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法
(山东华宇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 )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因此,找到农村商贸流通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促使其加快转型升级,形成城乡消费要素的双向流通,缩小城乡之间消费的差距,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旧动能转换的概念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召开的政府会议中首次提出的。随后,2017 年李克强总理对山东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的工作进行部署,这掀起了有关新旧动能转换内涵研究的热潮。
动能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动能的转换主要来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促发的,但也受到创新活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因此,新动能和旧动能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两个概念都属时间范畴的概念,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概念[1]。
新旧动能的转换,究其实现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无中生有”,即通过创新的手段来创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这是新动能产生的理想模式,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实现的过程需要内外环境、资源和机会的配合和支撑,实现难度较大。另一种模式是“有中出新”,即对传统的技术、产业和模式等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资源再配置、再优化,释放出新的能量。这种新动能产生的模式相对较为简单,是当前阶段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模式,但这种模式所能够产生的新动能量级是有限的。因此,两种新动能产生的模式应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做到有机统一,才能不断孕育新动能来淘汰旧动能[2]。
1) 实现城乡商贸流通双向流动,改善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使得农村市场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一再受阻,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使农村产业机构一直处于单一的状态,不能及时转型升级,紧跟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步伐。发展和完善现代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发挥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村市场业态创新、扩大农村市场规模、带动农村市场消费持续增长、推动农村居民稳定增收、调整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流通的统筹发展格局,改善二元经济结构。
2) 推动农产品“走出去”“流的远”,提高农民收入。当前,农业生产方面面临诸多的市场风险,其中最为主要方面体现在农产品的市场流通领域。究其原因,主要是流通体制和固有的农业生产周期性所致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缺乏有效的联动衔接机制,造成农民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及时,并且不能够有效的处理,农户在市场交易行为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会严重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进而影响农户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好的流通体制能够有效地衔接生产和销售环节,帮助农产品“走出去”,并合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农户收入稳定、持续增长,进而推动消费的增长。农产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对商贸流通环节中的物流技术要求更高一些,好的流通环境能够确保农产品质量得以保全和延续,并能够顺利销售出去。因此,良好的商贸流通体系,能够提供充足的大型冷库、技术先进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和高效的物流运输效率,可以使农产品在保鲜的状态下“流的远”,扩大市场范围,使农户获得更好的收入。
3) 优化城乡间生产要素的配置。城乡市场不均衡的发展水平,使得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形成了单向流动的态势,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及时和充足地获得人力资源、资本和新兴技术的投入,造成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后劲不足。建立完善、现代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市场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有效流动, 通过商贸流通的手段将城乡市场的相关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比如人力资源、资本、生产资料、管理技术、生产技术等资源配置[3]。
1) 农村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以小生产为主,而市场却处于大流通的背景下。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相关数据现实,我国农村地区电脑占有量32.6台/百户,互联网普及水平为47.8%,这就造成政府和商贸流通企业这两个市场主体都无法建立起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发布系统,为农户提供必要的、正确的农产品经营和生产的市场信号,来避免农产品生产(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的盲目性,规避供给与需求不均衡造成的价格波动风险。
2) 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不完善,物流服务网点比较少。一方面,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批次需求量较少,而且有些地区的交通条件比较落后,导致流通企业要想在农村地区运营必将会面临投资高、利润低的挑战,除了邮政物流承担一定的政治任务,将物流的触角向农村地区有所延伸外,很多大中型物流企业迫于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不愿意到农村腹地进行商贸物流投资建设,因此,农村地区物流服务网点比较少,这必将会打击连锁经营企业、电子商务行业向农村延伸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投资需求比较大,而政府的财力相对有限,因此对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支持力度就不够。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这就造成农产品的流通周期延长,使得商品损耗率高达30%,而这个数据在一些发达国家仅为1%。
3) 农村商贸流通业态结构单一。当前,以传统流通方式占主导的农村地区零售业态结构比较单一,表现为“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的局面,农村的商贸流通业态还是以小百货、食杂店、夫妻店等方式为主, 能够为农村居民带来便利、实惠、安全的消费的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在农村还很缺乏,目前在城镇已经很普遍的电子商务业态由于网络通信的覆盖不全面、物流服务的支持不及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现实原因在农村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阿里巴巴的村淘和京东的京东帮服务店项目在很多地方都有名无实。据商务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没有连锁型超市的乡村数量占比高达80%以上, 60%以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和侵害消费者事件都发生在农村消费市场中。
4) 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发育程度低,形式单一。当前,个体工商户、运销大户是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的主体,主体规模较小,组织形式不完善,市场占有率较低,商品流通的流通格局以经销、杂货店为主, 加之农村购买力比较分散, 导致农村商贸流通企业扩张较为困难。快递物流服务主体基本缺失。
