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纯
摘 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不断的更新,以及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通过网络扩大化,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国民众进行思想渗透,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被弱化的风险。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完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有效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风险等。
关键词:网络舆情;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5.049
中国互联网舆情继续纵深发展,舆情主体更为多元,事发地域涵盖社会民主、法治、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在国家与网络时代发展的关系变革中寻求新的话语空间。迫切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进而有效鞏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 网络舆情视阈下影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因素
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造成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陷入被动局面的原因之一。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深化,微博、知乎的兴起和短视频的盛行正改变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渠道与交流方式,新闻舆论场域由原来传统媒体发声逐渐转为全民发声,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公开性使普通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天下事。但同时,网络也正悄然成为社会舆情的聚集地。
网络舆情主要呈现出四大特征。第一,舆情制造者呈现平民化趋势。网络让每个人有机会发声并得到回应,这在传统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却因网络发达而得以实现。意识形态引导功能在网络上发挥作用不强,使主流媒体难以有效控制舆情,陷入被动局面。第二,舆情信息难辨真伪。来自全球的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快速广泛地传播、媒体更为了争流量不惜成为“标题党”,就会造成一些虚假不实消息迅速传播。第三,网络舆情接踵而至。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网络舆情,导致人们在同一个事件上投入的注意力不会过久,如果官方声音不及时,便很可能会错失解释的机会。第四,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化。一方面大众热衷关注那些感性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另一方面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依旧在发挥作用,影响着舆论走向。由此,当下重视舆情就不得不关注网络舆情,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提高技术治网能力,从源头治理。
1.2 民众网络参与能力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随着城市化和网络化进程,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在中国,这两个进程是叠加进行的,从而加速了社会的‘大众化’也加速了大众的凝聚过程。人们不仅在现实空间凝聚,同时在虚拟空间凝聚。由网络热点议题不断聚集起虚拟的人群,而中国庞大的网民群体,对虚拟人群产生群体心理具有加倍的放大效应。”网络让人们打破空间距离,使持相同观点的网民聚集发展成为群体性力量,公众的意见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关注和聚焦。近年来,国内外重大事件会在网上快速形成舆论,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从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甚至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出现“失语”的现象。互联网让人类进入了网络风暴新时代,目前政府在网络舆论应对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以往的经验来看,在网络平台需要充分地尊重网友的表达与意见,并辟谣虚假不实消息、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及时的把握社会动向,进行科学有效的进行舆论引导,形成一个清新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有利用网民的身心健康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1.3 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能不足
主流意识形态官方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迭时代的融合时代,没有及时的更新宣传教育方式,创新适应新时代人们乐于接受、理解的话语,使西方一些敌对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同时,在发生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时,官方往往回应缺乏时效性,未能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这造成了公众产生相关部门不作为的质疑,也错失了网络话语先机。意识形态引导功能不足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宣传拘泥于形式。传播方式往往单一枯燥,传播话语内容偏晦涩,不能引起群众的兴趣和共鸣。第二,部分干部存在本领恐慌。一些党员干部在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方面不重视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没有把握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新特点,因此,往往只是照本宣科。第三,负责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目前我国急需既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又懂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适应青年人思想活跃的特点。第四,官方声音缺乏时效性。网络时代,即时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进千家万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生以后,当社会舆论事件发生时,群众由于不明真相,没有官方的及时发声,各种猜测观点不断出现,更有一些敌对势力趁机煽动群众,对政府公信力和官员形象造成一定影响。总之,应加快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同时,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更多的平台,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度。
2 网络舆情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存在的风险
2.1 热点事件冲散意识形态话语凝聚力
个人的意识形态往往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就需要具有一定的传播力、感召力,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递。然而,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以碎片化方式呈现,冲散了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人们总是对小事纠缠不休,而对大事冷漠茫然。网友们更加乐于关注碎片化网络舆情事件,出现了话语权力去中心化现象。从近期爆发的诸多网络舆情事件来看,网络事件主要集中在社会民生、法治、公共安全类事件,政府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极易卷入网络舆情中,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
2.2 民生问题增加主流意识形态负重
