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奋斗航标,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地处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神农架林区和保康三县(区)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中西部偏远高寒山区村落。尧治河村的耕地面积约700 亩,全村有两个居民小区,共计164 户、649 人,村党委下设支部20 个,党员224 人。围绕农村群众最关心的致富问题,尧治河村党委立足于区位特点,汇聚发展力量,补齐产业短板,壮大集体经济,扶助特殊群体,改善居住环境,使该村从三十年前偏远封闭的“穷乡僻壤”逐渐成为鄂西北的“磷矿”首富村,而后又一跃成为风景秀丽的“红色淬炼”圣地。尧治河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探索乡村转型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成为全国探索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勇闯者”。
六十年前,尧治河村一带经勘探查明磷矿储量巨大,但因崇山峻岭阻隔、道路崎岖难行,导致车辆很难进出,当时的村民们只能“抱着金山饿肚子”。一直到1988 年,尧治河村的情况也未好转,当地既不通路也不通电,人均年收入不足300 元,村民们“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
“要想富,先修路。”1988 年,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痛下决心,带领党员干部拼着命也要把磷矿出山之路打通。他们开山填堑、遇水搭桥,一锤一锤接着凿,一步一步往前挪,历经近四个月的奋战,一条寄托着尧治河全村人致富梦想的6 公里天路终于被打通。
“越是艰险越向前,敢教日月换新天。”1988 年以来,尧治河村累计投工约34 万人次,开掘土方量约14 万立方米,修建公路隧道13 个、涵拱20 多个、公路桥梁28 座,贯通了长达136 公里的环山绕村路网,终于使得崇山峻岭间的磷矿石可以大批量走出深山、奔向远方。
“用双手改造山水,用劳动积累财富。”伴随着川流不息的运输车辆,以前灰黑色的“破石头”成为乡亲们致富的“敲门砖”,大山深处的尧治河村开始热闹起来,并迅速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尧治河村民中间有这样一种共识,靠天吃饭总感觉不牢靠,再多的磷矿也有挖完的一天,必须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多元发展。为此,尧治河村党委决定通过收购、参股、租赁等形式获得九里川、六柱垭、房县等9 处的采矿权和探矿权,客观上为尧治河村增加了约4000 万吨磷矿石储量,并延长了80 年的开采年限。同时还依法依规收购了5 家国有水电站,投资楚翁泉酒业,选取村内12 家优质工业、服务业企业向外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
同时,尧治河村党委提出“把山区建成景区、把矿区建成景区、把居民区建成景区”的发展战略,重点实施矿区环境修复、生态绿色旅游等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旅游,吸引周边游客游玩。为此,村党委坚持将生态恢复工作作为重大村务抓在手上、抓在日常、抓到实处,15 个露天开采矿点、8 家矿粉厂先后被关停。近年来,尧治河村累计投入6 亿元用于水土治理、矿山修复和植树造林,先后恢复矿山植被约2700 亩,实现退耕还林约1900 亩、人工造林约1.8 万亩,目前全村生态恢复率已达到95%以上。
尧治河村党委始终有着这样的认识,没有文化积淀的自然风光是单薄苍白的,没有精神底蕴支撑的发展将难以持续。为此,孙开林组织精干力量,多次深入尧氏先人所在的河南尧山、山西临汾等地“寻尧”溯源,查阅相关典籍,与老前辈交流探讨尧帝和其子丹朱的历史传说,建立了国内首家尧文化传播研究院,并举办尧文化论坛。尧治河村在此基础上还投资兴建了尧帝神峡、农耕博物馆、尧帝文化大舞台等一批富有荆楚地域特色、尧治河文化特点的旅游景点。目前,尧治河村已荣获国家4A 级景区称号,景区年产值超5 亿元,年均缴税5000 万元,先后为近千人解决了就业。
尧治河村党委立足于本地特点,带领群众建立了以尧治河水库修建为背景的创业馆、水电馆等,积极策划特色文化活动,以红色创业文化引领风尚、教育村民、推动发展。2021 年,依托“湖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示范基地”等优势,尧治河村积极推进旅游观光、干部培训、红色体验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尧治河村“红色淬炼”特色培训品牌。当前,来尧治河村研学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诸多单位、“两新”组织开展干部职工培训的优先选项之一,这为尧治河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孙开林在总结尧治河村发展经验时指出,“尧治河的发展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尧治河村从一开始就把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凭借求发展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积累,让事业“越做越活”。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耳熟能详,但为之则难。对于当年偏远的尧治河来说,修路难,开矿难,办水电更难,但这些都难不倒建设尧治河的党员干部们。