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域”视角下儿童家国情怀的培育

2022-03-12 05:57杜宇琴
新课程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育

杜宇琴

(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浙江 嘉兴)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家庭、家乡、国家等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当代儿童整体上具有爱家、爱国等优秀品质,但在行动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利己性,出现了知行脱离的现状。为了解决儿童家国情怀培育出现“知行脱节”的问题,笔者通过在“生活域”中寻素材,让家国情怀“扎根于实”;在“对话域”中思、辨、悟,让家国情怀“滋养于心”;在“实践域”中多操行,让家国情怀“外化于行”,培育儿童家国情怀,提升实效性。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共同体的认同和热爱,是生于斯长于斯所表现出来的大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也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凸显了国家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视。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育儿童家国情怀的关键课程。部编教材中落实了七大主题教育,其中四个主题直接呈现出有关家国情怀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涉及六个生活领域,其中五个生活领域蕴含家国情怀教育元素。如图1。

图1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孙彩平教授研究发现,“当代儿童整体上具有爱家、爱国等品质,但在行动上表现出明显的利己性,出现功利化倾向”。可见,家国情怀在儿童的知行上出现了脱离现状。笔者基于“三域”视角,着力解决儿童家国情怀培育中出现“知行脱节”之现状,努力提升家国情怀培育之实效。

一、生活域中寻素材,让家国情怀扎根于实

所谓“生活域”,就是指儿童所处的日常生活,是各种客观关系形成的一个场域。在生活域中,教师指导儿童关注当下生活,寻找观之有形、触之有感、思之有味的家国素材并引入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既能引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因真人真事,可触可感,儿童的家国情怀培育才能真正生发、丰富、充盈。可见,扎根于儿童的实际生活,是提升儿童家国情怀培育实效的基础。

(一)回望生活事件,在具象中生发

生活事件浩如烟海,教师要善于指导儿童回望具有家国情怀意蕴的生活事件。具象的事件在呈现、叙述、回味的过程中,儿童的家国情怀不断被浸润、生发。同时儿童也会发现,家国情怀并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存在自己的具体生活中。

例如,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一课,通过学习旨在培养儿童爱家人的情感。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的生活记忆被唤醒,再借助照片、视频等形式,回望真实事件,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无时不在的陪伴、无微不至的照顾是爱自己的表现。自然,儿童从内心生发出对家人的感恩之情,爱家人的情感得到激发,带着这份情感重新回归到具体的家庭生活中,爱家、爱家人之情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聚焦时政热点,在鲜活中丰富

儿童的生活域不应仅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简单的社会生活,还应该有广阔的外延,那就是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时政热点。这些新闻热点也是儿童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儿童接触的媒介较多,儿童也愿意接受这些时政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切引入鲜活的新闻事件、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家国情怀教学素材,为提升儿童家国情怀教学的实效提供助力。

例如,执教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中,教师利用新闻热点中的素材,为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各民族在面对困难互相帮助的新闻事迹很多,教师在“少先队员在行动”教学板块中,播放当地学校与四川若尔盖的小朋友共上云班队课的新闻视频;在“热心市民不做观众”教学板块中,呈现群众为抗灾工作者送爱心牛奶,白衣天使逆向而行的新闻报道。儿童在鲜活的新闻素材中,感受到在灾难面前各民族团结一致,凝聚成一份令人震撼、令人骄傲的“中国力量”,从而让儿童学会感恩,学会责任与担当,儿童家国情怀培育因新闻事件、时政热点而丰富。

(三)借力影视作品,用灵动来充盈

历史是家国情怀培育的最佳教材,它能让儿童萌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自豪情怀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题材的图文描述,既抽象又碎片,且离儿童生活时空久远,儿童很难理解,对培育家国情怀具有一定的挑战。教师可借助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进行有效的充盈。在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并顺势播放五四运动影片,使儿童通过欣赏灵动的影片感受当时那振奋人心的爱国场面,深化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清楚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条件。

可见,儿童通过欣赏生活中涌现出的优秀影视节目,教学实现了从“可听”到“可视”,从抽象到直观的转变。将爱家爱国、为国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儿童在学习中明德、立志、笃行,健康成长。

二、对话域中思、辨、悟,让家国情怀滋养于心

对话域是一种反思式探寻,是打开思维和心灵间的相互聆听。在培育儿童家国情怀的课堂上,教师、儿童、教材之间应构建起一种多元的“对话”导学模式。深入对话域,既能让儿童有参与感,又能在对话中与生活经验发生联系,通过思考、辨析,从而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最终在体悟中通达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问题引领,在对话中探究

让儿童家国情怀培育持续深入,在思辨中提升家国认知,激发家国情感,就需要问题的引领。问题,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以是引领整堂课的一个主问题,可以是追问式的阶梯问题,也可以是两难问题的辨析,只要在问题的引领下开展深入对话,在不断碰撞、启发中打开思维,变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以提升家国情怀培育的实效性。

