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共建共享 打造富有特色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2022-03-13 23:23刘旗
重庆行政 2022年1期
关键词:巴蜀双城成渝

刘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文化旅游融合战略的实施;亲自点题,支持重庆、成都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追求中国梦,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关切和厚爱。重庆市文化旅游系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重庆市贯彻意见落地实施,牢固树立“一家亲”理念,突出“一盘棋”思维,坚持“一体化”思想,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制度化、体系化、形象化上下功夫,努力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亮点。

一、高起点谋划,树立川渝“一家亲”理念,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日趋制度化

重庆四川地缘相接、人缘相连、文缘相融,自古就有“川渝一家亲”之情。两地党委、政府秉持“一家亲”理念,立足顶层设计、共建格局、走廊共识,高起点谋划,促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制度化,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积极开展川渝“一家亲”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共建共享政策体系

一是突出党政联动,高位推动顶层设计。党政一把手亲自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人大、政协相继深度调研,高位推动共建共享,牢牢树立起川渝“一家亲”的发展理念,推动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两地文旅部门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建立系列合作制度,努力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共建共享。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搭建走廊制度平台。与国家有关部委充分衔接,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为国家“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工程,配合做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编制,开展《川陕片区城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编制,分层分类构建走廊建设规划体系,高位谋划共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做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统筹对接,加强国土空间、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

三是突出政策支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等9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共同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联合制定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推动打通川渝两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网络。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川渝两地居民可凭社保卡替代读者证,在重庆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享受借阅服务。

(二)牢固树立川渝“一家亲”发展理念,逐渐形成协同共建良好格局

一是建立机制,凝心聚力共建走廊。联合出台文件,建立两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互派干部、市场监管、人才培训等合作机制,加强两地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工作对接。目前,共组织互派干部2批次200人次,其中文旅系统互派年轻干部挂职2批次14人次;举办专业性人才培训班、“川渝旅游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30多场次,参训参会人员1万余人,有力地凝聚了人心,合力推进走廊建设。九龙坡、新都等地66个毗邻地区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积极行动,纷纷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合作机制,有效地推进了一批文旅项目的落地实施,掀起一股川渝共唱“双城记”的热潮。

二是行业互动,促进共建走深走实。川渝省市文旅部门相继签订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文物保护3个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沙坪坝、雅安等地方文旅单位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3份,纷纷从标准规范、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推进两地资源共享、线路互推、游客互送、利益共赢。市场主体积极响应,发起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等11个文化旅游行业联盟,联合举办“川渝乐翻天”等数十场活动,发布巴蜀文化遗产之旅等数十条旅游线路,推动走廊建设深入开展。

三是区域联动,打造走廊建设示范区。川渝省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支持建立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10个功能平台,支持明月山、万达开、遂潼等川渝毗邻地区,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功能平台的重点内容,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示范点。编制《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推进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

(三)竭力营造川渝“一家亲”良好氛围,共建共享逐渐深入人心

一是聚焦走廊建设,深度宣传走廊形象。积极组织媒体,深入挖掘推动走廊建设的典型事例,联合制作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宣傳片《安逸四川大美重庆》、大型全媒体行动《奔腾之歌—重走成渝线》,中国文化报、重庆电台《周五面对面》《四川党的建设》分别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报道,让走廊形象更加鲜活、具体。

二是开设双城专题,唱响双城主旋律。在《重庆新闻联播》《第1眼》《968早新闻》等栏目开设《两会云访谈》《唱好双城记 建好经济圈》等7个专题,开通《双城记》频道,推出融媒体3期特别报道《信心·双城计》,不断唱响双城经济圈主旋律。截至目前,APP“双城记”板块发布信息340条,总阅读量达400万,引发两地强烈反响。

三是打造视听精品,描绘双城美丽蓝图。联合制作电视剧《双城热恋》、融媒体作品《成渝CP麻辣味的情诗》等精品10余部,持续描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美好未来。尤其是亮点产品《川渝代表委员话“双城”带你品尝“成渝CP”甜甜圈》在全国17家省级主流媒体分发,全网点击量达2600万。相继推出系列网络脱口秀《成渝区县联动微访谈》《古巴蜀·新成渝·文化谈》等栏目,展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美好期待,获网友热评。

