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要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推动“课堂革命”。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正不断融入、渗透至教育行业。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塑了教育生态结构,引领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未来教育的发展态势,成为当代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关键驱动力。
随着技术发展与进步,更多学者关注线上教育实施模式的研究与探索[1]。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以教室为阵地、面对面讲授为主轴的线下现场学习模式愈来愈不能满足数字资源爆发式增长状态下的学生学习需求。融合传统课堂现场学习与网络在线学习优势的混合式学习将成为课程教学组织的主要方式。
本项目开展的问卷调研显示,76.21%受访教育工作者开展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中85.23%认为混合教学效果显著优于受教育者单独开展的线上学习和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关于未来学习发展方向,20.03%教育者认为多样化学习是重点,其他方面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启发式学习分别为19.32%、16.37%和10.25%。关于目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83.29%教育者认为授课模式单一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66.18%认为学习体验较差是影响线上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上述调研数据说明,基于互联网高质量课程资源的在线学习将成为混合学习的重要构成,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或倾向开展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融入信息技术、融合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的综合的讲授与学习过程与模式。一方面,线上学习能够突破学习形式、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另一方面,建设有丰富课程内容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使在线课程成为融合影音视频、文本阅读、虚拟仿真实验为一体的整体化可选择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学习者可以在教师主导下根据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教师督促和自我约束下达成学习目标。依托开放情境下系统化的课程载体,通过线上与线下教与学过程协同,实现学习任务有意义建构,充分补足传统课堂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先天缺陷。
落实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离不开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三教”改革。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主导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现代技术冲击下,教师综合能力需求不断攀升。其中,创新能力、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是契合新形势下教育发展要求的关键能力。教材是开展课程建设、教学活动的基础载体,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呈现方式。教材和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在线学习成效和个性化学习实施成效。
融合线上和线下、课堂和课外、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过程,围绕学习目标,将递进式混合教学构建成为一个层层递进、连续上升的实践整体,取长补短、充分优化传统教学各个环节,实现个性化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支撑、目标、实践和评价四个层面。
支撑层主要包括平台、工具与资源建设。依托超星课程、中国高校外语慕课、中国大学MOOC等共享开放平台,创新医学英语教学环境。分步实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整合重组碎片化医学英语课程资源,按照资源群-SPOC课程-开放课程顺序,逐步优化建成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坚持实用优先,针对关键知识点和重难点系统化制作微课、视频、动画资源,围绕教学主题挖掘思政元素,构建思政元素库。充分利用问卷星、课堂派、钉钉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灵活开展课堂、课外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率。
目标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重构。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医学英语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
梳理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价值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价值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目标聚焦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医护工作岗位医学英语沟通和应用技巧。知识目标侧重医学英语构词法和匹配医护工作岗位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重构教学内容。对接医护工作流程和实际工作情境,引入OBE理念,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逆向设计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技能点细分,模块化重组,形成“梯度设计、递进提升”的“听说读写用”五位一体综合教学内容。同时,立足岗位,充分考虑职业道德要求,融入爱国精神、时代精神及工匠精神培养要素,对医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思政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将德智体美劳等培养要素贯穿课程各教学模块和任务始终。
实践层主要指教学活动过程。医学英语在线开放在做好支撑层面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学习通教学平台,开展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研究,实施“课前、中、后一体,线上——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备课和预习自学。教师做好课程任务教学设计,发布预习要求、学习视频和学习导引相关的情景知识,通过优化课前内容设计驱动学生自学。前置章节预习测试,分析讨论区学生预习反馈情况,及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实时优化教学安排。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关注词汇识记、口语语音、阅读与听力理解等方面存在的薄弱部分,将此通过学习平台传递给教师,实现课前互动。同时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进行侧重学习和互动。
课堂开展探究式互动教学活动和个性化课堂学习活动。教师根据重构的教学模块和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竞辩、PBL教学、角色互动等交互和协作活动,实现互动参与全员全过程化,提升学生全方位沉浸学习体验。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元实施。教师引导下,小组学习强化协作,根据学习任务和能力侧重进行分层与分工,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工具和课程资源,挖掘素材,结合课前预习知识,提出解决学习主题的方式方法。及时记录学习成果,以项目形式上传学习平台。开展小组参与、展示、竞辩、比较与评价活动,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开展课堂评价、总结、点评和指导,反思学习成效、发现存在不足,及时调整优化下一阶段教学安排。
