重让观众跟随故事走向感受唱腔、身段等方面的魅力。因此,提前让观众知道故事的主线,有助于观众更好地在故事中欣赏戏曲。字幕具有提示故事梗概的作用,能够在戏曲正式表演前,利用简单的文字让观众了解故事内容。民间性、民俗性是吕剧最大的特征,作为山东老百姓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吕剧的故事多围绕家长里短、零星琐事展开,其中,以家庭伦理道德题材的故事最为常见。此类题材剧目,涉及的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如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等[2]。用字幕来呈现故事梗概,也能让观众更好地把握人物间的关系。以经典剧目《墙头记》为例,故事改编自蒲松龄同名俚曲,讲述了张木匠两个儿子不愿侍奉老人,而被王银匠戏弄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张木匠、王银匠、大儿子、大儿媳、二儿子、二儿媳等。在每场戏表演前,可以用字幕的形式提示故事内容,便于观众接受。
在戏曲艺术中,情节发展是层层推进的,而角色的唱词,如独白、对话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观众如果对唱词缺乏准确的理解,很容易出现情节理解偏差的问题,从而影响观赏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字幕在吕剧舞台表演中,具有提示情节发展的作用,是观众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重要载体。以经典剧目《王汉喜借年》为例,王汉喜是一个贫困的书生,在除夕奉命来到准岳父家中借年。剧中王汉喜出场便唱到“大雪飘飘年除夕,奉母命到俺岳父家里借年去”,不仅点明了故事的时间背景,也强调了故事的题材,后续的情节则围绕借年一步步开展,如“没过门的亲戚难开口”“又见他全家上房把酒吃”等。爱姐是王汉喜的未婚妻,剧中有一段爱姐的独唱,即著名的《面对银灯泪悲泣》。唱词以“面对银灯泪悲泣,想起了我的丈夫王汉喜”开头,后续的唱词则围绕她与王汉喜的过往岁月展开,如“想当年青梅竹马同长大,两家爱好成亲戚”“自从俺公爹下世去,这两年穷了他姓王的”等。
在吕剧舞台表演中,字幕同样具有提示人物特征的作用。人物形象是戏曲表演着力塑造的内容,一旦人物形象立住了,整出戏便立住了。在吕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服装、化妆造型、身段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唱词。契合人物身份的唱词,能够将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攀亲记》为例,剧目主要塑造了刘寡妇这一直爽泼辣、性格率真的人物形象。柳寡妇作为一名直率的女性,眼里揉不得沙子,对任何欺负她的人都敢于回击。剧中,牛心诚是一个思想守旧的倔强老头,曾在背后说柳寡妇坏话。柳寡妇毫不客气地上门理论,唱到“我脚正不怕鞋歪,今日就要在我门上清清这个是非”“刨不出根来,就别想跟你散伙”。柳寡妇不仅心直口快、嫉恶如仇,更敢爱敢恨,面对心仪的人,能够大胆地表达爱意,如对着马振声唱到“谁种谷子不绣穗,谁种豆子不鼓粒儿……三番两次找上门儿,合到一起过日子”,明确地表达了要和马振声在一起的想法。字幕呈现能够辅助柳寡妇形象的刻画,使观众更好地欣赏角色。
引导唱词接收是字幕在吕剧舞台表演中的基本作用。地方性、区域性是我国地方戏曲最为显著的特征,吕剧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同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山东方言对吕剧唱腔的影响[3]。声腔与语言的关系历来是戏曲界讨论最多的内容。一方面,地方戏曲的声腔以语音的自然属性与形成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结构也会对戏曲的唱词结构产生影响。吕剧唱词中随处可见山东方言的影响,以传统剧目《小贤姑》为例,剧中人物刁氏的唱词有“过门来与老身俺不投缘法”“听着俺给你啦一啦”“红萝卜馅子甜打了撒”,其中,“投缘法”“啦一啦”“甜打了撒”均包含山东方言元素,字幕呈现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唱词内容。
吕剧唱腔淳朴自然,曲调虽少,但变化丰富,极具地方色彩。吕剧中男女腔均以真腔为主,而在个别高音的地方,则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式,润腔技巧有滑音、颤音、装饰音等。改革开放后,吕剧唱腔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剧种间的交流、互动,吕剧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与兄弟剧种,如晋剧、豫剧、眉户戏、碗腔、秦腔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并汲取了其他剧种中的唱腔艺术;另一方面,吕剧的演出条件大为改善,大量现代化的设备如扩音设备等被应用于舞台表演中,传统的发声方式已经不再适宜,因此,演员们逐渐改变了吕剧的演唱方法,由此带来的效果便是唱腔更加优美自然。字幕在吕剧舞台表演中的应用能够引导观众欣赏唱腔,如《王定保借当》中的“这一件秀的是,本是杏黄裙,我飞针走线绣牡丹叶儿”,其中,“绣的是”以及“绣牡丹”中字幕会停顿一下,待演员继续唱出“本是杏黄裙”“叶儿”再呈现,留给观众体验唱腔韵味的时间。
