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探究

2022-03-13 23:34周文恩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职业院校育人

周文恩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同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2]由此可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现阶段,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探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现形式,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核心课程的作用,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形成育人合力,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发展亟待回应与解决的问题。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分析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3]至于什么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当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强调的都是以学生的实践经验或人生体验为主的理论教学在实践与应用中的活动。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跟实践地点无关;另外一种观点则强调它是在课外开展的与课堂理论教学相适应的环节,明确指出课内教学不是实践教学;还有观点指出,“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指导,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4]教师是否参与,不是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

(二)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

思政课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对实践教学而言,它是理论实践化的最好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深化学生理论认识的关键一环,有其特定的内在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契合了思政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目标。思政课的价值在于培养时代新人,青年一代要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就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并能运用这些成果分析和解决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换言之,知其然仅是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结果,要把自己锻造成时代新人,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并深化理论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设置的以实践形式为手段的教学环节[5]。所以说实践教学与思政课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

二是联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课堂。实践教学服务于理论教学,要以理论教学的内容为指导和主线,同时实践教学又反过来促进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两者的相互作用共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一方面,实践教学能有效补充、延展并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理论教学效果,不断完善的实践教学能激发理论教学的效能,带动理论教学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理论教学的内容为实践教学起到了领航、护航、稳航作用,确保实践教学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深度。因此,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联动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在两个课堂的紧密联系中高效推动思政课的教学发展。

三是吻合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特点。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助力思政课入脑、入心并最终入行。一方面,“职业院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6],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听得进,记得住,还要用得到,坚持把“德育”摆在首位,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五育并举”上同向同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统一[7];另一方面,“00后”成为职业院校学生主体,他们都有着显个性、求务实、更开放的鲜明特点和兴趣圈层小众、精神支持丰富、试错空间包容、国际交流多元的新需求[8]。如何将比较抽象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教学转化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认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无论采用任务分解、模块教学还是采用其他方式,教学效果都不甚理想,理论学习容易变成空洞之物。实践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上,从学校到职能部门,到承担教学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再到教师个人,都十分重视实践课的开设及实践效果,增加课堂实践学时,不断开拓课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根据2021年版“概论”课的课程标准,在共计64学时的计划中,实践教学为18学时,穿插在相应理论教学环节之后,内容取材并服务于理论教学,主要通过音视频资料、超星学习通平台、PPT、多媒体等设备或软硬件,以小组方式开展,考核方式不单列,作为平时考核依据按比例计入总评中,从主题设计,到实施教学,再到考核评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着以下三方面困境。

(一)实践教学的内容供给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偏差大、衔接度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9]新时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解答新时代课题,体现新时代精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主动顺应新时代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历史重任势必推动思政课进行创新,在保持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上最大程度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目标的达成。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内容供给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需求,两者要保持动机与效果的一致以及结构上的动态平衡,否则就会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脱节,而这种相互脱节的矛盾,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高频出现。一是实践内容在供给与需求两侧不能较好地产生共鸣,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效果达不到预设目标。比如:在讲授完“概论”课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之后,设计了课堂实践教学,实践形式是赏析红色影片《走近毛泽东》,实践要求是在3天内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观后感或不少于800字的影评,并且要求查重。结果,总体上对诸如此类的红色影片感兴趣的学生不多,具体到不同专业上会略有差异,对于学生提交的观后感,多数从网络上摘抄,千篇一律,鲜有个人理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学生对影片中主要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事件发生的时代条件等,缺乏应有的学习和认知,难以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同时教师在实践作业的布置上也有疏漏,忽略了团队合作。因此,本章节的实践教学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互动少,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都未能达到设定的目标。二是相对单一的实践供给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多元的实践需求。受限于教学环节、教学条件及教学手段、教学能力等,“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多以课堂叙事教学为主,沉浸式情景教学、实践基地体验式教学、智慧校园实践课堂等多维平台不足以支撑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必然限制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两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相对严格的实践考核,因而实践教学常常流于形式。

(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控制力不够,学生普遍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

除了课堂实践教学外,教师对课外实践教学的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对实践主题、考核标准的制定上,对实践过程的参与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受限很大。比如在2020级“概论”课的一次实践教学中,教师发布了一个名为“老照片的故事:关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记忆”主题,实践要求是学生以4至6人为限组成一组,每组成员将搜集来的改革开放前后的老照片(照片内容可以是人物形象、新鲜事物、老物件等)重新制作,作品形式不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学生在实践中的疑问,可随时跟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几个共同现象:一是组员间的协作少;二是组员大多寄希望于组长,观望者多;三是仅有个别小组会在实践过程中跟教师有零星交流;四是实践作品带有很大的相似性。不难看出,教师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参与有限,除了参与方式主要通过网络而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更主要在于学生对教师的参与选择了策略性回应,学生主动疏离实践主体间的关系,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效能被弱化,降低了学生实践学习的参与感、体验感与获得感。

(三)实践教学的价值因为单一的考核方式被大大降低

受到理论教学考核方式的影响,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其主要弊端表现在注重考核结果而忽略了考核过程,作为实践教学过程的延续,考核过程的被忽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实践教学的价值被降低。仍以“概论”课“老照片的故事:关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记忆”这一实践主题为例,对每组的几名同学而言,考核他们的唯一依据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的作品,如果符合考核要求,该组所有成员都能获得一致的相应分数,这就意味着每个组员在实践合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实践感受、体验等被平均,以吃“大锅饭”为基本结局的评价手段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搭便车”就能获得通过的心理,从而冲淡了他们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意味着同时会在另一个侧面遮蔽部分学生的实践创造性。难点在于加强过程性考核,推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制定考核标准及监管考核过程都很难,但如果不进行考核办法的改革,实践教学的价值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被淡化的结果。

