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及突破:单篇文本的深度阅读和群文关涉

2022-03-13 00:58张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思维文化

张华

摘要在以思维和文化的深层建构为基础的“深度阅读”中设置“上位问题”贯穿和统摄课堂,辅以群文关涉,真性而深刻地梳理文化脉络,还原作者的文化心理,从而突破新课程教学的教学困境。

关键词 深度阅读 群文关涉 思维 文化

一、在批判和辩证中建构深度阅读

新教材已经施行三年,新高考即将来临,但当下的新课程教学依然在困境徘徊。或者罔置“三新”的导向意义,执旧琴而操新曲,缺乏批判性继承和独创性建构;或者全然抛弃单篇教学精华,造成文本解读肤浅而群文关涉不够的“不伦不类”局面;或者为活动而活动,流于表演、耽于形式而不能真正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和发掘主体潜力。以《荷塘月色》这种经典篇目为例,教学中对本篇的处理,常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句展开设计实施,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固陋而偏颇,原因有三。

1.此句实乃一败笔,做不得文眼句。因为它颇不符合我们民族“哀而不伤”“含而不露”的传统审美,也与作者自己在后文借助月下荷塘和江南采莲抒发内心愁郁的手法以及全文展露的诗意素雅美的文风格格不入,既浅陋又赘余,且剥夺了读者于文字间玩味体悟的乐趣,这就像未见谜面,先揭谜底,大煞风景,大可删去。

2.此句居于文首,其作用無非是点明自己的心情,如果就此认为作者愁闷了就用且一定能用“荷塘月色”来排遣心情,那么对“荷塘月色”的理解未免太机械、太功力、也太浅显,没有体现思维深度和文化深度。

3.不能统摄全文,无助于深度阅读。文章整体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将深层的情感投射在“现实的荷塘月色”和联想到的“江南采莲”上,而对于此点的解读的关键点和出发点是他建构的“另一个世界”,与此句无关。

而“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一句通常因为位置的非典型(不处于段首、段尾等)和造句的非经典(用词不华丽、不典雅)被我们忽略了。其实,这个句子非常关键,也非常核心,原因有三。

1.它交代了三个关键词一日日走过、满月的光、另有一番样子。进一步解读,应该是,荷塘很普通——天天路过,自然也不是只有朱自清一个人路过——但是在今晚,今晚满月的光华下,会有另一番样子,让我们充满期待。而这一点到了第三段,被作者生发为“我的天地”和“另一个世界”,进一步地,作者自己也在“苍茫的月下”此成为“自由的人”。

2.基于此,也就可以尝试理解为什么朱自清前文写道“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而文章后半段写江南采莲的事是“有趣的事”,与前文的“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照应起来,但又表示“无福消受”,因为江南采莲虽好,但不在月下,却受困于时代、家庭、个人因素而无法主观建构,因而作者的郁结无奈也就表达的更深一层。

3.文章前后两个部分间的对比关系也就进一步被厘清。这种对比效应的理解需要文章内在逻辑的理解,也需要对传统文化建构的理解。

二、要荷塘又不必荷塘——朱自清用“月光”打开的另一个世界

我们解读《荷塘月色》,通常还将“荷塘”与“月色”等重起来。但从文章看,没有月华的荷塘是一片“阴森”之地,幽僻有余而美感则无,缺少心灵依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月光起着统摄和灵魂点睛作用,荷塘,恰逢其会,却不是必须。反观没有了荷塘的月光,则可以有其他事物替代:在朱自清看来可以是秦淮河;在苏东坡看来可以是赤壁大江;在李白看来可以是镜湖天姥,甚至有月的“无情游”就足矣,无需其他。所以,我们在理解上应做区分,这种区分实则是文化上的深掘与关涉。

1.朱自清用月光建构了静谧而不怪诞的世界

月光的淡淡普照让荷塘静谧而不怪诞、幽僻而不荒凉。换句话讲,朱自清是求静而不求怪。我们熟知的写荷花的诗文不少,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即使是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荷花枯败了,那也是白天的荷花,偏偏朱自清要晚上去赏荷花?是否会让人觉得他怪异甚而怪诞?一如苏轼游览赤壁要晚上,张岱欣赏雪景要晚上,李白“游天姥山”要晚上,张若虚写春江花月要晚上。自古现实中的桃花源难寻,但文人士子却可以自我建构。苏轼用大江绝壁隔绝世俗烦扰一“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谗岩”“蒙茸”“虎豹”“虬龙”;张岱用雪西湖隔绝世俗烦扰一“人鸟声俱绝”“上下一白”;朱自清则用幽僻的荷塘来隔绝世俗烦扰。但这还不够,还要有月光普照,灵动万物——一切都有了灵魂的美感和文化的深蕴。苏子的月下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白风清,如此良夜”;张岱的月下西湖,“上下一白”,且“一痕”“一点”“一芥”与“舟中人两三粒”相映成趣;张若虚的月下春江,花林似霰、江天无尘,相思明月,落月摇情。朱自清则的月光淡淡,让普通、幽僻甚至阴森的荷塘具有了朦胧美、优雅美、动态美与和谐美:花如“刚出浴的美人”“牛乳中洗过一样”;叶子在微风中轻摇微摆,更见风致;清香仿佛“渺茫的歌声”;光影恰像小提琴曲般和谐。且一切的营造都具有非阳刚的柔美,颇符合他彼时彼刻的心绪表达。整体上的月下荷塘具有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和深层的文化价值,朱自清大可游之。

