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琨/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730913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当玉米、花生、水稻、小麦、豆饼等饲料未能及时晒干或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其类毒素。
曲霉毒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代谢产物有B1、B2、G1、G2 等12 种之多,其中黄曲霉毒素B1 和G1 有强烈的致癌性,能诱发肝癌,导致肝脏广泛出血坏死,对肾脏也有明显的损伤作用。黄曲霉毒素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易溶于油脂及一些有机溶剂,在高温高湿(温度在25℃~29℃,相对湿度85%)的季节和地区更易产生,玉米、花生、水稻、高粱、小麦、棉籽饼、豆粕、豆饼及肉和鱼制品等饲料较易被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稳定,可耐280℃高温,不易破坏。
根据鸡的种类、年龄和毒素剂量的不同,黄曲霉毒素中毒可分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 种。成年鸡对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耐受性,但雏鸡的敏感性较高,一般多为急性中毒,常发生于2~6周龄,病雏表现嗜睡,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虚弱,翅下垂;呼吸困难,张口喘息,时有呼噜声和尖叫声;贫血;鸡冠色淡或苍白;腹泻,排出混有血液的稀便或黄绿色稀粪,心包和腹腔有积水。病雏极度衰弱,最后抽搐而死,死亡率可达100%。产蛋鸡黄曲霉毒素中毒表现为食欲降低,产蛋量降低,蛋壳发生产薄壳蛋,砂壳蛋和无壳蛋。
4.1 降低生产性能黄曲霉毒素可导致饲料营养价值降低,使饲料的适口性变差,导致鸡的采食量降低,继而出现生产性能下降。黄曲霉毒素能抑制鸡胰腺酶活性,导致营养成分吸收和代谢的障碍,造成鸡消化机能受损,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增重减缓和生长发育停滞。
4.2 损伤组织器官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素,中毒鸡的肝脏最易受到损伤,导致肝细胞发生严重的脂肪变性,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凝固性坏死和出血,肝脏和胆管显著结节性增生,胆囊萎缩。
4.3 抑制免疫功能黄曲霉毒素对鸡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可抑制RNA 聚合酶活性,继而阻止蛋白质合成而抑制抗体的产生。免疫抑制效应表现在其降低了鸡血液单核细胞的运动性和吞噬活性,抑制补体活性。黄曲霉毒素还可引起鸡免疫器官发育受阻,引起鸡法氏囊皮质部淋巴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导致法氏囊萎缩。
4.4 对生殖功能的影响黄曲霉毒素可破坏公鸡睾丸的功能,使睾丸萎缩,曲精细管发育不良,妨碍精液产生,降低其繁殖力和受精率。黄曲霉毒素还能导致母鸡子宫被动扩张、肿胀及卵巢萎缩等症状,使鸡的繁殖力下降。
4.5 对代谢功能的影响黄曲霉毒素可引起鸡脂类代谢异常,中毒的鸡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浸润和脂肪沉积。黄曲霉毒素还可以引起鸡消化酶合成减少,因而降低鸡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水平。
5.1 预防霉变措施控制好饲料原料的水分及高温制粒后的降温过程是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的关键措施。在温湿度较高的梅雨季节收获粮食要做到迅速干燥,贮藏粮食时分类分等贮存,库房内注意通风防潮,保持环境干燥,使饲料原料的含水量满足防霉要求,如稻谷含水量要低于30%,玉米含水量要低于12.5%。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考虑低温贮藏,缩短储藏时间,特别是在南方梅雨季节,饲料不易储存过久,有条件的饲料仓库可实行全调防霉。
5.2 去除毒素措施
5.2.1 物理法水洗饲料法:适用于籽实饲料的去毒。方法是将发霉的饲料磨成碎粉,于3~4 倍的水混合,搅拌静置浸泡,每日换水搅拌2 次,直至浸泡的水由茶色变成无色为止。
挑出霉粒法:适用于秸秆、颗粒饲料的去毒,其方法是把饲料中有霉变的部分排除。因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子霉坏、破损、皱皮、变色及虫蛀等的粮粒中,如将这些霉粒去除,则使含毒量大为降低。
石灰水浸除法:适宜于对玉米、高粱等籽实饲料的去毒。方法是先将玉米等霉变的饲料粉碎成直径为1.5~5mm的小粒,然后将过目筛。目筛的石灰粉按0.8%~1%的比例掺如发霉饲料中,最后将掺入石灰粉的料和水按1:2 倒入容器中搅拌1min,静置5~8h,降水倒出,再用清水冲洗2~3 次,一般去除毒素率可达91%以上。
