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意蕴和时代价值

2022-03-13 09:00吕翠萍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吕翠萍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马克思曾言说世界历史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世界将逐渐成为一个大家庭,形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脚步放缓、环境恶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全球性问题凸显,习总书记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养分创造性地提出构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以世界人民为主体,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打造世界命运紧密相连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以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和现实支撑。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延续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以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对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其思想的精华凝聚成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历史的关口,习近平总书记沿着马克思的哲学视野,逐步认清推动世界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直面现实地提出满足世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出崭新的步伐,展现了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

1.1 现实基础:生产力发展打破世界隔阂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不是纯粹思辨的理论,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关注一切人的现实活动和社会生产实践[1]。19世纪,马克思从生产力这一物质要素出发深度解读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哲学导师马克思将正确认识生产力作为科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关键,并且认为生产力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自十五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逐渐成熟,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生产力发展需求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各正式开启了交往和分工的大门。正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拉近了世界上国家和民族的距离,打破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天然形成的地域隔离。马克思判断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终动因。与此同时,马克思强调了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的现实性:“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2]。”由此,在马克思哲学眼光中生产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需的现实前提,世界历史发展促使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世界历史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当前,以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程度愈深,带给世界各国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得各国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指导下,习近平综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态,着眼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而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共商共创共享共赢的国与国之间的多边经济关系。通过以“一带一路”“5G”“可持续发展”等中国方案,以解决全球性问题为导向,力图打破固有的全球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推行平等合作的共生发展模式,逐步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使各国各民族发展再添新动力,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提供了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发展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聚焦于历史发展趋势,肯定了世界历史是整体发展的。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伴随着交往的加深和资本主义纵深发展,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将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各民族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将实现自身的新发展,并且每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形成合力将会实现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创新。马克思运用辩证法摸清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关系网络,科学严谨的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而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经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闪烁出耀眼的真理光芒。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即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个部分,最终为推进世界各国各民族深度交往贡献新的载体。现今,基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世界各国各民族交往的深度前所未有。然而,世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边性力量使得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普世价值观渗透等矛盾层出不穷,世界各国各民族相互依偎的景象面临着威胁与破坏,推动历史的世界历史化的发展进程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严峻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运而生,中国主张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将打破原有的各国各民族之间表面的薄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关系,逐步构建深层次多方面飞跃式的命运共同体。连接万千人民,将全世界力量汇聚于一体,挖掘和开拓不同国家的力量优势,形成互补式发展模式,摒弃原有的大国主位、零和博弈的发展思维,真正的构筑国与国之间真诚以待和坚实可靠的国际关系,以图实现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深度交往和深度合作,最终创造性的实现世界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伟大构想。

1.3 价值意旨:“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

19世纪中叶,马克思科学的思考了氏族、部落等天然共同体的发展历程,看破了政治共同体虚伪的阶级压迫的实质,断言“真正共同体”正向全世界走来。马克思于《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提及“真正的共同体”的初步构想:“是因为那个脱离了个人就引起个人反抗的共同体,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3]。”马克思将“真正的共同体”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相联系,科学地断定出“真正的共同体”将实现人与人之间自由而自主的相互交往。随后,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伴随世界历史发展脚步将会存在一个与资产阶级相对抗的新的联合体:“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阈下,其价值诉求和发展理念着眼于“人类解放”,大大突破了前人的旧唯物主义立场,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张扬[4]。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联合的深化,带动生产力高度集中的同时每个人可以摆脱劳动的异化,最终形成整体的自由、解放和和谐的“真正的共同体”,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闪烁着马克思的人文关切。习近平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的人文情怀的价值意旨一脉相承,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思想结晶和现实实践。无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还是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都着眼于构建更美好的理想世界这一理论课题。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习近平主张人类命运共体的构建是充分考虑全球各国家各民族人民未来物质生活的需求、政治诉求、文化情怀、生态渴求和人身安全而提出的世界发展蓝图,在人与人相互依存、国与国相互依靠的坚实基础上达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将如马克思所言,在此包容性极强的共同体中全球的生产力将空前集中,世界的发展将真正粉碎所谓的地域隔阂和民族隔阂,人与人之间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致力于携手追求以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价值意旨。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新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世界发展现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而成的创新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石出发,深度解读现今全球化发展的具体状况,统筹世界大局,以全人类为实践主体,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等优秀文化融汇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彰显出浓厚的中国特色,贡献了完善、科学和富有可行性的全球性治理方案。

2.1 实践主体:由无产阶级扩展到全人类

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虚幻的共同体”存在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压迫。在阶级压迫中,资本主导一切无产阶级处于从属地位,无法维护自身的各方面利益。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哲学导师,判定社会主义将由几个大国带头实现。随后,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会被历史的发展所超越,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必定将形成无产阶级解放的“真正的共同体”。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资本主义仍处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主导一端。习近平在深刻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主体过程中,结合当下各国家和各民族的新发展新情况,提出将构建“真正的共同体”的实践主体从无产阶级扩展到全人类,实质上是依靠全人类人民力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的过渡形式。习总书记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实现主体的创新性发展,为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迈出重要一步。