民生问题是近年网络舆情关注的热点,如江苏900名家长被早教机构骗200余万、百香果女孩杀人案、华为“251”事件等。这些事件通过网络发酵引起网友热议,由于网络平台的公开性,如微博的评论、点赞、转发功能,引发一系列非理性情绪在网络上发酵,引起网民强烈的代入感和共情心理,最终形成质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杂音,影响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这不但增加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难度,还加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民众参与率提高,另一方面是官方回应缺乏时效性,网友先看到负面言论就会先入为主,导致部分网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相信了某些网络用户阴谋论。这种现象使民生问题在网络中被扩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意识形态工作负重。
3 网络舆情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
3.1 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在网络空间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民众话语表达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在受众拥有一定话语主动权及媒体选择权的全媒体时代,单纯内容为王的话语传播原则不免自说自话、产生距离,甚至使群众产生抵触情绪,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转换为上下同构、官民合意的内容同构为王的理念。”因此,话语是内容的载体,要注意捕捉网络热点,适应时代和群众的需求,设置合理的议程设置,同时官方及时更新事件情况、进行通报,从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的辐射性。要让群众摆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难懂的刻板印象,同时,积极推进传播方式的变革,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话语权表达群众的意愿和心声,是一种权利诉求。“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是指在网络空间这一具体实践领域, 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对大众心理、舆论走向持续稳定的凝聚力、支配力和影响力。”因此,可以通过创新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大众认同度较高的话语表达。从而对民众形成隐性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此外,应提升新闻工作者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清晰,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3.2 完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竞争力
面对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包围,中国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我们从没有提出一个像“民主自由”这种听起来既受众面极广但实际又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理论体系,西方媒体还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着超于他国的对信息传播和解释的权力。“为了化解和消除西方话语体系所带来和造成的思想混乱与发展风险,应当坚定话语自信, 着力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以此作为加强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石。”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把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竞争力。其一,以史为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坚持古为今用,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其二, 放眼全球, 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并不是要求我们闭门造车,而是将全人类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中国应加强国际交流,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其三, 面向未来, 提高意识形态竞争力。当前一些西方媒体在国际上抹黑、攻击中国国家形象,我们更要警惕,应主动担负起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持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到国际事务和治理当中,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另外,面对西方媒体的打压,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但同时,我们应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提升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国际传播能力,进而澄清事实真相,让国外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以理服人,不然国外民众很难了解到中国的真实情况,便会对中国存在一些刻板印象,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发展。
3.3 有效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风险,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
中国语境中的网络舆情治理是一套搜集网络民意和干预网络表达的机制,其核心是要在控制社会风险和激发网络活力之间保持平衡。我们要有效进行舆情预判,充分利用大数据,捕捉网络热点,识别网络舆情风险。加强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舆论风险的评估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预判,有助于政策制定与安排部署的科学性。其次,应合理的进行议程设置,科学设置议程,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有导向的设置议题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隐形意识形态教育,同时,回应民众合理关切、化解社会矛盾。再次,舆情治理需要建立起全套的运行体系,对网络舆情风险进行合理的预测与评估,为民众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舆论环境。再次,要多关注非官方渠道的声音,重视微博、抖音等APP的新闻传播内容,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歷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通过网络土壤传播开来,对于蓄意制造社会矛盾、抹黑政府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化解网络舆情风险需要多方协同合作,要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明确政府、自媒体、舆论主体之间的责权,化解防范网络舆情风险。
参考文献
[1]丛日云.论网民政治参与中的民粹主义倾向[J].领导者,2014,(8).
[2][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M].刘训练,佟德志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3]郭军,韩小谦.全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转换[J].2021,(3).
[4]李江静.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国际挑战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5]王岩.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7).
[6]杨斌艳.舆情、舆论、民意:词的定义与变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2).
361350033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