吸附毒素法:在霉变的饲料中加入沸石、膨润土、粘土、蒙脱石和活性炭等吸附剂,是消除霉菌毒素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且这种方法兼有体外吸附和体内抑制霉菌毒素的能力。
5.2.2 化学法碱处理法: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碱性物质处理污染的饲料,黄曲霉毒素结构中的内酯环在碱性条件下被打破而形成香豆素钠盐,从而破坏毒素,达到去除目的。氨处理消除黄曲霉毒素是实践中最常用、较有效的办法,同时也是养殖业最常用的去谷物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将霉变饲料密封在熏蒸罐或塑料薄膜袋中,使其含水量超过18 %,通过氨气进行熏蒸10h,能够使霉变饲料中AFB1 的含量减少90%~95%。对于0.2mg/kg 以下含毒量的饲料采用0.2 %~0.4 %的氨剂量,对于0.2~0.5mg/kg 含毒量的饲料采用0.5 %~0.7 %氨剂量,对于0.6mg/kg以上高含毒量的饲料常用0.7 %~1 %的氨剂量,如果密闭时间延长,剂量可相应降低。
氧化剂法:氧化剂是有效的黄曲霉毒素钝化剂。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还原性,可以迅速降解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 并可杀灭许多微生物,同时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还原成氧气,对环境几乎不造成危害。通过试验证实用浓度为20~50ppm 的臭氧连续或间断处理低水分(15%以下)粮食9h,粮食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B1 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但不同的粮食去毒效果有差异,对稻谷效果最好,其次是小麦和玉米。臭氧熏蒸处理法操作简单易行,可以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实践,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去除饲料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B1 有效方法。
次加热法和紫外线法:黄曲霉毒素虽然对热稳定,但在高温下也能部分分解,如污染的玉米在145℃~160℃条 件 下 烘 烤30~60min,可 减 少60%~80%的毒素。紫外线可有效地破坏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对霉菌和霉菌毒素都有较大的杀伤力。紫外线照射不但可以杀死霉菌的菌体,还可以破坏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在362nm 处为最大特征吸收峰,可产生12 种以上的光降解产物。黄曲霉毒素B1、G1 在紫外光下365nm 照射1h会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变化。将污染上黄曲霉的饲料铺成薄层,用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照射,去毒素率可达97%~99%。但这种方法常占用较大的面积,难于大批量实行,同时也会对营养成分有部分破坏。
5.2.3 生物法适用于很难被吸附的黄曲霉毒素,该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转化作用降解毒素。常用的菌种有乳酸菌、酶制剂、米根菌和橙色黄杆菌等。如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高分子玉米进行乳酸发酵,在酸的作用下,是黄曲霉毒素B1 转变为毒性较小的黄曲霉毒素B2。现在以酶制剂为例:自然界中生物产生的某些酶可以分解毒素分子的功能性基团,把霉菌毒素转化为无毒化合物。酶法解毒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解毒方法,对产品无污染,有高度的选择性,不影响饲料的营养物质。利用酶将花生粕深度水解后,使微溶于水的黄曲霉毒素从结合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上充分游离,然后采用过滤法,截留住大部分黄曲霉毒素,从而使黄曲霉毒素含量显著下降。但实际应用中,由于酶不耐热,在饲料的制作过程,尤其在颗粒饲料压制的高温过程中易于失活,限制了酶的作用发挥。
对于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消除,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筛选最可行的方法,并不断的进行技术改进,提高消除率。采用科学合理的储存和加工方法,加强对饲料的检测等,从而将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