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同管理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2022-03-12 08:46闫冬梅闫珂卿单文军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沟通模式危重症神经外科

闫冬梅,闫珂卿,单文军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 江苏宿迁223800)

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常伴严重意识障碍,是医院治疗的重点关注对象[1]。治疗过程中因检查、诊断、治疗等原因,常需要多次进行院内转运,且转运过程复杂,涉及多个科室及工作人员,患者因频繁移动、护理不当、风险评估不全面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导管脱落、设备故障等情况,造成患者休克、血压骤降等风险事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进一步就诊十分不利[2-3],需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及科室间协作,以保障转运顺利进行。多学科协同管理通常指多个学科的专家形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通过对诊疗技术、临床综合治疗模式及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讨论,拟定相对专业全面诊疗方案的协同管理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提高诊疗安全性[4]。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沟通方式,可促进医护人员及护理人员智联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在紧急状态下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5]。本研究拟探讨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我院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0例神经外科危重症需行院内转运的患者作为管理前组,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1例神经外科危重症需行院内转运的患者作为管理后组。纳入标准:①患者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神经外科危重症;②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14分;③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处于抢救中的患者;②短时间内病情得到控制的患者;③合并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管理前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0~70(55.38±7.43)岁;疾病类型:脑干出血8例,小脑出血11例,脑梗死5例,重型颅脑损伤16例。管理后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8~71(54.66±8.26)岁;疾病类型:脑干出血7例,小脑出血11例,脑梗死4例,重型颅脑损伤19例。管理前后均为同一批医护人员,共31名,岗位无变动;年龄20~38(28.69±4.36)岁;职称: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5名,主管护师5名,责任护士10名,转运护士5名,接诊护士6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管理前组 采用常规院内转运管理措施。①医生下达相关转运医嘱,安排患者转运至检查治疗区域进行诊疗,主管护士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及患者当前状况评估转运风险,与主诊医生确认后安排转运人员。②转运人员通知患者转运治疗决定并做好解释安抚工作,主管护士通知相关转运人员做好转运流程、时间、转运过程中所需药品、床位及医疗物品等的确认,准备就绪后开始转运。③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确保各项指标在正常可控范围内,出现意外及时处理。④在检查治疗区域协助护理人员妥善安置患者。

1.2.2 管理后组 实施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管理措施[6-7]。①成立多学科协同管理团队:任命急诊科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为小组组长,负责整个转运护理计划的安排与实施;团队组长根据护理实施内容选出多学科团队运转分队的主治医师、责任人护士长、主管护师、协调护士、管床及机动岗位人员。其中主治医师负责患者病情诊断、下达转运监测及治疗命令;主管护师负责安排转运护理任务并决定具体护理策略;协调护士负责转运路线的疏通和规划、转运过程中仪器和设备确认、医疗物品的安全供应及应急情况的处理等。管床护士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机动岗位人员负责病情突发状况的紧急处理。②岗前培训:进行神经外科院内转运护理知识培训,包括常见疾病类型、转运原因、危重症病患护理注意事项、常见的转运方法、转运护理经验分享、风险评估及紧急处理等,培训合格后开始实施护理。③院内转运护理:根据SBAR沟通模式进行团队间合作交流。a.现状(Situation):根据医嘱由护士长发起转运指令,多学科协作管理团队根据患者病情,转运情况迅速制定转运方案并下达至各个岗位,各岗位根据其负责内容进行转运工作的准备。b.背景(Background):了解患者病情及转运治疗的原因,家属对转运治疗的态度,并及时进行解释和安抚,确保家属配合院方,此环节可使家属充分了解转运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减少因发生意外造成的医患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c.评估(Assessment):确保准备工作就绪及家属同意后,多学科协同管理团队针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评估,如交接时由交接护士通知电梯交接人员就位,以减少因等待电梯增加的交接时长;转运交接时可由主管护士将患者病例记录本及治疗情况转交给交接护士,包括病情、前期处理情况、输血插管情况等,由交接护士与收治科护士进行交接确认,由收治科室核定后接收并进行后续治疗,转运过程清晰明确,步调有条不紊,各科室间配合娴熟得当,有利于减少经济转运过程中的疏漏与失误。d.建议(Recommendation):收治科室根据患者病例及转运记录提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建议。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转运交接时间:包括转运准备时间、检查等待时间、交接耗时、接收科室转运时间[8]。②护士救治能力比较[9]:采用护士救治能力评价量表分别从理论知识掌握、救治主动性、伤情观察判断、操作技能及医护配合沟通5个方面评估两组护士的救治能力,每个方面20分,共100分。③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两组转运过程物品遗漏、导管脱落,设备故障、呼吸窘迫、血压骤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总发生率[10]。④护理满意度[11]:转运完成后,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分别从医患沟通、转运过程护理、科室间合作及接诊科室护理4个方面评估患者家属满意度,每个方面1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转运交接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转运交接时间比较

2.2 两组护士救治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救治能力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危重且多变,常需进行反复影像学检查以准确判断颅内情况,因而院内转运护理是治疗中重要的一环[12]。有研究报道,院内转运效率和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护理效果和进一步治疗工作的开展[13]。因此,如何加强护理技能,以提高转运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目前危重症监护的重点。

传统的转运交接缺乏统一的规定和完善的合作机制,交接中易引起科室间配合失当,造成交接时间长、内容混乱等现象[14]。基于此现象,本研究采用学科协同管理模式结合SBAR沟通模式对我院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交接实施护理干预,发现与管理前相比,管理后转运交接时间缩短(P<0.05),护理人员的救治能力增强(P<0.05),交接过程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下降(P<0.05),患者家属满意度提升(P<0.05),证实两种管理模式联合应用的有效性。学科协同管理模式是通过集合多学科专家的诊疗意见,整合医疗资源,以提供全面有效的管理方案,改善管理漏洞的一种管理方案[15]。SBAR沟通模式则基于事实依据,实现有效传递与交流,有助于部门间合作的顺利进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16]。本研究将二者联合应用于我院神经外科的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①团队建设方面。我院基于多学科协同管理方案进行团队组建,召集院内多名脑科学专家及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就神经外科患者的疾病类型及护理重点进行商讨,以提供细致全面、切实可行的转运护理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后续护理任务的开展提供指导[17]。②人才培训方面。我院基于多学科专家提出的护理方案进行人才培训,大到部门间工作交接、应激方案实施,小到疾病类型、护理方案、转运事项的安排等,内容全面丰富,可有效提高护理团队的救治能力,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③院内转运护理方面。我院基于SBAR沟通模式进行转运护理,护理内容涵盖疾病现况、医疗背景、症状评估及诊疗建议4个方面,护理团队在接到转运指令后迅速开展准备工作,保证了科室间工作开展的一致性,有助于后续部门转接顺利进行;同时将转诊决定传达给患者家属,使家属第一时间了解病情变化并参与到转诊决策中,此环节有助于提高家属的参与感,以加深其对院方工作的了解,减少因危急事故引起的医患纠纷[18];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评估转运风险,加强风险防护,如通过加强部门间工作衔接,缩短转运时间,以降低病情恶化风险,提供全面的前期诊疗记录,如病情、输血插管情况,为收治科室治疗提供便捷;接诊后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前期处理情况给出合理的收治诊疗建议。经过以上护理,我院神经外科院内转运护理效率提高,团队护理能力显著增强,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家属对护理工作更为满意。陶莉等[19]将多学科协作联合精准化监管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感染防控管理中,发现可有效提高防护措施的落实率,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可显著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沟通模式危重症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教育在中国“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现状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湿热烧伤膏对神经外科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CICARE沟通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论组织中有效沟通模式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