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构建大学人文精神*

2022-03-12 17:47孙晓燕
中文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校园大学

孙晓燕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我国一直以科教兴国作为教育开展的主要思想,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作为教育实施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新时期教育方针,为社会化现代主义建设创造提供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强调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因此,对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直是素质培养的重点项目,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构建大学人文精神,进一步推动个体成长进程。

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构建大学人文精神的意义

高校文化建设指以学生作为主体单位,通过在高等校园内开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能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验也在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需要不断培养新时期拥有丰富能量的青少年,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将中华文化宣扬到世界各国中。因此,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巩固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当今社会培养清正的社会风气打下基础,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坚定自身信念,不断推动自身人格的建立健全。少年强则国强,加强青少年的文化建设,扩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范围,为国家发展提供充实的人才基础,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的展开。

人文精神是个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养成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通过对尊严、价值、追求以及各类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精神世界的重视与向往,形成独特的精神知识教育体系。构建大学人文精神不仅是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之路,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举措。面对大学教育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是主要的解决方法,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开展和个人素养的提升。

二、辨析高校文化建设出现的误区和大学人文精神衰弱的原因

1.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部分高校校园内,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简单的将文化建设理解成问题活动,一味重视文化建设的娱乐性质,忽视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和精神氛围。更多的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导致将文化建设活动演变成大学生的娱乐活动。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校园内的整体人员,并不能单纯依靠局部个体来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但是部分高校,将部分学生的形象过于强化,同时减少了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参与力度,导致高校文化建设演变成多重缺陷的不完整的文化建设,单纯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文化建设,已经不是完整的文化建设。而且,在高校内举办文化建设活动,不仅要有自己的特色凸显,更要重视文化精神等层面的引导,减少对物质文化的关注力度。在高校举办自己校园内部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整体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将自身特色的精神涵养进行突显,而且,过度看重物质文化建设,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校园内部的精神文化追求。因此,在校园内部开展文化建设误区众多,不小心就容易中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无法顺利开展[1]。

2.大学人文精神衰弱的原因

对于大学中人文精神衰弱的原因,首先就是过多量化考核的管理体制,对人文精神存在一定的捆绑限制影响。大部分大学的管理模式都是以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展开,关注表面形式却不在意实质内容,极大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通过数字将教师的任务以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分散教师的教学目标,导致人文精神建设一直呈现闲散的状态。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学术不能满足学生自身的目标范围,校园人文精神逐渐出现衰败的迹象,伴随各种新式文明逐渐吸引校园人群的目光,传统人文思想精神无法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更多新式文化的汇入,导致校园人群更愿意吸收新形势的文化能量,学生习惯性将眼光放到能满足当下利益方向上,重视文化带来的效果和作用,从而导致校园内部拥有人文精神的人员数量逐渐减少,人文精神建设的来源骤减,加上后备力量的匮乏,校园内部人文精神逐渐从丰盈走向衰弱[2]。

三、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构建大学人文精神的渠道

1.高校文化建设加强渠道

1.1 精神文化建设。为推进高校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于原本高校发展现状,结合校园自身情况特点,展开对学生精神方面的文化建设方案,结合全校师生共同的信念与想法,将众多个体在精神上拧成一股,建设高校精神文化,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强化。作为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精神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建设渠道不同,精神文化更象征着一种信念、或者价值追求。高校内部如果没有自己特色的精神文化,那么校园内部将呈现一篇散沙的状态,严重影响学生的个体化状态。而拥有个性化精神文化的高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承担着引领高校向上发展的重担,而且在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精神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向结合,可以拉进高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3]。通过不断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开发,可以促使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投身祖国未来发展的事业中,走出自己独有的高校文化建设道路。我国著名大学清华北大的名号大都耳闻能详,作为世界高校中,清华和北大的精神文化建设一直是紧随着学生的教学进度的。清华的校训被众多高校争相引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用自己真正的精神文化建设方式传递出八个字的真实含义,创建出独具清华特色的精神文化。而借鉴清华校训的其他高校,没有清华出名的其中一条原因,就是没有把借鉴来的东西转化成自己学校内部的东西,没有自己特色的精神文化,就像一块刚做好的豆腐,不堪一击。因此,可以向其他学府进行借鉴,但是要在借鉴的内容中找到自己独有的特点,进而将其培养壮大,才能最终将借鉴而来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1.2 制度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之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一直是被认为全面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高校内部文化建设是非常由必要的。为推进高校文化建设的进程,从校园文化的制度着手,立足于高校自身的校园情况,遵循高校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要以中国现有法律作为基础,以学生数量和类型展开,创建独属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制度要求。以学校的管理、组织活动为例,通过将决策制度化的方式,可以尽量规避不必要的失误的产生,换言之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通过固定的制度对不同的行为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使的活动成果更规范化,避免因为个人原因造成大面积损失的现象。