2.月光的朦胧和谐建构了朱自清“哀而不伤”“独而不孤”意境

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崇“独”,但独而不孤。孤,必定是寂寥的、郁结的、封闭的境地,所谓“独学而无友”“独来独往”“为人孤僻”。“孤”不利于修身纾解,而且性格心理还存在缺陷。而“独”则虽是独处但有寄托,如风月、山水者皆可解我心忧。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沉浸。李白的“对饮成三人”,郁达夫的看牵牛、听驯鸽,张岱的“天与云与山与水”,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都是在自我建构的“独”境中尽享超然自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周围有微风吹拂,有淡月当空,有荷花袅娜,有荷叶风致,有荷香缕缕,甚至有蛙声相扰,在朦胧月光的统摄之下,一切都和谐有度,哀而不伤。虽然,心中之事无法向妻儿言说,所谓“夜中不能寐,起坐谈鸣琴”,但他在自己营造的“独”境天地中,做出了一种“非语言”的倾诉、言说。

3.朱自清借月光在自然之境中建构诗幻但不完美的世界

他求美不求全,这一点是颇有一些道家影子的。月光淡淡,恰似小睡;青雾浮起,朦胧如梦;荷叶田田,亭亭风致;荷香缕缕,若有似无。但这毕竟是散文而不是诗词,虽有想象,但其行文还是比诗词更“现实”些一李白的落九天的银河、苏轼的“惊涛拍岸”的大江,要在诗歌中出现才好。所以细读之下发现,本文虽美,但实有“缺憾”:荷塘是普通的日日走过的;路是煤屑的;树有很多是不知名的,树色是阴阴的,树影也是峭楞如鬼的;路灯更是没精打采的。虽然里面有主观情感低沉的映射,但其文美而不全的把握却与道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趣,大大相合。

由此,月光的打开,实则是文化的建构,而由此一点做广度上的联想和深度上的挖掘,以成群文的关涉(但是专题主线的,不做过度延展),并在其中梳理出文化的脉络,建构出作者的文化心理,是深度阅读教学的重要支点,也是突破当前新课程教学困境的重要方向。

三、设计举隅

1.课题:文人士大夫的另一个世界

(1)上位问题设计:

《荷塘月色》是“荷塘”重要还是“月色”重要?

(2)活动依托:

朗读课文,个人思索+小组探究,课堂探讨(群文关涉)。

2.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配乐泛读,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指导(节奏、语气、情感把握等)。

(2)个人思索+小组探究

(3)课堂探讨(群文比较)

学生发表看法,完成表格,教师点评。(梳理文化上的认知脉络,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力。)

3.课堂研讨

预设1:荷塘重要。

如第4段的描写。博喻、通感、叠词等手法中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体现的美以及第6段中荷塘环境所体现的作者心绪。甚而提到后文江南采莲与之形成照应。

(1)赏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①比喻的恰适性。本体为荷叶,喻体为舞女的裙,具体是哪种裙却并不重要,因为静态如芭蕾舞裙,飞旋如其他长裙都可以想象的出这样的姿态,二者在外形上相似,而且以此作比,又加亭亭二字,很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又有朦胧月光的加持,将荷叶挺立的姿态美和月光、微风下的“非阳刚”的柔情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②隐藏的动态美。这个比喻呈现的画面是以显性元素叶子与隐性元素月光和微风为整体元素,而叶子也在时有若无的微风中轻摇微摆,呈现动态的风韵美,与后文的“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却更见风致”构成整体和谐与照应。

(2)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句的关键就在于“微风”二字形成的需要意会的妙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美感效应。首先是风不大,而且不持续,那是若有似无的风,而荷香本就不浓郁,作者站在荷塘边,微风中的荷香自然就是闻得到,但又闻不足,若有若无、似断还续,这个感觉与后一句“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给人的体验极其相似。因为这个歌声的源头位置是在“远处高楼”,传到跟前时一定是似乎听得到,但又听不真,故加“渺茫”二字,而且,我们揣测朱自清说的歌声一定是一位清丽女子所唱,这就更升华了缕缕荷香的妙境——不是浓艳的、不是激烈的、不是浑浊的,而是清清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时断时续的,虽不沁人心脾但却可让人渐入坐忘之境的,这种生命体验就达成了文章第三段提到的“独处”且“受用”的妙境。

