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的公共图书馆空间跨界合作研究

2022-03-12 14:13游梦娜
兰台内外 2022年5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公共图书馆

游梦娜

摘 要:本文将基于场所精神理念,对公共图书馆在空间上的跨界合作案例和实践进行解析,阐明场所精神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跨界合作中的表达,探寻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空间合作,提高空间、场所及服务泛在性的路径,对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空间合作、提高服务效能、扩大服务半径、提升读者认同的路径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跨界合作;场所精神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人们在网上即可获得日常所需大部分信息,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电子信息的即时性、移动阅读的快捷性使纸质阅读和线下阅读受到极大冲击。

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场所价值面临着极大挑战,不少人断言作为场所的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冲击下将日渐式微,有学者甚至提出图书馆消亡论。但笔者注意到,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正与其他机构和公共空间广泛开展空间上的跨界合作,不断延伸和拓展自身的场所精神,其场所精神的构建和延伸,对于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场所设计、构建和服务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一、场所精神与公共图书馆

1.场所精神的概念

建筑现象学家克里斯蒂安·諾伯格-舒尔茨在现象学框架中提出“场所(Place)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他认为空间作为“形式”,在容纳和吸收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场景和地域文化后,在某一段时间内使特定的人群产生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成为场所。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场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理性的空间(Space),而是多维意义上的混合了时间、空间、人群、观念、行为、历史、现实、文化、环境等因素,在各类因素彼此交互影响下的精神性的境遇。

对于场所精神,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是场所具有的某种特性,是可被人感知的典型氛围,也可理解为对某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场所的象征和灵魂。并将场所精神的特征总结为方向感(Orientation)、认同感(Identification)和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这三种关系与人相互影响作用,共同创建了场所精神。

2.公共图书馆的场所精神

在底比斯城,古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3~前1213)王宫里的一座古图书馆遗迹的门上刻着“灵魂治愈之所”字样,可见远在古希腊,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图书馆作为场所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如今,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文化、推广全民阅读、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承载信息资源、传承精神文明、汇聚书香气息、展现地方特色,具有自身独特的场所精神。

(1)文化上的“方向感”——信息文化的存储展示空间。方向感(Orientation)是人与环境取得的联系,使人能够确立自身与对应环境的关系,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从而产生安全感。公共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为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给人们提供文化上的“方向感”。对于到馆读者而言,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存储、展示、检索、提供、反馈信息文化资源的场所,能够有效为人们解答“我在哪”“我在此处能找到什么”的问题,为人们的查询借阅、知识探索、文化学习、自我发现等方面提供可能。

(2)情感上的“认同感”——交流互动的多元服务空间。认同感(Identification)则是人与物质环境相联系,使人能够识别和获得关于自己生产生活场景的记忆并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归属感。公共图书馆通过分类布局的内部空间、主体多元的阅读推广活动、提升素养的信息培训,不断关注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充分满足了人们学习阅读等人文教育需求、交流互动等社交休闲需求、体验思考等自我提升需求,从而构建场景、交互情感、碰撞创意,为读者对图书馆的情感认同提供了基础。

(3)生活中的“归属感”——地方气质的汇聚营造空间。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则是方向感和认同感的升华,意味着某一场所对人们来说并不具备他者气质,人们对该场所已有充分的肯定、环境的熟悉、情感的认同,并与这一场所发生的关联愈加密切。尽管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让信息获取唾手可得,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却络绎不绝,人们很难割舍身处公共图书馆而产生的独特精神体验,这种充满人性温度的精神体验是冰冷的机器和技术所无法给予的,公共图书馆带给快节奏的人们静下来、慢下来、学起来的空间,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二、场所精神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跨界合作案例中的表达

如今,不少公共图书馆不再拘泥于馆舍围墙,突破场馆限制,与第三方机构、其他公共空间开展跨界合作,功能富集型的图书馆、书香化的景区、阅读化的咖啡吧、特色化的主题馆等空间跨界合作实践案例比比皆是。在这些案例中,不难发现场所精神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跨界合作上的表达。

