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世震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本文系山东中医药高等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健康评估》(编号:2017gxk007)。
工匠精神属于一种职业精神需要人们展现出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道德需要社会从业者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工匠精神”的前提下培养中医院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的工匠行为,这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但是当下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缺乏良好的中医药行为规范,难以正确领会中医药精髓,对此,本文将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探索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1]。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对社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工匠行为,以此使他们达到精益求精创新精神的要求。所谓的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社会从业人员能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创造精湛的手艺和炉火澄清的职业技能、在2022年所提出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明确要求需要各行各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无论在行业话语中还是在政府政策中都折射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中国从制造业转为创造性产业,从追求速度转变成提升质量的行业发展模式。针对工匠精神可被定义成价值信念,其代表着“精益、敬业、专注、创新”等职业操守。本文中医药高职高专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可被定义成需要使高职生具有诚信的品质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拥有精益求精神的探究精神,能把控好细节,能拥有追求完美的动力。因为中医药自古以来都具有“道”与“术”辩证统一的特征,其中的“道”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其中的“术”指的是诊治病人所具有的临床实操行为,需要中医药从业者具有高层次的医理、医道以及医德能力,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中曾提及所谓的医道就是能做到“至精至微之事”“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这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思想内涵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医还是药都应在“术”与“道”领域中达到极致追求的目的,国医大师与老药工为何能成为“大医精诚”的榜样,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诚”中医药工匠精神。因此在中医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面提倡工匠精神值得被采纳和应用,需要使中医药专业学生拥有扎实的中医药学知识基础,具备良好的中医药传承意识,以及按照中医药行业的行为准则,坚守职业精神,以及拥有创新的精神和协同合作的精神[2]。
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才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在此期间高职院校无论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出台了多种政策,比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等都在致力于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但是目前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过度设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比重,职业素养的课程安排显然成为了一种“摆设”,从长远上来看难以在有限教育时间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由于院校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认识存在偏差,课程安排方面过于注重技能培训,很少安排合理职业素养培育课程,这样很难让中医药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匠精神。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需要有专业的工匠导师和专业教师填补教学空白,现如今多数院校都会在校内设定名师工作室或者技能大师培训室,但是真正亲自细致化地指导学生的工匠导师少之甚少,中医药高等院校专业的师资力量远不能达到工匠人才培养需求,要想使中医药高职生拥有良好的工匠精神,需要加强培训宣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按照适宜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但是教师依然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这样很难提高中医药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和逐渐使他们将“工匠精神”植根于意识深处。
中医药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需要使他们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如果所在中医药专业所创设的实训基地和对应平台不够完善健全,那么很难让学生在实践和生产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匠意识,同时理论基础、临床以及实习长期相脱节的机械化地背记中医药知识,是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同时大多数中医药专业的实训基地和平台建设多数依托于医院或者企业,缺少专业性的工匠人才培养平台,也会使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难以有效培育出更多职业素养高的中医药优秀人才。
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职业素养高的人才标准,需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中医药专业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厚重的工匠精神,还应拥有鲜明的创新意识。但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主要以学生每学期所获取的高分当作唯一评定标准,很少将学生在实践和实习期间的心理素质、创新思维、专业素质、爱岗敬业、团队合作、随机应变等放在评估学生职业素养过程当中,这样很难找出学生需要改正的缺点,无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高职教育职业素养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期间,一定要明晰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医药高职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其主要包括: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应使他们能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中的敦厚底蕴,应满足时代所赋予的“工匠精神”实际诉求,能真正地把“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为中医药高职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逐渐使中医药高职生成为品质高尚、职业道德素养高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更加全心全意为中国中医药产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力量。