三、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要坚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拓深实践教学在价值导向、根本目的、教学内容及育人成效等方面的认识,达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目前,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课内实践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资源,有“新闻思政”“故事思政”“影视思政”等具体形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参与面广,相对有效避免学生实践学习“搭便车”的可能,便于教师课堂管控和指导,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理论教学目标;课外实践主要依托理论课堂外的资源,包括校史馆,校内校外各种教学实践基地,特定主题实践方案涉及到的各种环境、要素等,可体现为“践行思政”“参观思政”“调研思政”等形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接地气”,是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培养学以致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学工作者,笔者在实践教学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教学效果考虑,职业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围绕以下途径来实施。

(一)推陈出新课内实践教学,明确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课内实践教学供给效用

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往往取决于课堂理论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看、唱、辩、画”等方式,让学生小组或个人直接参与学习任务的分解,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实践教学的目标来展开教学。以“概论”课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教学实践为例,我们制定的教学内容是观看红色电影《走近毛泽东》,实践任务是:1.整理观看笔记,形成小组观感或影评;2.选取小组代表就观感或影评作课堂发言。在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中,设计了主题为“老照片的故事——关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记忆”的实践教学,具体任务是: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收集改革开放前后的老照片(可反映不同时代的人、事、物等);2.小组成员分工,对材料进行制作,作品形式不限;3.小组代表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通过上述两个课内实践教学的案例来看,小组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小组代表课堂展示合作成果,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组织语言、阐述观点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及补充、完善,拓宽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拓深了学生分析问题的高度,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研读能力和理论修养,促进了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二)增加课外实践教学实施比例,挖掘实践教学潜力

课外实践教学主要表现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种形式,职业院校要结合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思政课受到极大重视和支持的背景下,有些职业院校趁势改善了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专门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所需的软硬件配置一应俱全,多数专题的实践教学都能在基地完成,从而促进了实践教学效果的达成。相对于社会实践而言,在校内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还有安全易行、成本较低等优点,教师组织和管控起来也相对容易。比如:在教学“概论”课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时,就可以把课堂搬到校内基地,通过视频回顾“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状况”,选派学生代表诵读《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片段,布置查找朝鲜战争结束后毛泽东同志有关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等相关内容,就能将课内的理论教学结合于课外的实践教学中。

不具备这种条件的职业院校,就要想办法把课外实践通过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予以落实。对比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在操作层面更为复杂,涉及到的环节和要素更多,时间成本更大,也同时存在安全风险、疫情管控、组织保障等问题,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比如,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虽跟中共三大会址、黄埔军校旧址等纪念馆签署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议,但要在相对集中时段组织上千学生去那里进行社会实践,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每个班级选派学生代表,由任课教师在获得学校批准后统一组织实施,没有被选中的学生,则被要求利用节假日或周末,以个人或团队(不超4人)的方式自行前往,并结合要求形成书面实践报告,佐之以图片或视频,作为个人或团队社会实践的考核依据。事实证明,增加课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比例,让更多学生真正走出理论课堂,用社会实践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社会现象、总结归纳的能力,有效深化了实践教学效果。

(三)创新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使思政课与专业课形成协同效应

职业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衔接上,既有难点也有痛点。难点在于实践教学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既体现出职业性又体现出差异性,痛点在于体现了职业性和差异性的教学可能会影响课程的整体安排。协同效应的形成,以解决两者衔接上的痛点和难点为前提,不解决难点的实践教学会从根本上让学生模糊思政课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性,不解决痛点的实践教学则会导致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及实效性的降低,如何突出职业性和差异性的实践教学,创新与专业实践的深度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首先要主动了解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计划、进度,也要确定相对应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使两者的相互协同达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就要根据不同专业有所侧重地突出其“职业性”,像财经商贸类、医药卫生类等专业可以偏重于“敬业、诚信”等主题,像文化艺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等专业则可以偏重于“爱国、友善”等主题。其次,要求教师在实践主题任务的布置上,要充分围绕专业实践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不同职业的差异性,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为例,同样是实施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现状或经典案例调查,会计专业可以设定“不做假账”的范围,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围绕“新时代最美幼师”上来。这样就把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渗透于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践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四)构建虚拟网络实践情景,促进“两个课堂”的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有序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多重资源的整合和多主体的协同。相对于传统资源来说,网络资源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能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育人功能,但网络资源本身的育人价值需要各种教学主体的整合才能得以释放,必须依托于线下教学的正确引导、管控及评估等,才能为思政课教学所用,否则网络资源就有误导学生、脱离教学需求的可能。网络虚拟实践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角色实践的平台,而这个平台能让学生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其精神、情绪及感受都能在虚拟实践情景中得到更加充分、自由、开放的表达和展示,学生在网络上的虚拟实践活动已经具有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品格,同样具备线下的社会实践价值,实践教学正好可以借助于高普及率的网络,为学生打开一个视野更大、感受更深、方式更多的全新领域。

网络实践课堂只能是对线下实践课堂的补充,不能本末倒置,要打造社会、学校、课堂等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在“两个课堂”联动的协同效应下,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合力,深化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巩固,最终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职业院校思政课在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要不断地推进实践教学途径的探讨和创新,着力强化育人功能,提高育人效果,进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思政课必须承担起价值和工具的双重功能。

猜你喜欢
思政课职业院校育人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