习总书记直面社会主义发展现实,驻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主张汇集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的力量,抛弃以往的“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紧抓合作共赢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连,真正展现了负责人的大国形象,为世界人民谋得共建共商共享共赢的福祉,推进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心心相连的大家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的科学理论成功适应了马克思不曾面临的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大形势,结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硕果,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部分,为实现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

2.2 实践手段:以和平为发展的基础

推进共产主义发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期盼的无产阶级发展必然路线。面对19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情况,马克思曾断言无产阶级:“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2]。”无产阶级将会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取代资本主义政权,进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共产主义事业,最终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的共同体”。此外,马克思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实践手段的问题,主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特殊情况下以和平的手段达到无产阶级解放将会更快速更高效的达成目标。在现今各国各民族交往日益加深的世界格局之下,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以和平为手段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机遇如约而至。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演变出无数形态,在其中孔子开创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谐发展思想深深地刻画在了人民的骨血中,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渴望依旧留存。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汲取了中华民族关于和谐发展思想的精华部分,以和平发展为主旨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摒弃“大国至上”的不平等的交往原则,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国特色与优势,在和平中实现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同时,将中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浇筑其中,发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倡议书,实现了中华人民以和为贵的民族愿景,为世界共同繁荣勾画了发展蓝图。

2.3 实践目标:完善的世界治理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这个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过渡到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规划了阶段性的实践目标,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又一具有创新性的理论结晶。随后,习总书记通过多次出访和演讲主张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实现全球治理的变革。在各个不同的国家播下了命运共同体的种子,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传递到世界人民心中。习总书记强调:“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世界各国各民族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安全上的全面合作,届时全人类将迎接更为光明的未来。第一,经济上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将尊重各国的共同利益,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之上缩小南北差距,反对贸易壁垒和科技垄断,积极主动分享高新科技成果惠及全球,实现多赢局面,展现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风采。第二,政治上公平正义、互商互谅。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各国在相互交流中分歧严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弱国小国的国际话语权微弱。习总书记提出实现政治共同体的目标在于形成国国平等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各国的政治话语权,在全球治理中每个国家都能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共同创造和谐的全球政治坏境。第三,文化上和而不同、包容性强。每种民族文化都有具有特色的民族智慧结晶。正因为不同色彩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才更加璀璨。面对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习总书记提议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发挥文化的包容性,既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共同维护人类文明成果。第四,生态上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由于早期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地球环境破坏严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在环境维护中,中国主张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共担治理环境的重任,以可持续理念为指导节能减排、减少污染,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五,安全上和谐发展。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各国人民渴望构建和谐世界。习总书记从人民的期待出发,提议摒弃过时的“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强权政治”等手段,以共同建构普遍安全、和平共赢的国际关系。习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需求出发,致力于满足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发挥中国力量贡献了完善的新型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化的当代阐释,是着眼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和世界发展形势而提出的重要理论。这一重要思想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开拓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新道路,贡献了世界共同发展的新方案,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南。

3.1 开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马克思在世界历史观中阐释资产阶级意图在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指明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下中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这一理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自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成为推动我党我国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南,凝结出无数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现今,中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历史交汇期,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意欲构建一种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新文明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指导之下,习总书记结合中国的现实需求提议:“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褶褶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6]。”倡导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追求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既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曾强调:“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7]。”中国想要发展,不能采用闭关自守的策略,而是要对外开放、拥抱世界。当前,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格局已然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锁国而独木成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改革开放攻坚期的中国特色外交新策略,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连,在世界各国发展中推进中国发展,在中国发展中展现和实生物的大国风范,为世界人民谋求出路。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理论,牢牢地把握住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顺应中国发展大势和反应人民心声,贡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新成果,创新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外交策略,为我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理论指导。

3.2 构架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实践桥梁

作为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提出的最为宏大的国际经贸合作方案,“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紧密结合,使这一倡议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国争霸的新路[8]。习总书记发出世界合作号召:“一起播撒合作的种子,共同收获发展的果实,让各国人民更加幸福,让世界更加美好[9]。”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发展大变局,习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促进全球携手同心谋发展的中国答卷。人类命运共同体融汇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而不同等中国治理的智慧成果,意图呼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以克服全球性发展的负面影响,为实现全球治理优化和人类世界进步提供了现实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是形成休戚与共的世界发展格局的加速剂。建设“一带一路”要脚踏实地,“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10],体现了共产党人发展“一带一路”的决心与毅力。“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吸引了一百多个国家,涉及石油、铁路、航空、5G等扼要的经济资源,致力于建设六大经济走廊,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在互惠互利的宗旨下切实助力了沿线大中小国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勾画的国际合作蓝图中,我国自由贸易区得以建设与发展,迈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步伐,实现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通过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唤醒世界各国的发展活力,最终为世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中国发展的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探索世界发展的进路,构建了中国治理和世界治理的实践桥梁。

4 结语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阐释,蕴含着新的时代内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深邃地看透了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凝结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人类民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需要,联结中国梦与世界梦,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强大助力,为促进世界形成共建共享、互商互谅、互惠互利的全球治理新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