1.3 行为文化建设。在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行为文化作为两者的外部表现,更需要加强对其关注力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可参考的目标和指向。行为文化建设主要以校风作为主要表达形式,通过整体校园风气的变动,改变教师或者行为的表现模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从校园内部底层开始向外逐渐蔓延。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特定活动形成校园风气。以某高校为例,在大一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内部值日大清扫工程,通过校园内部大型值日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而且受学生爱护环境的行为影响,部分教师也减少了碳排放,坚持乘公共交通上下班。学生与教师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又同时受身边环境所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行为文化建设,对加强高校内部文化建设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照物[4]。

1.4 环境文化建设。高校的校园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学习场所,根据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的观点,个体所处的环境会对其产生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进行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对校园内部环境的文化建设工程。例如,可以通过人工文化建设景观,为学生创设校园特有的文化建设领域,有的高校会使用校训,有的高校会额外建造文化长廊,通过对环境的改变,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充足的文艺氛围。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下,校园整体的文化建设水平会有所提升,不断增强高校内部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提高高校自身的凝聚力,以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加强和深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作用,促使更多的学生提升自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推动社会向着可持续发展转变。

2.大学人文精神构建途径

2.1 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拓展校园人文精神来源。对于建设大学人文精神而言,思考的重点主要在于开发人文精神的来源。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古往今来众多的文化作品无不彰显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构建大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立人文精神社团,以团体的方式将人文精神逐渐从丝汇聚成缕再融合成股。不同的历史朝代,大量的文人墨客,毫不吝啬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有的艺术文化魅力,通过对其深入发掘,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内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文化魅力,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意识的承载形式,并不能远离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因此,对于构建大学人文精神的校园而言,积极引进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作为承载,不断推展人文精神来源,丰富校园内部人文精神储备量。以大学体育课程而言,可以通过学习太极、五步拳、八段锦等内容,提升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感知力。

2.2 科教与人教融汇统一。对于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背景而言,人文精神的发源地处处可见。因此在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大学人文精神本身不是很难的问题,但是需要重新思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推动科教与人教两者相结合,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以科学的方式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壮大。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锻炼出极强的包容性,通过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人文思想相互包容,以传承和发展的方式,重视两者之间的融合。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首先需要调整教育目标,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调整,通过钻研和调整,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模式,培养学生养成人文精神的同时关注科技创造力的培养。创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的方式,更能扩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改善学生的获取知识途径,将人文教育用科学教育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加凸显学校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准。在构建大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综合统一,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两者相互促进,更有利于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构建,也更满足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脚步,推动社会向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双向发展[5]。

2.3 提高人员素质水准。要想构建大学人文精神,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准。曾有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分表明,要想构建大学人文精神,需要从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上进行提升。教师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经验传授者,需要不断立足当下社会发展的环境变化,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当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足够强大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散发出人文精神的浓郁气息。学生在领会到教师自身拥有的人文精神时,也会不自觉地被其所吸引。梁启超曾经说过,国家兴荣的关键在于整体的国民综合素质的呈现,因此,在大学人文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倡导全民重视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会不断增加国家的整体综合软实力。在努力构建大学人文精神的同时,其他学年的人文精神也需要给予关注。一味地只关注成绩的提高或者降低并不能真正代表个体的综合实力。要不断给予学生学习人文精神的支持和动力,让学生在构建人文精神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来自背后的那一抹助力。以西北地区某高校为例,受环境影响,教学资源匮乏,但是该大学并没有放弃过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用当地大学的校长的话来讲,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学生。该学校因为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学生整体综合能力,校园内部人文精神风气雄厚,从这个学校走出的学生,时刻没有忘记校内的教育,一直秉持着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要求,为社会贡献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因此,在大学开展构建人文精神的主体活动,整体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是不可缺少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构建人文精神的同时可以帮助个体综合素质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而提升个体综合素质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推动人文精神构建的进程。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是现今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种途径。通过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我国当代青年的文化软实力。伴随高校文化建设的开展和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社会地位也随之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校园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