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小婷
摘 要:依法治國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国策,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思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途径。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本文试图探讨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各部门合作提高资助的精准性;改进资助管理理念,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计划;提高资助工作者的法治思想理念,促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开展等路径,以提高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时效性。
关键词:依法治国;精准资助;育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5.014
0 引言
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提出: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依法治国,是增进人民福祉,解决人民最紧要的难题的保障。依法治国,一切以人民为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用法治保障社会的稳定,用法治保障中国梦的实现。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2013年11月,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3月,习近平对精准扶贫提出要求: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放在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把精准扶贫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突破口。“精准扶贫”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精准资助育人是落实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宪法以根本法的地位规定了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为公民教育权的实现提供了最高法保障,所以解决精准扶贫家庭的教育问题是精准扶贫政策中的主要任务。教育是一个普通家庭的重要支出,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费用占据了一个普通家庭收入的一大部分,由因家庭经济困难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等,这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在高校成了一群弱势群体,是高校特殊照顾的对象。学校通过对这类学生群体的资助,配合国家的精准扶贫决策,有效缓解他们在学习上、经济上遇到的问题,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全面小康社会和依法治国战略开展。
1 精准资助育人管理面临的问题
(1)资助对象识别精准度有待提升。精准资助育人首先要求资助对象要精准,确保每一个受困学生都能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从现状来看,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生活水平标准不一,高校招生区域复杂,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贫困的情况种类多种多样,如低保户、残疾学生、孤儿、建档立卡户等。在确定资助名单方式上,目前根据学生的自愿申请,学校组织审核的原则,大部分高校根据学生提交的证明材料来认定学生的贫困程度,认定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一部分不敢或者不肯提交材料的贫困学生。虽然在2017 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仍然存在贫困学生被遗漏的现象,而导致偏离了国家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六个精准的规定,不能精准地资助应该资助的对象。从当前资助、识贫工作现状看,高校的精准资助还没有完全跟上国家对精准扶贫的要求和规定,对于国家的精准资助政策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和实施。
(2)资助工作制度和机制有待完善。我国高校精准育人管理工作是我国现阶段高校的一项重要育人工作,不仅仅是符合我国基本的国情,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方面,精准育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的基本观点在高校育人工作的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从高校现行的制度来看,普遍比较重视资金的资助而忽略了育人方面的管理,学生虽然顺利完成了学业,但毕业后仍有部分受助学生无法改变贫困的现状,没有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谚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单的资金上的资助只是改变贫困的外因,最重要的是彻底改变一个人目前的生活状态甚至是改变一家人的经济状态,才能实现精准资助的最终目标。精准育人还应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原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开展,资助工作量越来越大,面对的资助对象困难原因多种多样,资助对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高校资助工作中工作人员缺乏,从精力、物力上都无法做到对困难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无法做到“精准细”,难以把资金、物质、技术的资助相统一,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难以跟踪,学生的成长成才难以把握,工作难以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接轨。
(3)资助育人工作中法治理念不足。国家的精准扶贫是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决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中做出各种指示要求落实该政策,其中一方面是教育脱贫,教育支出是大部分家庭重要的支出,我国的高校教育并非是义务教育,往往有些困难的家庭选择放弃通往高校之路。精准资助育人是国家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直接措施,也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贫困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还有精神上的压力,有一部分受资助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的问题,对国家的资助政策缺少自信心。不少高校在精准资助工作中对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没有深入了解,导致受助学生在精神上和技能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存在重经济资助,重物质帮扶,将经济资助看作万能钥匙,导致资助与精准育人政策渐行渐远。
2 依法治校下精准资助育人的途径
(1)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各部门合作提高资助的精准性。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化和便利化,给精准资助工作带来了契机。各个部门管理的网络化,在扶贫工作中形成庞大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的合理地综合使用对提高高校的精准资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基于合理、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精准资助的精准度和社会效果,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数据变得十分必要。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脱贫是全国上下努力的奋斗目标,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直接实行者的高校应和其他政府部门一起合作,共享各工作部门对于精准扶贫工作中形成的数据资源,一是节省人力物力,其他部门有数据前提下以免进行重复工作;二是可以参考各个部门的数据作为依据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共享的数据包括精准扶贫对象、贫困程度、贫困种类以及国家对这些资助对象实施的具体政策等,結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确定高校精准资助对象,进而依据每个受助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资助计划,并做好相关的资助措施台账,以便在大学期间进行跟踪指导,以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2)转变资助管理理念,实施发展型精准资助育人计划。精准资助政策的精髓在于精准实现脱贫,针对不同的贫困状况制定不同的脱贫政策,脱贫不是眼前的而是永久的,方式上不仅仅是物质资助还有精神资助。所以对以立德树立为根本目标的高校的资助工作应该把眼前的资助政策与育人发展相结合,建立资金资助与后期帮扶跟进机制。资金资助只是解决眼前困难的最直接的途径,育人帮扶是资助后期的工作措施,通过开展感恩-饮水思源讲座、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志愿活动、参加勤工助学、心理辅导等育人措施,通过精准育人计划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道德素质,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资金资助为前提,通过全方位育人政策,着力培养精准资助困难学生自力更生的生活方式、独立自主的品格,将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在校期间的前期工作是提高学习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在资助后期主要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以培养他们更好地在社会立足,通过育人计划让精准扶贫对象永久脱贫。
(3)提高资助工作者的法治理念,促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事关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民生领域的热点话题,始终受到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通过资助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按照社会的需求制定培养计划,为社会输送需要的建设人才。国家是贫困大学生的希望,作为高校资助工作者,应时时关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化,按照国家的政策随时做出调整。国家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对工作的开展制定了各种政策和规定,熟知这些政策规定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除此之外,还应在具体工作中公平、公正地开展精准资助工作,在资助和育人方面平等对待这些受助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温暖,祖国的强大,在阳光下顺利完成学业以更好地在社会上自力更生,促进国家精准资助顺利开展。
3 总结
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加强高校精准资助管理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校园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是党中央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教育精准扶贫关系到我国能否完全实现脱贫,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梦的。精准扶贫是中国依法治国中的重要治国战略,在大数据时代下,作为各高校需切实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要求,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和依法治国的春天开展精准资助,让这部分家庭不仅从经济上脱贫,还从精神上永久脱贫,这是当前教育扶贫的重点工作。切实做好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管理育人工作与高校法治化建设工作相结合,进而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培培.“以学生为中心”的大数据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8):96-98.
[2]蒋研川,张燕,杨利华,等.大数据视域下研究生精准资助工作实效的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6):71-75.
[3]王浩.探究基于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10):63-65.
[4]胡邦宁.区块链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价值意义与实施路径[J].人民论坛,2020,(12):123-125.
[5]李林.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2):133-134.
[6]卢东兵.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审视与践行———兼论如何化解贫困不自信问题[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5):69-75.
[7]关玉珠.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法治化管理分析[J].长江丛刊,2020,(11):91-92.
[8]贾辉.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J].实践研究,2017,(1):108-111.
[9]郑汉印.“ 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榆林学院学报,2016,(1):102-105.
[10]郭庆会,窦苏明.应用大数据构建高校贫困生精准认定工作体系[J].就业与保障,2021,(07):31-32.
344550033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