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民歌在高校的乐教价值研究

2022-03-13 11:59敏,韩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歌理想信念美育

赵 敏,韩 莉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中国石油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历史传统,特别重视“乐教”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语》中就记录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育人主张。儒家“以礼乐完善个体的‘君子人格’如春风化雨,可以使人‘日用而不知’,最终可达修己、安人的政治理想”[1]。乐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推崇的育德方式,时至今日,先秦乐教思想依然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当今时代,国际形势严峻复杂,而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高校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摇篮,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念引导极为重要,而革命民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音乐领域的体现,是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新高度,具有继承与创新、开放与包容的艺术特征,是伟大革命精神的艺术载体,具有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

一、革命民歌富含深厚的德育价值

革命民歌是指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和发动群众、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宣传革命纪律等,由革命知识分子、文艺宣传干部和工农群众在传统民歌基础上所编创和流传的反映革命内容的歌曲。革命民歌承载着坚守信念和理想、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担使命不怕牺牲、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等伟大革命精神,展示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涵育大学生高洁品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源头活水,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珍贵德育资源。

第一,革命民歌饱含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革命民歌的核心主题是爱国主义,歌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复兴而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革命民歌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体现得最为充分和集中的艺术种类之一。

音乐是最能直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民歌燃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激情,鼓舞着英雄儿女积极投身革命,同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英勇战斗,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柱。比如,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完全采用了民歌中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用一唱众和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船夫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民族吃苦耐劳和夺取胜利的乐观无畏的优秀品质”[3],而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则采用山西民歌音调创作而成,对流浪百姓的痛苦遭遇发出了深沉叹息,抒发了苦难同胞“打回老家去”的坚定决心。该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来展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和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在苦难中不屈抗争的广大民众,向全世界遭受苦难的劳动人民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展现了广阔的抗日战争图景,描绘了充满希望的未来。这部气势恢弘的音乐史诗以伟大的艺术力量,展现了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深深的爱国之情,具有历久弥新、催人奋发的号召之力。

除了《黄河大合唱》,抗战时期被人们广为传唱的优秀革命民歌还有很多,如《十送红军》《南泥湾》《东方红》等,这些穿越硝烟、九州共歌的经典歌曲极大地激励了中华儿女驰骋沙场奋勇抗敌的激情,展示了共赴国难、坚强不屈的革命信念,唱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爱国强音。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民族精神,深厚而持久,也是革命民歌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时至今日,红色音乐文化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具有激发民众爱国激情、凝聚民众集体意志的艺术力量,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德育的宝贵资源。

第二,革命民歌有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的价值理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德”是中华文化的“元”要素,立德修身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皋陶“九德”之思、周代“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警醒、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观等,都彰显了“尚德”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内涵极为丰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展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

“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沃土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5],革命民歌因其鲜明的时代性、艺术性、群众性等属性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共鸣,能加深学生对伟大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其所蕴含的强烈的家国情怀、伟大的民族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源流上具有统一性,在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爱国等价值目标上具有共通性,以革命民歌涵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种融理性和感性于一体的乐教方式能丰富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效果,充分发挥艺术的“化人”功能。

二、革命民歌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6]。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共产党人公而忘私、舍家卫国,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始终是红色音乐文化的鲜明主题,崇高的革命理想与坚定的革命信念是其重要思想内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由流行于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民歌《土地革命成功了》重新填词而成,是一首体现人民军队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优秀革命歌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成为胜利之师与文明之师的艺术写照。

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革命民歌《一颗红心夺不去》:“高山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葛根野菜是我的粮,共产党是我的亲爹娘,哪怕白匪再围剿,红军越打越坚强。朵朵葵花向太阳,各个穷人心向共产党,任凭白匪再猖狂,头断血流不投降,一颗红心夺不去,前赴后继上战场。”这首歌把大别山军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行了艺术化表达。烽火岁月中诞生的无数革命民歌都体现了坚如磐石的革命理想信念,记载了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故事,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珍贵资源。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产生的大量弘扬主旋律的歌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歌唱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对时代的讴歌、对建设祖国的热情等,都是革命民歌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新民歌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成为我们不竭的精神源泉。

总之,革命民歌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艺术载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广泛的影响力、深刻的思想性,是高校培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时代新人的艺术资源,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源头活水。

三、革命民歌具有党史教育价值

革命民歌具有宝贵的党史教育价值。灿若星河的革命民歌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承载着烽火硝烟的革命历史记忆,记录了党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高校大学生学习和欣赏革命民歌能真切地感受到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历史、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高贵信仰、革命群众气吞山河的革命气势以及内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如金寨革命民歌《歌唱立夏节暴动》:“五月六日真光荣,工农兵士齐暴动,大别山上出太阳,鄂豫皖苏区红彤彤”。这首歌生动真实地记录了立夏节暴动的历史场景,展现了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人民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革命热情。再如大别山革命民歌《刘邓大军似天神》:“刘邓大军似天神,日夜辛苦为穷人,一夜攻克三架山,一天收复十座城。刘邓大军似天神,军民亲如一家人,打仗抽空学文化,帮助群众把田耕”。歌曲用简单朴实的话语,歌唱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传奇,抒发了军队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革命民歌的歌词通俗易懂,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把抽象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大众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政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坚定信仰,是加强党史教育,引领大学生增信、崇德、力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珍贵而特殊的历史资料,是培养信仰坚定、品德高尚、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艺术源泉。

四、革命民歌具有时代美育价值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7]。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法和内涵,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所关注和践行的育人方式之一。孔子以乐育德,追求美善合一、文质彬彬的君子之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则认为以音乐滋养浸润心灵,可陶冶情操、愉悦精神、净化心灵、涵养美德,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应该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的观点。席勒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影响深远,蔡元培就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美”与“德”是高尚人格的核心要素,美育对完善人格举足轻重,这是诸多中外思想家的共识,孔子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即是此意。

“音乐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促进人们智慧之中美感的觉醒和产生。而美感又能让人们的想象插上翅膀,使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而在艺术的领域里畅想神游。所以,音乐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教化作用”[8]。音乐的本质是以情感人、以乐育人,能够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使人“情动于中”而至化境。

革命民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优美的艺术性、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情感性、广泛的群众性,是人民群众革命生活的生动反映,极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革命民歌生发于短小精悍的传统民歌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曲调丰富优美,语言质朴清新,风格多样,使人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引发心灵的触动,激发内在的情感共鸣,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丰富人的想象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把积极健康的情感、伟大崇高的精神、坚定执着的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革命民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艺术领域中的体现,高扬爱国主义旋律,呈现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闪耀着勇气非凡、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对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意志非凡的人格之美,提高其对“崇高之美”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弥足珍贵的艺术资源。

中华民族的乐教传统源远流长,以乐育德、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是几千年来培育完善人格的教化方式,“乐教”是当今培养时代人才的重要方式。革命民歌除了具有浸润心灵、陶冶情操的美育价值外,还对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史教育意义深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背景下,革命民歌依然是高校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高禀赋艺术资源。

猜你喜欢
民歌理想信念美育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