从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内涵出发,结合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实,笔者认为农村商贸流通业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突破,即引用新技术、打造新业态、形成新模式。
1) 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首要工程。信息化建设是基础工程,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承担建设的主体责任,农户和其他参与商贸流通的企业主体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进行信息化的建设。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相配套的政策,调动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构建起功能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我国应加快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电信服务补偿机制,使得城乡信息化方面的差距降低, 并针对农村快递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多项促进措施。具体的支持措施可以包括:第一,像大型农机补贴一样给予农民宽带安装使用费用与电脑购置费用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第二,政府主导建立农产品供求平台, 通过农户可以接受和使用的多媒体媒介进行信息交流,使农户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产品供求信息。第三,在村、组建立信息服务站。培养农民形成使用网络的习惯,并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2) 加强农村商贸流通信息化网络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商贸流通信息化网络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第一,政府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和人才激励措施,对于投身到农村商贸流通建设的优秀人才给予特殊补助,对做出特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从而吸引和鼓励一些懂信息化技术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商贸流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第二,是加强人才培训,利用函授、短期培训、参观学习、委托培训等模式培养现有行业从业人员,保证人才的职业发展。第三,整合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商贸流通专门人才的培养。第四,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进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利益分配规模,激励广大企业员工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做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服务工作。
1)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农村商贸流通业创新组织模式,打造信息化的流通模式,结束了农村条块分割的流通格局,为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构建提供了平台[4]。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网上供销社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是依托供销社固有的口碑和密集的服务网点。借助于网络进行即时互动,及时掌握消费需求的变动,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改善购买体验,提升购物满意度。二是淘宝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借助独特资源、特色农产品以及人际生态环境来实施的,具有发散和裂变效应。借助农村的人际生态形成规模性产业。以淘宝村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庄配套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三是电商平台渠道下沉模式。许多知名电商品牌在城市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尚未全面开发的农村市场,进行电商平台渠道下沉,建立了专门的村镇电商服务站,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配送系统。比如阿里巴巴的“村淘”项目等。
2) 培育电子商务品牌。目前,农村“淘宝村”主要经营服装、家具、鞋、包等商品,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销售较少。商品的同质化势必会引发价格竞争,销售利润会逐步下降。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地方会生长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农村“淘宝村”的经营应以特色的农产品为主,特别是有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进行差异化的经营。为了能够使品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投入,实现农产品结构的科学化、高级化与持续化。此外,还应该对品牌进行有效的保护。政府、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或者网上供销社应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指导和监管农村电子商务企业能够标准化、规范化运营,并实施“一村一品”战略,避免区域内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破坏品牌的价值。
3) 利用互联网开展“体验式”消费、社交购物。在目前买方主导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至上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优良的产品质量、优惠的价格和丰富的赠品已经越来越难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了,“体验式”消费、社交购物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电子商务商家可以利用现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开展实时的直播,让消费者真切地看到农产品的种植、生长、采摘和制作的全过程。通过全过程的无缝展示可以增强消费者购买的信心。商家也可以通过直播群、微信群和QQ群等载体,把消费者聚集起来,消费者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交流、交友,从而保证消费群体的黏性。
1) 壮大农业合作社。“小、散”是目前农村商贸流通业参与主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农户在市场上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议价能力比较弱,根本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构建农业合作社,壮大主体规模,提高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不仅可以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还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
2) 实施大型农资企业连锁经营。纵观国内外现代化的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情况,其中最为有效的组织方式就是连锁经营。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中,大型农资企业实力雄厚,并且网点较多,在乡镇层面覆盖较为全面,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由此来看,连锁经营的节点布局已经完成,通过加盟的方式吸收个体经营者或者传统的供销社参与进来,连锁经营的面就可以快速铺开。一旦这个体系构建完成,可以有效减少商品流通的环境,减少货损货差,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培育农村快递新型物流业态。网销网购在农村地区发展速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便捷的物流快递服务应该是根本原因。农村物流快递服务迟迟得不到快速的发展主要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问题。由于农村地区派送的点多、分散、间隔距离远、批量小等现实问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实施难度大,时效性得不到保障,且成本比较高[5]。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开拓新型快递服务模式,培育新的物流主体。比如,在有运行公交的乡村,快递和公交公司合作,利用公交托运快递;在没有运行公交的乡村,可以借助于赶大集的村民捎带快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