教学中,教师用“问题”架构学习,引导儿童发现问题。例如,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教学时,教师呈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的图片,让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可以提。“老师,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是虎门销烟?”问题来自儿童,儿童就有兴趣去探究。

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儿童的思维积极介入,去提取教材中有用的信息,如虎门销烟的背景以及销烟的过程,在信息中加入生活感悟作出初步的判断。此时,教师引入新的素材——“中英贸易逆差”“虎门销烟的后果”等,儿童再次提取信息不断调整,输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同伴的思维碰撞下,儿童认识到林则徐深爱百姓,不惜用生命去反抗侵略者。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爱国的最好体现,值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被世人永远铭记。由此可见,在问题的导引下,生活经验与提取的信息交织,在思辨、交流中碰撞,在解决问题中体悟爱国精神,培育了“家国一体”的情怀。如图2:

图2

(二)任务驱动,在对话中涵养

深入对话域,既可通过问题导引,也可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开展,如辩论会、任务式研究学习等活动。在任务驱动下,儿童的思维被激活,从而不断深入探究,同时在对话中涵养儿童的家国情怀,提升家国情怀培育之实效。

再以“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为例,探究“中英《南京条约》为什么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组织儿童通过“涂一涂领土地图,算一算白银换算人民币,圈一圈开放口岸,读一读条约文字”的方式在小组互动中深入开展对话。这种任务驱动下的深度对话,有利于提升儿童透过不平等条约的现象,把握不平等条约中具体涉及领土被侵占、白银被侵吞、主权被凌辱、开放口岸的话语权等本质,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屈辱历史的理解,加强家国情怀的培育。

(三)场景再现,在对话中建构

培育儿童家国情怀时,把儿童视角不能涉及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可以借助照片、短视频、文字材料或者组织演绎,让儿童在场景中思考、辨析、体悟,逐渐构建家国情怀。如教学“爱家乡”时,借家乡的变化、家乡人奋斗的场景,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不断提升认知,重心建构出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实践域中多操行,让家国情怀外化于行

家国情怀培育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情、意、行不断升华的过程。生活域中寻素材是家国情怀培育的“知”阶段;在对话域中思辨是达成“情、意”阶段;在实践域中得训练,让家国情怀“外化于行”是“行”的阶段。“行”阶段正是当代儿童家国情怀现状中比较薄弱之处,是提升儿童家国情怀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实践域是一个特定的操行场,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不同,它带有目的性、计划性、操作性和创新性。

(一)课内体验活动,在模拟中学习

儿童在参与实践时,是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的。实践活动是以自己的情感为出发点,结合生活实际,启动思维开展,是内在情感外化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中“爱父母,在行动”板块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我们用怎样的行动去爱父母?找同学分角色演一演。”等课堂实践活动,儿童在“敲背、送茶、做家务”等多种表达爱父母的情感方式模拟中不断学习。

(二)课外实践作业,在迁移中践行

儿童家国情怀培育应从课堂延伸到课后,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布置针对性的课后实践作业。如“爱家、爱家人”板块,可以布置家庭孝德实践,或是召开一次提升“优秀家风”家庭会议。在“爱社区、爱家乡”板块中,让儿童做一次社会公益宣传(垃圾分类宣传等)、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捐献活动,或者用自己的镜头拍摄“家乡”等方式来落实爱家乡行动。教师组织实践活动时,需要先让儿童在行动前提前做好策划。值得注意的是,课后实践作业需要教师及时让儿童展评,并且做相应的评价,这样能提升课后实践作业的实效性。

(三)整合多元活动,在合力中深化

1.结合德育活动,传承节日文化

家国情怀涵养还可以巧妙整合学校德育活动,使活动更具体、更深刻。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实践活动,通过整合活动,如课外收集、吟诵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歌,演唱或演奏歌曲,亲手制作传统节日的贺卡,讲述传统节日神话传说,和家人一起过节日等方式,感悟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整合德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他们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使家国情怀的教育落到实处。总之,德育活动中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上有相交的,都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在课外实践中做到更全面、更深入。

2.巧借社区活动,落实爱乡行为

儿童家国情怀培育不仅要发挥学校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借助社区活动,引领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落实爱家乡、爱国行为。教师组织儿童参加社区活动,例如带领儿童慰问孤寡老人,在小区里做垃圾分类小讲解员等实践活动,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爱家乡就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让家乡更美更有爱。除此之外,家国情怀实践活动还有很多,如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参观革命纪念馆、寻找红色印记等活动,都是培育家国情怀的实践项目。

综上所述,深入儿童生活域,挖掘具有家国情怀教学素材,通过课堂多形式的深入“对话”,发展学生思维,滋养家国情怀,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行动上落实爱家、爱国,在家国情怀培育中达到“知行合一”,提升儿童家国情怀培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