二、高站位推进,突出川渝“一盘棋”思维,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体系逐渐成形

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对巴蜀文化文脉的延续,更是面向未来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的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我们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突出川渝“一盘棋”思维,从文旅品牌、文化传承、文艺创作、公共服务四个方面,高站位推进,逐步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体系。

(一)共创共育,协同打造巴蜀文旅品牌体系

一是推动文旅品牌建设。投资51.2亿元,支持65家企业的文旅产业项目建设,实施五华山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等一批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巴蜀文化旅游品牌。开展2021“美丽中国·心睇验”推介会,共同推介“长江之旅”品牌形象。举办“巴蜀文创潮集”文创产品专场直播推介,累计向川渝两地市民和游客发放惠民消费券180.59万张,拉动文化旅游市场消费7.96亿元。

二是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川渝共同承办“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暨首届巴蜀合唱节等国家级文旅项目,组团赴澳门参加第八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实现川渝两地首次境外联合宣传营销。支持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成都市文化旅游(重庆)招商推介等系列活动,共同推介成渝两地优势文化旅游产业资源。

三是注重文旅品牌营销。举办“远亲不如近邻”双城互动营销活动,定制“洪崖洞、鹅岭二厂和宽窄巷子”“解放碑和春熙路”“仙女山和青城山”等融合创意宣传主题,宣传成渝两地特色文化、特色美食、特色品牌。成功举办“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大赛等系列活动,三峡库区旅游商品获评国家级奖项10个,多项商品荣获国家级金奖、银奖。

(二)共研共建,持续构建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一是合力推进文物保护研究。召开中国石窟(南方)保护研讨会等数十场学术会议,完成“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涪陵小田溪考古发掘,印发《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实施方案》,推动打造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川渝两地17个革命纪念馆构建合作联盟;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四川段)建设,推动8大板块74个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下达资金1.4亿元,支持大足石刻、潼南千佛寺等19个文保项目,推进文物保护项目方面合作共建。

二是合力传承弘扬红岩精神。与四川大学共建“红岩精神四川大学研究中心”,建立“红岩干部学院”,组建“红岩故事宣讲团”,打造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有效增强了红岩精神的传播深度。推进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三岩”保护提升工程,完成《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31栋红岩革命文物修缮,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是合力开展非遗保护利用传承。两地非遗保护中心签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合作框架协议,从资源整合、合理利用、培育品牌等方面加强合作。举办“百绣百年颂党恩——川渝非遗绣活大赛”“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实施“视频直播家乡年”线上展示展銷活动,发布系列短视频共计2744条,累计播放量5983.3万次,专场直播活动25次。

(三)互办互演,初步形成川渝文艺联创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川渝演艺联动机制”。重庆市川剧院与四川省川剧院等文旅单位,连续举办2届“川剧艺术节”、2届“川渝话剧双城记”品牌活动,合力打造文艺双城品牌。利用院线联盟相互推介引进优秀剧目,共同引进百老汇音乐剧《摇滚年代》。

二是联合开展“川渝双城艺术季”活动。联袂打造“成渝地·巴蜀情”、《曲韵巴蜀·艺荟山城》、“川渝地·巴蜀情——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文艺晚会、展演,川剧《江姐》、交响音乐会《唱支山歌给党听》、原创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等文艺精品互送互演。

三是合办系列展览展示活动。联合举办“文载百年路 书写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川渝红色文献特展”、光辉典范邓小平特别展、大足石刻特展等30多个展览展示活动,尤其是共同主办首届“巴山蜀水”文创精品展,近30家文博机构参展,展出600余件文创产品,展现各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典型IP元素。