(3)赏析:文章第六段

树色“阴阴”,“只有一些大意”,路灯“没精打采”,“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的“热闹”。这些关键细节、关键点位让此段的描写整体统一在朱自清那似悠实烦的情绪下,独处荷塘一隅,一切随意、随性,热闹随他们,无精打采随他们,意境美而不完美,达成一种心的“自由”下的视听自由,不过还是有遗憾感流露,这也是下文想起江南采莲的出发点,于是,在回忆想象中表达一种向往。

预设2:月色重要。

(1)月色营造了整体的诗幻意境

是淡淡的恰到好处的月光带来了朦胧而梦幻的荷塘,才有其朦胧美、动态美。无月色的荷塘,将是阴森、幽僻而毫无美感可言的,也就不能吸引作者前去踱步漫游。所谓“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可见,荷塘寻常无奇,日日可见,唯有在满月光华之下,才有夜游的价值。

(2)月色映射“此时此刻”的心境

淡淡的月色与朱自清那自由、散漫、不激烈也不灰暗,似梦如幻,有忧郁(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但又未超出那个度的心境相恰适,且能达成一种平衡,所谓“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所谓“哀而不伤”是也。

(3)是淡淡的恰到好处的月光建构了足够作者栖息心灵的天地世界

如同苏子月光下的大江赤壁,他在其中歆享“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在其中畅想风流人物和千古豪杰,那是他努力建构的天地世界,我们又何必去现实考察究竟是不是三国赤壁;如同张岱月光下的雪西湖,他在其中独享天地一白的世界;又如同柳宗元的“寒江世界”,他求的就是那种“钓雪”的境界,无关鱼虾,更无关他自己之外的人物世事。

(4)形成对比,深化表达

月下的荷塘世界与日下的江南世界都是作者喜欢的,后者也回应前文“爱热闹”的伏笔,但六朝时的自由风气,采莲、看采莲的热闹场面都是一场在1927年时代和他家庭及个人境遇下难以达到的奢望,那就越发显得月下的荷塘世界幸福而珍贵,一如曾皙谈到沂水春风时孔子的慨叹中是大有向往和遗憾的。

(5)诗化世界,浮生偷闲

作者在妻儿睡觉时一头走进自己建构的荷塘世界,又在重重心事中一脚迈出这个世界闯进现实世界—一“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就像李白乘着月光飞渡镜湖攀上天姥一样,月色,帮朱自清打开一个世界,建构一片天地,那是只属于他的自由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一直他“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6)月色朦胧而苍茫,一如心绪复杂而多面

作者的颇不宁静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时代层面的,也有家庭层面的和个人层面的,所谓“作者创作的作品是个体表达意义与传承时代意义两者高度融合的意义载体”。而作者说“不宁静”,文末注了1927年7月,传统解读往往在“不宁静”和“1927”之间建立“社会功利价值范畴”内的一元关联,引领学生认知作者的“不宁静”来自于时代层面,却忽视了“这几天”与4月到7月有几个月时间差的矛盾,这也造成一种思维惰性:伟大作家的痛苦都和甚至只和时代甚至政治相关。可联系《背影》以及《一封信》等资料进行多样化解读。

梳理表格

4.课堂小结.深化升级

荷塘是朱自清月夜漫步的自然客体,同时又是朱自清借月色月华诗幻建构的主观世界,这种建构,是一种文化的建构,自古有之,传承不绝,表現的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和高雅的审美意趣。

5.作业设计

自主梳理并分析本单元其他篇目中的“另一个世界”,写小论文一篇。参考题目:xxx和他的另一个世界。要求:体现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独创思维)和文化的深层思考,观点新颖深刻,文脉清晰,字数1000字以上。

新课堂教学困境的突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或者一种路径的建设,更多地应该是在思维和文化的建构中深度阅读并做恰适的关涉,以达成“重建大阅读体系,实现课内外贯通,增强阅读探究性,建立混合学习样态并“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的深层本初语文教学意义。

[作者通联:天津静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通告

《中学语文》编辑部对来稿初审时有检测学术不端的查重环节,稿件重复率严格控制在总复制比20%(复制本人已发表过文章也算在百分比内)下,略超20%的,编辑部会电话联系作者修改,对联系不上的作者和重复率超过30%的将作撤稿处理。请老师们注意接听编辑部电话(027-88666211)。

编辑部之前发布的《投稿须知》中已明确了相关事项,在此再次通告。

2022年1月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