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视角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022-03-13 23:14张琴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道德

张琴

摘 要:旧唯物主义将人的实践活动与历史发展的现实脱离,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可见,马克思遇到了物质利益的难题,这个时候他对黑格尔哲学开始质疑,决定从实际出发捍卫民众的权利,从而回归现实的维度。马克思将“人”融入社会历史发展的领域,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阐释。“人的本质”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体。基于“人的本质”的视角去进行道德建设。

关键词:人的本质;道德;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5.046

1 “人的本质”与道德产生的内在逻辑

第一,以需要为出发点的人的自然性是人追求并实践道德的动因、根据。一般来说,人的本能、欲望、需要等自然属性即为人的本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Ⅰ稿中曾言:“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的情况一样”。工人为了使自然生命得到持续延续,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当工人的数量超过富人的需求,一部分工人面临的是必然沦为乞丐或者饿死。“需要”肆意妄为的结果是资本家对现实个人的漠不关心,是剥削与被剥削社会关系合理存在的证明。我所说的以人的需要本性为出发点,去解释人的行为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但并不是说人的本性一定就是道德, 而是说人的本性中蕴含着道德产生的某种动力因素,并且成为人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并实践道德进而推动道德建设的根据。

第二,以自由意识为基础的人的主体选择是道德产生的“第二土壤”。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里所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相对于动物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的无意识活动而言的。首先人是类存在物,由于他把自己的自由生活当作他生活的对象,所以他的自由意识活动就决定了他是意识的存在物,所以意识活动就成了人所特有的属性,即主体性活动。恩格斯指出,“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作为一种真正的道德,我们不仅应该确认道德是客观和必然的标准因素,而且应该承认道德主体的自律和选择自由。以自由意识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选择是道德产生的“第二土壤”。

第三,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实现人的个性、共性和集团性的统一是道德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的个性是指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特征。这些现实差别的存在,构成了“你”“我”“他”之间的不同。人的共性我们可以具体化为如下几方面: 一是人的存在过程是一个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过程, 是一个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物,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同类,具有普遍性和先在性;二是人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我”和“他”的相互协作的过程,具有合作性;三是人世界与他世界和谐共处的共生性。人的集团性包括人的阶级性、阶层性、党派性、职业性、民族性、国民性等。在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道德所体现出来的规范作用和约束作用,促进了人的个性、共性和集团性行为处于统一的状态。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与社会文化一起培养、形成人们的集体性,在形成人们的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又尊重和促进人们的个性发展,同时在人的发展中做到与其他世界的和谐共生,形成和谐社会的发展状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是“人”的完整性的必要条件,也是根据伦理道德建设所必须要追求的目标。

2 基于“人的本质”进行道德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从道德的起源来看,道德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的反映。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生产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无论哪种形式的道德的存在都有它产生所必需的客观经济基础和历史文化因素。客观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在成为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或价值标准之前,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外部经济关系以及文化关系转变成为具有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存在,然后人自身对其主体行为的价值进行总结和升华,最后才发展成为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或价值标准。这些标准只能通过在主体的自由和有意识的选择下促进善与恶的道德活动,才能成为个人和社会道德生活价值提升的直接现实。所以只有在人的本质上进行道德建设,才能发挥道德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从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来讲。道德是人的道德。如果整个人类社会没有道德的存在,人们为了更好地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可能过分的加大法律的调节作用,使整个社会生活处于法律的管制之下,这样社会将完全的处于严苛的法律之下,人的种种实践活动都将呈现为机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活动,对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起不到半点促进作用。可以说道德本身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拥有道德人们才能更好地生活。道德建设体现并实现人的价值,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价值动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只有在人的本质上进行道德建设,才能发挥道德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从道德的目的来讲,道德建设的目的在于弘扬人的本质。道德是实现人的本质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其一,道德建设的任务在于使人的合法物质需要得到合理满足,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当而且必须直接尊重与维护人的社会精神需要。它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改造一切使人与人相分离、使人丧失真实心灵的东西,从而促使社会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使人的个性、集团性和共性達到统一。其二,人类的行为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们在自觉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的外部现象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推动社会发展就必须要做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的“理性意识”。那么人的行为要想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就必须要求行为主体是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所做的自觉选择。所以道德评价也就成了人进行自由自觉活动的一种动因。道德从来都不是由人和意识机械相结合的组合体,是由人们的精神活动实践形成的,它反映并调节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受制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又受制于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行道德建设我们必须把握人的本质这一基石。

3 “人的本质”理论为进行道德建设提供基本遵循

在疫情期间,英国正式脱欧、“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发展……等一系列大事的爆发,使得世界成了一个更加不确定性的世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个世界到底什么了?在笔者看来,今日各种思想困境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过分的倚重经济对社会的推动,而忽略了人本身的建设,从而忽略了道德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价值。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基本遵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现实的人”是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首先,人的自然性即人的需要的本质对于推动当前社会道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实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的需要的发展,会促使人们更新生产方式和生产对象,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社会矛盾将会被呈现出来。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将推动社会道德变革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为发展目标。其次,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活动。在当代社会,人的劳动依然是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生活需要的谋生手段,但人们在劳动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内涵,形成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推动道德朝着诚信友善、爱岗敬业、邻里友善的方

向发展,进一步为自由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争取更多的物质基础和时间,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是实现人的个人价值,从而达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3.2 “人的本质”理论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种关于“人”的发展思想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人为本”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所涉及的根本利益,强调在社会发展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所不断追求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突出人的作用,把“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根本價值基础和最高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精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必须要遵循的价值导向。

3.3 “人的本质”理论道德建设提供方法指导

道德建设的突破点是合理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关系。社会实践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必定会涉及生产分配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必定涉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问题。人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绝对自由的状态,人们对于个人欲望和利益的追求,会受社会发展条件、他人正当利益以及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为了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每个人会或多或少地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这不仅不违反人的本性,而且是有利于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存在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维护集体利益是道德建设的主要方面,不管存在的集体是现实还是虚假的,只要这个集体在社会上处于支配地位,道德建设的意图就必须反映在集体意识上。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利益的满足,归根结底我们必须从社会、从集体中去寻找,所以道德的出现以及道德的建设,推进了个人同社会的协调发展,而这种协调发展又成了人实现自身发展的促进力。在人的本质基础上推进道德建设,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最后,强调道德建设的社会性, 突出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道德调控和社会调控。对我国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同样的,放眼于全球,每一个国家所代表的是个人利益,整个世界代表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把道德作为人性向善的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强调道德准则,世界的不稳定性将大大的减弱,和平有爱,和平发展的世界将会提拥抱全人类,人类才会真正实现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996500338271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