1.功能融合、服务多元,增强空间互动性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不再是单一的“藏阅借”场所,已演变成了信息收集、研究学习、交流合作和文化艺术汇聚综合体。与功能演变相对应,场馆空间也从“信息存储空间”演变为信息交流、文化休闲与创意体验空间。公共图书馆纷纷为读者预留出自习室、展览厅、报告厅、咖啡吧、创意体验区等空间,在空间设计、组织和打造上与各方开展合作,以满足读者多元需求,为读者提供场所精神中情感上的“认同感”,提升了图书馆场馆的互动性和读者满意度。

丹麦的奥胡思Dokki图书馆有效融合用户需求、当地文化和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原则,与当地文化艺术团体合作,为读者提供阅览空间、电影院、交流活动区、共享空间、媒体坡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法叶市图书馆与加州奥克兰博物馆、加州莎士比亚剧院、诺兰公园奥克兰动物园、加州大学劳伦斯科学馆开展合作,在馆内合作打造多功能厅(社区大厅)、咖啡屋、艺术品陈列馆等特色空间,为各类人群提供课程辅导、自然探索、戏剧表演及相应的图书馆资源等服务;江西省图书馆在馆内开辟空间,引进新华书店建设江景书店,为读者提供有声图书、咖啡休闲、图书购买等服务;四川省图书馆与文化创意公司合作,建设“馆里”文创商店,满足读者购买文创产品的需求;大连市少儿图书馆与大连云工厂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启铭星艺术培训学校等社会组织展开合作,在馆内为少年儿童开辟“少图创客空间”。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广泛开展跨界合作,利用馆舍空间进行功能融合和服务提升的实践,充分彰显了场所精神中空间组织秩序的功能性,有力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互动性和读者满意度,促进了人们对图书馆的情感“认同感”。

2.注重泛在空间拓展,提高资源可得性

泛在服务是图书馆界近年来大力推崇的服务理念,在泛在空间服务的拓展上,公共图书馆也在广泛开展“图书馆+民宿”“图书馆+公园”“图书馆+景区”“图书馆+城市书房”等跨界空间合作,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可得性,延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合作,让书籍走进园林;宁波图书馆与泊宁、亚朵等连锁酒店合作,在酒店和民宿中设立专门的书房和阅读空间,提供契合民宿、酒店风格的主题图书,打造酒店中的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在重要旅游景区和游客较多的新农村中建设“红船·特色书苑”,依托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让市民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嘉兴的历史文化、红船精神;江阴市图书馆与咖啡馆、茶楼等娱乐休闲机构合作建立“三味书咖”,让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走近广大市民;北京、长沙、武汉等地纷纷推出地铁图书馆,将阅读文化引入地铁、引入乘客的日常生活;杭州图书馆在馆外联合社会力量打造棋院分馆、自然分馆、茶文化分馆等26家主题分馆,建立读者体验平台,依托主题文献开展深度阅读推广服务。

公共图书馆在泛在空间建设上的探索,在服务推广延伸上的体系建设,都是其在各类场所丰富和延展空间品质的体现。随处可在的泛在空间、资源服务,使人民在进入这些场所、享受公共服务的同时,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提升了人们对图书馆的场所“归属感”。

3.着力凸显建筑特色,彰显文化代表性

公共图书馆的建筑以其空间开放性、空间多元性、场所泛在性面向所有群体,欢迎所有人到其中诗意的阅读。这种基于人文关怀的场所精神,让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空间跨界合作时,倍加重视建筑特色、文化韵味与关怀细节。

湖北省图书馆荆州大漆分馆,在建筑外形上采用黑色砖砌外立面和原木屋顶,彰显荆楚文化尚黑的特色,建筑内部设置了方便读者小型研讨的沙龙区域,以及满足读者需求的阶梯式阅读区;深圳灯塔图书馆坐落于深圳沙头角海边,采用灯塔建筑外形,与海边的环境融为一体,馆内大幅落地窗,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享受美丽的海景,别具韵味;四川省图书馆鹿溪分馆坐落于成都鹿溪智谷公园,建筑风格与公园绿道互为映衬,馆中除阅读区域外还设有星巴克咖啡、创客空间,为公共文化空间增添了文化休闲创意属性,阅读与交流已充分融入公园景观。在这些跨界合作的空间中,有对地域环境的呼应,对地方文化的彰显,对读者需求的考量,场所的建筑特色、文化特色、人文关怀都得以充分彰显。