(四)互联互通,努力创建文旅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搭建文旅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开展“成渝地·巴蜀情”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全国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届巴蜀合唱节等10余个重大活动,吸引川渝两地大量市民参与。尤其是首届巴蜀合唱节吸引川渝等西部12省区市27支合唱队2000余人参加,现场观演人数约1万人次,线上浏览量约2000万人次,“川渝‘阅读之星’诵读大赛”吸引9万余人报名,参赛作品21825件,线上观看达100万人次。

二是有序推进公共重大项目建设。交通部门优化高铁沿线站点布局,建成南充至潼南、泸州至永川、渝北至广安支线等高速公路重庆段,共同打造巴蜀“快旅慢游”交通体系。文旅部门积极推进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天府文化旅游中心)、长江音乐厅等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是有效促进公共服务智能化。打造巴渝文旅云,实现游客身份和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及跨平台核验认证,川渝游客可凭借“一码”游览两地660余家景区和文化旅游场馆;联袂建设“智游天府”“惠游重庆”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为公众提供旅游、文化、公共服务三大类16项服务,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三、高标准建设,坚持川渝“一体化”思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形象更具影响力

中央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定位,是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助力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重庆市紧扣目标,始终坚持川渝“一体化”思想,高标准建设,提升巴蜀文旅影响力,努力塑造巴蜀文化旅游国际新形象。

(一)注重创新发展,探索走廊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是深化文旅改革创新试验。重点创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万达开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推动跨区域文旅协同发展制度改革,突出各自优势,实现差异化布局,深化区域文化旅游创新改革试验。

二是加快文旅新业态布局。积极创建“渝东南武陵山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推动黔江与周边区县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创意空间载体建设,利用文化园区、特色街区、闲置厂房等,构建一批条件优越、服务体系完善的众创空间。

三是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支持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推动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发展新区、文旅小镇、文旅综合体等文旅融合發展重大项目,推动“陶艺”“石刻”等文化作品的商品转化,彰显“巴舞蜀乐”文旅特色品牌。

四是加速实施重大文旅项目。2021年,高效推进了五华山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等6个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文旅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0.1%。2022年,将重点推进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石刻文创园区等8个重大文旅项目,计划投资56.38亿元。

(二)注重高质量发展,塑造巴蜀文旅走廊国际新形象

一是促进巴蜀文旅国际化进程。联动四川协同推进“天府文化旅游中心+重庆国际文旅之窗”文旅交流展示平台,筹备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推介活动”,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支持巴蜀文化旅游及文创企业参与国际性论坛,推动建设国际化文化贸易基地,推进文化艺术品、文艺作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国际化发展。

二是打造巴蜀文旅国际化平台。支持联合申办世界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鼓励引进世界知名戏剧节、音乐节、美食节、诗歌节、书画节等。合作创办“巴蜀国际文化艺术节”,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国际范”中国西部现当代文化艺术高地。

三是培育巴蜀文旅国际品牌。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全力打造魅力都市、巴蜀文明、石窟艺术、多彩民俗、生态康养等重点品牌,协同提升“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行千里·致广大”品牌力,塑造巴蜀文化旅游国际新形象。

(三)注重高品质服务,营造走廊文旅发展新环境

一是强化文旅政策支撑。争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144小时过境免签、离港免税政策试点、文化旅游用地改革试点等相关政策。发起设立文旅产业发展资金,构建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严格执行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加大文旅信息化建设,适应新冠疫情防控新常态。

二是提升文旅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实施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数字平台建设互联互通、推进建设成渝“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工程。建设成渝地区统一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提升现有市县两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能力,实现区域联动共享。重点推进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

三是加大走廊建设智力支持。整合科研资源,探索建立巴蜀文化旅游研究联合体,大力支持开展走廊建设学术研究。加强干部互派、学术交流、技艺切磋、研修研习等工作,鼓励将人才交流融入文旅业务的各个环节。探索建立旅游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制度,建立起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通道,促进旅游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四是加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文化中心及区域博物馆建设、鼓励市州及县区建设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升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汽车营地等服务功能,推进成渝地区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和导视系统规范化。实施巴蜀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生态环保示范旅游厕所等建设工程,提升成渝地区旅游公共服务品质。

作 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

3810500338249

猜你喜欢
巴蜀双城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