这就需要中医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狠抓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的平衡比例[3]。学校方面应按照年级和专业的角度,建构完善健全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以此满足不同教学阶段的职业素养,培育需求比如,在培养中医药高职生医德医风伦理道德方面,中医药高职院校可在课程上增加《医患沟通技能》《学生医德规范》《医学伦理与医学法学》等必修专业课程,还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医传统文化名著导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全校性的选修课程,指引学生赏析其中中医药学生的优良精髓。同时在中医药高职高专理论基础课程中适当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制定出全新的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方案中使所融入的“工匠精神”能贴近于专业、贴近于生活、贴近于社会。同时应加强学生经典课程学习能力,中医药专业院校应通过书籍和网络鼓励学生学习和吸纳中医经典课程,以此将中医经典学习和临床应用紧密地融合到一起。比如,在校园图书馆开辟能够宣传中医药思想、中医药文化的区域,以此融入相关书籍,供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记。“医乃仁术”属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需要未来中医药从业者具有仁德和仁术。“仁德”主要体现出了中医的高尚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的培养,“仁术”则展现了中医学所具有的精湛医术。基于仁德与仁术的基础上培养中医药高职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博施济众的人文素养需要把此种教育理念和“大医精诚”中的中医药“工匠精神”科学合理地融合。应在中医药高职高专课程中增设有关于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让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老师巧妙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到一起,逐步向学生传授“医者仁心”的道德观念。比如,可将“仁德、仁术、仁人传递给学生,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怀,进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医药高职专业作为实践性强的科学,需要把师承教育当作中医药专业教学的首位,这样能有效弘扬传统的中医药学特色,中医药高职院校应按照师承教育中所提及的“知识观、学习观、人性观”,拓展本校教师和导师的教育专业能力。中医学高职院校导师和新晋教师应秉承着“青蓝工程”,用以老带新的形式传承中医药教学经验,针对那些骨干教师可以按照“双师工程”要求。跟着老中医药专家参与临床技能实践培训,以此将实践案例贯穿到日常教学情境当中,师承范式培养体系能夯实导师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能逐渐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院校还可定期聘请中医药行业的领先者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以此提高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或者组织教师团队到中医药医疗企业参与临床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项目推动中医药教学改革。接着用“一师十多徒,一徒多师”的师徒制措施,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和诊疗方法,在此期间,学生充当徒弟能深刻领悟到老师所传授的“中医门径”,学生还可在导师或者教师的带领下用临床带教形式,学术研讨西瓜红四,病例讨论形式以及医案整理形式,分别按照医道、医理、医术等方式培养工匠型中医药优秀人才,这样能使所普及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按照“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期间,应向学生传授现代化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应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中医药高职院校应合理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4]。比如,可效仿江西中医药高校开设双惟实践班、中药摇篮班、中医摇篮班,构建出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学生在学习完中医药专业知识之后到临床中进行实践,或者通过情景模拟医患关系,提高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好医学法律知识,展现出良好的医德规范。或者组织中医药学生参与学术、科研等方面竞赛活动,进而有效增强他们的中医药临床技能,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操守,团队协作精神。
中医药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较为有限,难以按照自身条件满足职业素养培养需求。对此,中医药高等职业院校可联系社会各界和政府,通过开放科研机构,为学生在校生提供见习机会,组织他们参与到义诊活动当中,以此让中医药学生真正走近科学,参与到诊治病人过程当中。中医药院校还可通过与企业间长期合作,共同创办和经营国医馆,让中医药专家亲自去指导中医药专业学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中医药软件和硬件,让学生利用暑期和寒假参与基层中医馆诊治实习工作。比如,可将中医药学生实习工作拓展到孤儿院、养老院、志愿者医疗服务体系中,向其宣讲中医健康知识,每年组织中医药专业学生参与“三下乡”实习工作,向老百姓传播科学的中医学卫生知识和中医药文化,这样能大幅度地为农村、乡镇社区提供良好的基层卫生服务,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有效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院校方面还可按照中医药所设立的针灸疗法课程、小儿常见病课程、推拿临床课程等组织学生参与到基层医疗实习工作当中,或者为学生搭建“工匠”平台,让学生多去借鉴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网络授课,以此提升中医药学生的职业素养。或者在新生军事训练活动和宿舍文化过程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力和职业意识,这样能有效弥补学生在实验室,学科训练过程中的缺陷。
中医药高职院校在基于“工匠精神”的前提下评估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学校应把学生每学期期末的书面考试成绩与学生日常实践表现情况以及参与社会层面的实习过程,当作主要评定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主要评定标准,中医药专业辅导员应定期巡查定岗实习生的工作表现情况实际动态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应与学生进行及时地沟通解决问题,协助学生制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路线,以此满足中医药岗位职能需求,学校方面应积极构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学生还能就此形成良好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专业素养,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匠心精神和职业责任心[5]。
总之,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培养中医药高职生职业素养,需要巧妙地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当中,科学合理地把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整合,依托社会、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搭建丰富的实训平台,完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评估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工匠素养高的中医药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