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评估模型动态立位平衡功能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2022-03-12 08:47李文舒刘小曼孙蓉蓉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置换术康复训练髋关节

李文舒,刘小曼,孙蓉蓉

(阜宁县人民医院 江苏阜宁224400)

骨质疏松和生理机能退化是髋关节疾病常见原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是髋关节严重疾病和关节重建的首要治疗方法,可达到恢复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股骨颈骨折后相关区域的血液循环受损,加之老年患者多存在骨质疏松问题,术后进行相应康复训练,促进受损血液循环和神经元重建,且适量、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尽早恢复患者肢体平衡,避免由于平衡差所致跌倒发生。随着临床医学不断的深入研究,促进式和负重式训练,可提高重建和恢复速度[1]。常规康复训练患者多处于静止或被动状态,机体耗氧量和能量消耗不足,不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而疲劳评估模型训练建立在可能发生疲劳的机制上,可增加机体疲劳耐受度、耗氧量和能量消耗,促进机体快速康复[2]。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疲劳评估模型康复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影像检查符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诊断标准;②外伤所致;③各项生命体征平稳;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②患侧肌力<3级;③合并严重心、肝、肾、脑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④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术中有大粗隆截骨或术中植骨;⑤中途退出或转院;⑥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麻醉及手术治疗[3]。将纳入研究的79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4~49(38.59±5.34)岁;术前Harris评分(26.09±2.71)分;疾病因素:股骨头坏死29例,股骨颈骨骨折10例。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3~49(38.67±5.29)岁;术前Harris评分(26.13±2.69)分;疾病因素:股骨头坏死27例,股骨颈股骨折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踝关节运动:踝关节主动跖屈/背伸,交替进行,每个动作坚持5~10 s,频次不限。股四头肌训练:仰卧位,紧缩股四头肌,每个动作坚持5~10 s,频次不限。直腿抬高训练:仰卧位,紧缩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肉)[4],屈髋并保持膝关节伸直,同时抬起下肢离床,坚持5~10 s,缓慢放下,频次不限。屈髋屈膝训练:仰卧位,将脚跟主动滑向臀部,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频次不限。

1.2.2 研究组 实施疲劳评估模型动态立位平衡训练。①疲劳状态评估: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训练,患者可利用床档或拉绳辅助自行翻身,在反复翻身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动态评估疲劳状态,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直观反映生命体征的指标,当达到疲劳临界值提示患者缓慢下床进行动态立位训练[5-6]。②动态立位平衡训练:指导患者站在平衡气囊板上,先睁眼完成双足站立后,进行单足站立[7];或双手推动瑞士球进行单足或双足交替站立动作,尽量延长各个动作的保持时间[3],动作结束后再次采用《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评估疲劳状态,采用红外线测得患者身高正常摆渡与当前摆渡相差距离,当达到疲劳状态指标后指导患者在身体保持在初始位置,随后将患者重心匀速移动至圆周上的8个目标边缘线上,1~2次/d,每次20~25 mi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动态立位平衡情况。①髋关节功能恢复:采用Harris量表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生活能力(47分)、疼痛(44分)、活动度(5分)、关节畸形(4)分,总分0~100分,以70分为功能恢复效果评估的分界线,分数越高说明功能恢复效果越好。②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该量表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底行走、上下楼梯10项,赋分0分、5分、10分,总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8]。③不同倾斜方向动态姿势调节标准差值:根据患者身高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方向动态姿势调节过程中与正常肢体摆动的偏差值[9]。

2 结果

2.1 两组Harri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Harri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不同倾斜方向动态姿势调节标准差值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倾斜方向动态姿势调节标准差值比较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骨科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有效恢复骨关节功能和缓解关节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该技术在人工关节材料和置换技术较为成熟[10]。全球髋关节置换术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术后为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可提高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其他神经肌肉功能,改善肱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术后可长期持久的作用。下肢的行走与活动能力以良好的平衡能力为基石,而步态平衡与行走姿势控制为评价髋关节术后康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肢体平衡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站立、行走等日常生活功能,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提升患者动态平衡格外重要。既往临床康复仅根据患者自身感受实施相应序贯康复训练,不能很好地量化下肢负重实践和行走时间,疗效甚微[11]。

疲劳评估模型主要用于飞行员日常训练,可有效评估飞行员当前的心理、工作绩效状态,避免由于体力疲劳影响正常飞行状态。近年来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主要目的为避免患者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发生跌倒、晕厥等不良事件发生,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动态平衡训练,可增加对肢体由于失衡所致风险的安全性[12]。该系统可通过压力传感器将患者双足低压力传输回电脑,并转换会患者肢体重心晃动轨迹,进而分析患者当前肢体平衡恢复效果。在测试过程中,患者在床上运动状态经疲劳状态量表评估出现达到疲劳临界值后,稍事休息,继续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实施计算重心调节与实际目标位置标准偏差值,有助于动态调整患者动态训练项目和强度[13]。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有效协调其平衡能力,加强置换关节周围肌群肌力和关节稳定性,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关节自主能力,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寿命[1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Harris、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倾斜方向动态姿势调节标准偏差值小于对照组(P<0.01)。说明疲劳评估模型训练,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用疲劳评估模型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自理功能,缩小与标准值的偏差,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置换术康复训练髋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