戏曲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形式,审美性则是戏曲艺术的重要属性。戏曲艺术的审美性体现在多个维度,例如,戏曲造型,作为民族化色彩极为鲜明的艺术形式,戏曲造型元素具有浓厚的民族审美特点,如颜色各异的脸谱、头饰中的贴片等。又如,戏曲服饰。戏曲服饰是戏曲人物刻画的重要载体,以装饰性、夸张性、可舞性为主要特点。不同行当的服饰有一定的差别。以青衣为例,青衣为旦角的一种,以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名称便源自所穿的服饰。青衣服饰为素雅的青色,袖子较长,袖口处为白色,并配有细长的腰带。字幕是吕剧舞台表演中的重要元素,在引导受众审美体验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能够用文字的形式,让观众更好地把握戏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的走向,从而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
当前,字幕工作已经成为吕剧舞台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实际的舞台表演中,字幕工作仍面临不少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错字、漏字现象。究其根源,这与主创人员对字幕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息息相关。一些工作人员仅仅将字幕视作舞台表演的辅助工具,没有深刻认识到字幕工作的重要性,限制了字幕在舞台表演中提示与引导作用的发挥。对此,要从以下两点提高对字幕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深刻把握字幕的作用。改变以往对字幕工作的错误看法,使字幕从辅助性的工具转变为吕剧舞台表演的重要环节。其次,严格进行字幕的审核。字幕的核心作用是将演员的唱词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字幕与演员唱词必须具有一一对应性。工作人员在字幕录入后,要进行字幕的二度审核,查看有无错字、漏字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原因导致的字幕错讹问题,提高字幕工作质量[4]。
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表演中的字幕多为手工创作的字幕,字幕本身具有一定的书法美,与古老的戏曲艺术交相辉映。字幕虽然属于书法的范畴,但毕竟以实用性为首要功能,因此,字幕字体多为正楷、行楷和隶书,这些字体易于辨认,且工整大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戏曲舞台表演的字幕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子屏幕成为字幕呈现的主要载体。当前,在吕剧舞台表演中,特别是文艺晚会中的吕剧舞台表演,多采用电子屏幕,字幕字体则为典型的印刷体。印刷体虽然字形整齐且清晰,但也存在艺术性不足的缺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软件均自带多种字体,可将楷体等美观性较强的字体作为首要选择[5]。除了字体之外,字的大小设置也非常重要。考虑到吕剧的受众主要为中老年群体,他们的视力普遍退化,多数存在老花眼的问题,因此,字的规格要适当加大,避免出现观众看不清的问题。
把握好字幕呈现的速度同样是字幕工作的重要内容。对观众而言,字幕呈现得过快,容易增加观众的接收难度,使观众无法准确把握字幕的信息,而字幕呈现得过慢,则会和舞台表演脱节,难以发挥字幕和表演相得益彰的作用。对此,字幕工作中要平衡好舞台表演与字幕播放间的关系。同时,每行字幕的字数也极为讲究。为降低观看字幕对观众欣赏戏剧的影响,避免观众将注意力全放在字幕上,而忽略对戏曲本身的欣赏,每行字幕的字数应控制在8字以内[6]。当前,字数并非硬性要求,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演员每句唱词的字数以及节奏的快慢,自由调整字数。吕剧唱词以7字句格式为主,如“适才南学把书念”“走向前来忙搀起”,但也存在其他句式,如8字句“再叫声小姐你是听”,9字句“适才说话我多有得罪”,10字句“秦姑娘坐绣楼两泪纷纷”,一些唱段更是混合了多种句式,字幕设置要具备灵活性的特点。
灯光调控同样是字幕工作的重要一环,吕剧舞台表演中字幕灯光开闭要具有节奏性,能够跟随着演员的唱腔而变化,使字幕灯的开关同样做到有板有眼。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提出了“制作精良”的要求[7],这为吕剧舞台表演中字幕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在戏曲发展的早期阶段,受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戏曲场景设计存在一定的简陋性,甚至直接采用露天表演的形式,弱化了戏曲的审美效果。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限制戏曲场景的因素已不复存在,而人民群众审美品位的不断提升,也对戏曲场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优化场景设计就成为戏曲创作的重要突破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戏曲的舞台布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如LED大屏幕、三维虚拟技术等,均在戏曲舞台布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可借助LED大屏幕来呈现字幕,对字幕的显示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
对吕剧舞台表演而言,字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发挥着提示与引导的作用。对此,要深刻认识字幕的重要价值,并从提高对字幕工作的重视程度、精心选择字幕字体、把握好字幕呈现的速度、做好字幕灯光的调控4个角度发挥好字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