课后依托超星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反思、发布主题讨论、布置课后作业。记录课堂活动和教学实施轨迹的学习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师根据分析结果开展教学反思,针对性开展学习辅导和答疑解惑,学生可根据分析结果找出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强化学习。教师针对性发布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课后作业,通过平台提交文档或视频等多样化作业形式。教师按照积极评价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形式作业开展评价,形成“评价+反思”-“改进+评价”的课后师生互动螺旋,持续提升学习成效。
构建基于医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的过程性1+2+N评价体系。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促进课证融合,促进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全面评价。课程考核采取“1+2+N”考试形式。“1”是指医学英语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比例为40%。“2”是指诊断性评价和阶段性考核,其中诊断性评价是指为了解学生课程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情况的学情评价,占比20%;阶段性考核占比10%。“N”是指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课堂互动次数、发言积极性、讨论参与度、完成度等进行评价,占比30%。教师和学生通过客主观测评、小组互评和自我评定多种形式,对课程教学效果开展多维度评价。
对20级3个班级37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为混合专业,其中口腔医学专业133人,临床医学专业118人,护理专业74人,其他医药卫生类专业49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医学英语线上学习的满意度,对医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医学英语学习时间;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提升。
线上学习是混合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课堂教学的关键前提。但由于线上学习缺乏现场互动体验和学习氛围,学习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而本次学生对线上学习效果的反馈较为积极。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线上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和教师在线辅导满意或比较满意,总体满意度达85.83%,上述分专业满意度均超过80%。更多学生愿意将线上教学作为医学英语学习的重要补充,尤其是教师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情况下,学生在线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会更高。
课堂教学是混合教学模式的主体环节。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因其枯燥无趣的单一模式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混合教学模式中的翻转课堂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增加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较好。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课堂交互学习、教师引导和小组协作满意或比较满意,满意度达88.73%,分专业满意度均超过85%。更多学生乐意参与到课堂小组活动中去,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更有责任感和成就感。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学习方式能够加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2]。医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投入自学的时间明显增加。课前按照教师开展线上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超过2小时的占比72.35%,超过3小时的占比14.86%。完成课后反思、主题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时间超过2小时的占比80.79%,超过3小时的占比19.21%。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正在体现,课外学习和课堂学习时间比例正在扭转。
自我价值实现是指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或团队完成相关任务而获得相应的反馈感和获得感[3]。积极的反馈感和获得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带来学习驱动力,提升学习注意力,帮助能力全面提升。调查结果显示,91.37%的学生认为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更能提升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无需督促也能完成任务者占82.73%,经常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占80.29%。表示喜欢医学英语课程的学生占88.21%。学生对医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
养成善于学习、持之以恒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基于OBE理念、任务驱动,采取形式多样的互动手段、建设丰富有趣的课程资源,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念和坚持学习的信心得到了全面提升。调查结果显示,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在线课程学习资源者占比89.47%,主动探索互联网学习资源者占比81.13%,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占比90.10%。教学平台数据显示,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者占94.23%,课均学习互动参与次数2次以上者占81.71%。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提升,合作意识得到加强,知识获取能力不断改善,参与活动的主观意识反馈积极。
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快速发展,加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跨学科融合,对教育行业变革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4]。教师是引领教学变革的第一生产力,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支撑,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是保证因材施教的重点途径。将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融入医学英语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层层递进、持续改进的医学英语递进式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升课程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