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冯国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马克思认为, “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1]127。 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从劳动的本质、 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的解放三个方面对劳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在哲学世界里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哲学家, 那就是人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最终被马克思发现并破解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 社会的所有关系都是由人的本质组合而成的。
第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论文中, 就详细描述了人们劳作在由猿进步到人的进程中产生的重要意义。 通过设计和创造劳动工具, 把人类世界和猿的世界明确地区别出来。 劳作使人会直立走路, 同时劳作中也产生了语言。
第二, 人类在劳动中也使生命得到完善。 马克思、 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而这个人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能够依靠自己本身的劳动来得到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 并且保证资料源源不断地产出。 人类劳动的全部发展是人经过把自身的努力应用于自然界的活动中, 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而和自然界所发生的一个物体互动过程。
第三, 所有事物的价值都是被劳动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认为: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3]人类不仅仅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 也使精神得到了富足。
第四, 社会关系通过劳动得到发展。 人跟自然想要达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就少不了劳动的支持, 而劳动在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影响人类之间的关系。 劳动和人的主体意志相互之间联系, 而这种联系又是人类世界的根本联系。 人们通过劳动提高了生产水平, 而生产的发展又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良性循环, 一切都在发展中循环往复。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一条基本理论, 不仅对商品经济的本质做出了解释, 也很清楚地阐明了其运行操作的基本原理, 那就是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一开始先从商品的生产来讲述, 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制造经济价值与利用经济价值, 物品的利用经济价值是“物的全面性”, 即商品的制造经济价值是指凝聚在商品上的无差异的人们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又确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资本家生产方式则是指资本家直接购买劳动力, 劳动者加工成为商品, 资本家又根据劳动者的制造经济价值给付了工人相应的报酬。 但是, 资产阶级为了保证其利益无损耗甚至获得更多利益, 通常会选择把工作时间延长, 或者提高生产的效率, 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商品需求量来使得固定的劳动成果价格更高。 产品数量跟质量的提升与人力资本的增值之间会产生一个差额, 这便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家私人占有社会财产, 从而拥有占有活劳动的权利, 研究得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的结论。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的异化这个概念。 “劳动的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论述了这个概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工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假定的状况中,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 外化。”[4]劳动产出的现实物质就是劳动对象的具体化, 商品中通常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跟个人意志, 同时也是个人审美的体现。 而劳动的异化和外化, 就使得生产出的商品不再遵循劳动者的意志甚至有可能违背它。 此时人们创造出来的世界跟人类形成了对立关系。 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 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这就得出劳动的异化必然会产生财产私有。
由于在社会生产体系中, 处于不同的位置, 同时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也不同, 人类社会就被划分成了不同的集团即所谓的阶级。 比如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劳动生产中的不同分工, 和对产品以及生产资料占有的变化, 是工人阶级产生的原因, 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发展, 但整个社会生产创造出的劳动成果跟实际上劳动者被分配的成果是完全不对等的。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剩余价值论剖析了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资产阶级是剥削奴役工人阶级劳动者的, 这也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本原因, 一方为了个人利益完全吞噬另一方的劳动, 就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矛盾冲突并且不可调和。
马克思主义对于先验主义本体论进行了批判, 不仅颠覆了这种陈旧的思想模式, 而且立足于“实践论”, 在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劳动异化的驳斥中, 寻求人的解放的最终途经。 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积极的一面, 忽视了其中消极的部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这种双重性, 他指出劳动的生命活动, 这种生产和生活本身, 只不过是人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手段, 即维持物质存在的手段, 物种的整体特征, 物种特征的本质, 都是生命的本质, 而人的一般特征恰恰是自由的、 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只有现实化, 劳动者才能通过这样的手段使个人意志成为生命本身的活动对象, 自此人们就可以获得解放实现真正的自由[1]96。
但是在资本主义时代,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大机器生产, 导致人的劳动被异化。 异化不仅造成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的分离, 而且还同时造成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变异和社会的变异。 “劳动异化”导致人类本质的异化。 异化状态是人类解放和自由的最大障碍。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存的土壤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经济基础。 “单独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全体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 将会变成一个联合者同盟, 去代替那个充满了资产阶级对立的旧社会。”[5]但这样的世界不是空想的“桃花源”, 而是根植于现实劳动土壤中的, 需要将个人跟社会同时解放, 齐头并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先进的地方是它将一切状态放在现实劳动的模具中分析过去展望未来。 马克思认为如果只是把理论停留在表面那如同隔靴搔痒没有过多实际意义, 所以他把唯物史观的观念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根基, 进而发现了人的本性及其变化在政治制度方面、 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呈现, 最终发现人类根源的实质是劳动, 乃至人的本性的最根源的变化——资本主义劳动变化, 进而发现了开启所有人性奥秘和文化奥秘的关键。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并不是无关痛痒的批判, 他还创立了理论去解决问题。 他认为土地私有制是维护资本主义的凶兽, 只有打倒这只凶兽, 才能把人民从桎梏中解脱出来, 人民满足个人意志需求的劳动才能使得社会生产得到飞速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中, 对劳动的认识不再只是狭隘的单一的。 马克思丰富了劳动的内涵, 赋予了劳动更多的价值。 进一步开阔了劳动视野, 对劳动的意义进行实质性提升, 使得劳动历史观与劳动认识论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联系起来, 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6],总书记认为纸上空谈是没有用的, 想要使社会得到长久的发展就要脚踏实地去做, 与其去空想未来的发展不如实际去干让奇迹发生。 总书记还重申“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6], 人们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靠劳动获得的, 只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 总书记的这番话也实现了劳动“事实”与劳动“价值”的高度统一。
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就是“人民”。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质就是要解放全人类, 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的大同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问题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 为人类创建一种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 人人平等、 人人自主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着超越国度、 超越时间的深远影响, 正是因为它植根民众之上, 指明了依托民众驱动社会历史向前的真正大道。 把劳动与胜利和福祉紧密联系一起, 相信劳动是我们获取胜利的先决条件。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结底要靠民众的辛苦努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社会的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 需要他们的努力奋斗。 我们要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热爱劳动, 通过品德教育提升其个人素质, 为祖国发展培育新时代的优秀劳动者。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 唯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 中国人民才在政治上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才变成自我生活的主宰, 才真正成为了解放自我和真正解放全世界的根本力量。 而这种力量既是中国人民勤劳的基础, 更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基础, 是改革发展的新主宰。 毛泽东说过: “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整个世界前进的动力所在。 社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重视劳动, 尊重劳动者, 传承劳动模范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模范奉献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这不仅是对世界经济社会生活普遍规律的深入认识, 也是对我国在21世纪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发展社会主义进行的十分精准的价值评估。 总书记认为劳动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到生活中的真实反映, 新时代劳动奉献精神从个别看到普遍, 从表象看到实质, 从偶然看到规律, 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拼搏中需要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