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维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同志指出:“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落实湖南省地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意义。”在此背景下,对湖南省会长沙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正是契合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主题,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促进文化产业全面平衡发展,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个“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并提出要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022 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六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将其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按照中央精神,湖南省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长沙市作为省会,做好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等工作的结合文章,把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标准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广,一方面表现在对物质的要求不再是“有没有”,而是要求“好不好”,例如,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有机蔬菜,甚至到乡村现场采摘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精神的需求日益增加。例如,人们对于农村非遗文化、民间艺术、红色文化、乡情村史等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促成了乡村博物馆、乡村图书馆、乡村艺术作品的产生。长沙浏阳文家市镇凭借“秋收起义”会师地这一红色资源,打造成集红色研学、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创于一体的特色文创小镇,以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另外,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影响,很多人因工作、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感到焦虑,而自然优美的农村成为了很多城市人向往的地方,乡村旅游成为了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休闲度假主力。无论是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播,都需要文化“铸魂”,同时也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变革,其与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农村文化产业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从产品设计到营销,从生产到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因为科学技术的加持,农村文化产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促进了经济新业态的衍生。具体表现在:第一,新科技的参与提高了文化的表现力和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例如,一些演艺作品,如长沙宁乡炭河古城的《炭河千古情》、长沙铜官窑古镇的《黑石远渡》《花火铜官》等富有非遗或者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在音响、光影、VR 技术、特效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参与之下,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第二,新媒体的发展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空间。例如,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以网络直播、短视频、图片、推文等形式推介和宣传乡村风土民情、特色产品、演艺活动、旅游路线等。第三,新科技的应用缩小了城乡差距,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例如:长沙高标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这些文化站不仅功能多,服务好,还科技感强,除了有传统的书屋、培训室等,还有高科技展、VR 体验馆等,很好地吸引了周围村民及游客的参与。又如: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长沙打造城乡一体图书馆阅读服务网络,实现了全市总分馆的“资源共享、通借通还”,这就意味着即使是离市区40 里之外的偏远农村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阅读服务。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乡村振兴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例如:善经营、会管理的“农创客”,有情怀、懂技术的“田秀才”,有文化、敢担当的“巧工匠”等。但是,首先,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尤其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农村,使得农村在年龄结构上出现失衡。其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例如: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传承人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农民大多年纪较长,他们对文化产业的知识掌握不够,创新能力不强,从而不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会产业运作、经营管理的人才,又缺乏对农业、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特色文化的深入了解。再次,农村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大多是农村的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一方面他们在原材料采购和销售渠道方面比较单一和狭窄,导致成本大、盈利小,市场难以拓展。另一方面他们的融资能力差,大多靠自筹和商贷,很难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从而影响其文化产业的壮大和发展。
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发展特色和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从而导致许多文化产业项目昙花一现,虽能通过宣传等手段有短暂的繁荣和红火,却不能保证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是简单复制他人的成功案例,或者生搬硬套国家宏观层面关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发展理念策略等,而不对自身农村拥有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进行充分而深入地分析,结果造成项目开发千篇一律,体验感差。例如:乡村文旅结合是当前乡村振兴中发展较快、成本价地的产业。前几年“花海”盛行,长沙县某村利用自身田地平整且成片的特点,种植油菜花,并举办油菜花文化节,举办前两年还吸引不少游客,但因其与其他“花海”相比并无特色,也无其他项目参与联动,最终未能持续。其实,该镇是有名的种业小镇,也是教育改革家张百熙的故乡,本可结合水稻、种子、教育、创新等作文章,却将项目仅仅停留在“田游”之上,导致参与过同类乡村游的人无过多探索兴趣,再次重游的概率也不高。
乡村振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持续推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另一方面,在基层组织中要抓队伍提质,注重将熟悉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党员干部选配进入村镇班子。例如,有思想、有担当的乡村文化带头人;有情怀,对家乡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等。
首先,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的积极性,让其能在参与过程中切实受益。一是吸引农业产业的领军人物,让他们成为文化产业运营和管理的生产力。二是挖掘农村中的技能人才,他们是乡村文化的持有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应当充分挖掘。三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让留在农村的青壮年能进行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学习,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符合当地需要的人才。
其次,要健全人才支撑体系。要通过政府政策倾斜、科学制定项目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创业者、企业家、退休人员等有知识、有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返乡,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返乡人员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使得农村能在“吸引人”的同时“留住人”。
是否具备独特的文化特色,能很好地判断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开展质量的高低。只有具备与众不同的、优势明显的文化特色,才有助于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长沙市很多农村文化产业就各具风格。例如,望城茶亭镇静慎村打造了集宗祠文化、雷锋讲坛、乡贤讲堂、乡村图书馆等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以“守望”为主题的乡村特色文化。长沙县春华镇龙王庙村依托万亩粮食生产基地,按照月色荷塘蛙声里、五谷丰登丰收里、灯火万家幸福里、春华锦绣希望里、禾锄晚归稻田里的主题开展规划设计,实现了特色产业、宜居生活和文化的有机融合。
此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一是要争取国家、省市县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二是要通过优质的项目规划,争取村民闲散资金、感兴趣的外部企业的资金、银行贷款等。三是要“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发挥市场自由竞争的优势,深化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3]
引用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龚铁军.湖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思考[J].新湘评论,2022,(14):32-34.
[3]王郑.浅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