在建二级电站时,每个压力钢管都是上千斤重,当时没有装载机、挖掘机、运输机、吊车等大型设备,在悬崖峭壁上安装这些管道都是全员齐上阵,一寸一寸往上移,一节一节往上装。在与尧治河村民座谈时,大家都说:“实干是尧治河人的本分,实在是尧治河人的品行,尧治河人别的不行,苦干实干我们还是拿得出手的。”正因如此,尧治河村才硬生生拼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认真要有大担当,落实才是真本事。众所周知,集体经济不好办,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孙开林经常强调,“在当下的大环境当中,人人都想捞钱,人人都想钻空子,如果没有精准绣花的刷子,没有严格规范的管理,没有治理企业的能力和水平,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甚至破产死亡”。尧治河村从开矿到办水电,从办水电到搞旅游,建成了20 多家集体企业,村党委始终坚持科学谋划、精细管理。同时,尧治河村的绣花功夫还体现在敢想、敢做、敢干、不等、不靠、不要的作风上,在国家政策没有出台以前,尧治河村就自发修路、办电,虽然没有享受到国家诸多优惠政策,但尧治河的老百姓们却提前享受到了劳动的成果。
1996 年,尧治河村成立了一个带有福利性质的集体企业——三福(扶贫、服务、福利)公司,“组织村里一些聋哑、呆傻,包括懒汉做个直把活,挣个直把钱,通过自身劳动找到幸福生活和做人的尊严”。1996 年以来,三福公司员工一起修路、改田、栽树,成立了药材、八月蜜种植合作社,截至目前已植树造林3000 余亩,修建挡土墙和拦淤大坝上百座,改造荒地、低产田500 多亩,维修、养护村内公路100 多公里,三福公司也由过去的单纯“输血”变成了现在的自我“造血”,一年收入几百万,员工年均收入5 万元以上,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自我发展,成为尧治河村在扶贫攻坚、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创举。2021 年,尧治河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万元,全村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 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2.5 亿元。历经三十多年的共同奋斗,尧治河村全村人实现了“居住在别墅,出门开小车,上学不发愁,生病就近看,老了有人管,人人有出路,年年有分红”的共同富裕梦想。
尧治河村能从当年的穷乡僻壤变为湖北省赫赫有名的富裕村,靠的是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转型发展之路。总结尧治河村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回顾尧治河村三十多年的振兴之路,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年来,尧治河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完善“三三制”党建模式,在村属24 家企业内全部建立了党支部,形成了村党组织、村委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格局。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发展的“领头雁”“带路人”,坚持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正确引领转型发展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尧治河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现组织振兴与发展转型的同频共振,推进乡村振兴才会获得成功。
尧治河村党委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标意识,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共享发展成果,大力实施“磷化工业、旅游开发、生态文化”三大战略,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带领全体村民脱贫摘帽,实现了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支撑在于产业兴旺,关键在于决策团队要时刻牢记使命、居安思危,在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上不等待,在发展质量、发展效益上不马虎,若想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享受、歇一歇,转型发展极有可能会“一篙松劲退千寻”,进而导致乡村振兴半路辄止。
多年来,尧治河村立足于实际,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建成了产业结构合理、发展链条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村集体控股达到64.4%。尧治河村党委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的理念,谱写了新时代尧治河人谋发展的华丽篇章。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要谋发展就要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生活富裕,乡村振兴自然也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