三、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空间跨界合作的启示

1.坚持用户导向,注重体验互动

公共图书馆走出场馆,广泛开展空间跨界合作,既能有效推介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又能让读者享受更便利、更丰富、更具特色的图书馆服务体验,从而提升图书馆的营销推介效果、文献服务效能、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吸引读者来到图书馆场所,从而增强场所与读者的互动,产生场所精神,充分发挥图书馆场馆和跨界合作空间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读者也能在图书馆场馆和跨界合作空间中进一步体验图书馆活动、服务,从而激起读者精神的愉悦、对阅读的热爱、对文化的认同。

为更好提升空间跨界合作的效果,更好服务读者体验和需求,图书馆需始终坚持用户导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通过建筑空间外形特色、场舍体验技术升级、信息载体多元传播吸引和服务用户,通过各项活动、各类体验、多元服务为读者提供成长、生活、就业等信息,通过休闲茶憩、手工DIY、3D打印、技能培训、观光游览等不断提升读者在场所中的体验,在空间氛围、体验提升、多元互动的作用下,进一步凸显图书馆的服务和能力,进一步优化读者的体验、强化读者对图书馆场所的认同。

2.精心选址建设,彰显氛围特色

在公共图书馆开展空间跨界合作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场所选址和空间特色对加强用户体验、认同作用突出。場所建筑的外形、色彩、质感、材料等设计学要素所形成的设计特色成为城市书房、主题分馆吸引使用者、营建文化空间氛围的关键设计,天井、玻璃幕墙等光线设计给书房、图书馆营造着独特氛围。

因此,在开展空间跨界合作之前,公共图书馆需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特色及读者需求,实地考察选址区域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环境风貌和区域特色等具体因素,将其与城市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相结合,从而寻找到最合适的场所选址、场所设计元素、特色文献资源服务主题,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实用性、艺术性、服务性、体验性的场所,不断契合地方环境和文化气质。在精心选址、明确主题、特色设计之外,还要选取合适的建筑外形、材料和色彩,将标志性和艺术性、文化性有机结合,尽可能凸显城市文化、地方文化和场所特色。舒适、有特色的空间使开展跨界空间合作的场所兼具生活气息、休闲气息和阅读文化气息,能够营造出浓厚的温馨氛围、文化氛围,让接近的读者用户产生亲近感、喜爱感,在视觉、触觉、听觉的多重体验下激发读者体验、学习、阅读兴趣。只有以满足读者体验需求和阅读需求为目标来确立跨界空间合作方向,达到“一馆一特色、馆馆有亮点”的目标,才能进一步探索图书馆实现自身空间泛在性的可能,增强读者对图书馆跨界合作空间的认同感。

3.考虑不同需求,按需配置文献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跨界空间合作的服务基础,充分体现图书馆在跨界合作空间中的场所价值,跨界合作空间提供的文献资源服务使读者在各类场所都能体验到图书馆的服务,享受阅读的美好。因此,公共图书馆需充分考虑读者的多元需求,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场所的用户对文献的不同需求,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读者需要的地方,主动为读者推荐、配置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在休闲旅游区、文创产业区的跨界合作空间,以泛阅读、浅阅读的社科类图书资源配置为主;在居民日常休闲玩乐为主的商圈、社区的跨界合作空间,以亲子阅读、休闲娱乐的绘本、杂志类图书资源配置为主;在商务区、科技园区、工厂地区的跨界合作空间,以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科技等以自然科学、社科图书馆资源配置为主;在各类主题图书馆,则按照场馆主题配备对应文献信息资源和实物资源。按需配置文献资源的同时,保证图书馆的更新频率、配送的及时性,为读者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让读者在生活中提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

四、结语

公共图书馆正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场所。通过跨界空间合作不断优化空间设计、特色服务、文献资源和阅读推广活动,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至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让图书馆的场所精神与读者、用户不断共鸣,提升公共图书馆场所营造、服务优化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价值。在公共文化服务大提升的政策环境下,继续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跨界空间合作,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和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和活动,在跨界合作空间的打造和体验、特色文化的宣传和创新、服务活动的策划与参与等方面不断凸显图书馆的场所精神,公共图书馆也必将成为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场所。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王 卫.古代图书馆史话[J].图书馆杂志,1983

(作者单位:湖北省图书馆)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公共图书馆
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