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省宿迁中学立足于学校近百年的文化底蘊,基于对高中生品德发展规律和影响机制的深刻认识,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为线索,积极探索多课程、多渠道、多主体的育人模式,建构了以“融通”为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使学生长时段处于道德特色鲜明的文化、课程、生活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立体化沉浸式的全场域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品德成长。
【关键词】融通德育;日常生活;品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95-0016-03
【作者简介】佟雪峰,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许多学校不能把新时代德育目标与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结合,找不到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实践抓手,导致空有相关理念,却无法最终落实为学生的品德成长。
江苏省宿迁中学(以下简称“宿迁中学”)立足于学校近百年的文化底蕴,基于对高中生品德发展规律和影响机制的深刻认识,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为线索,积极探索多课程、多渠道、多主体的育人模式,建构了以“融通”为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即课程融通、校园生活融通、社会实践融通和多主体融通的“融通德育”,打通了思政课程和普通课程、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界限,使学生长时段处于道德特色鲜明的文化、课程、生活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立体化沉浸式的全场域品德成长环境。
一、多课程融通
课程育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渠道。除了思政课程之外,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也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数学、科学、物理等课程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有助于学生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等思想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音体美等课程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宿迁中学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融通”课程体系,形成“基础课程+选择性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卓越课程”优质课程群,积极探索构建“思政+”课程新样态,筑牢思政课主阵地,不断强化学科融通育人,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融通。一方面,美化、优化、亮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宿迁地方资源如宿北大战纪念馆、项王故里、古黄河风光带、三台山、骆马湖等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教育内涵,让学生走近历史、走进文化和自然,感受老区革命精神,感受家乡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在潜移默化中收获品德成长。
二、多渠道融通
新时期德育工作强调综合育人,即多种渠道、多种资源共同发挥育人作用,除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外,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也是引领学生品德成长的重要渠道。
在文化育人方面,宿迁中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近百年校史为依托,注重发挥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挖掘学校校史、校风、校训的育人功能,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主题,建设明德园、润德园、浴德园、梅(美)园;建设京东艺术楼和美育课程中心,为学生搭建接近艺术、亲近艺术、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四有四做”文化长廊,引导青年学生做爱国先锋、敬业楷模、诚信标兵、友善模范。与此同时,学校深入挖掘宿迁地方资源的教育内涵,定期带领学生寻访教育基地,利用现场教学和情境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带入感”功效,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变成鲜活的教材,在“情景再现”中实现书本与现实的结合、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实践育人方面,宿迁中学开展了“走进春天的田野”“仰望天空”“美丽中国”等三大自然主题系列活动,分别聚焦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和生态环保等主题,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环保理念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在活动育人方面,宿迁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具身校园活动,围绕生命健康教育、生活素养培育、生涯规划指导三大主题分别创设活动,以学校的四个节日即阳光体育节、心理健康节、黉园合唱节、大成科技节为线索,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表达自我,能够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这些活动的影响对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通过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宿迁中学紧紧立足于学校和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搭建了一个多场景、多形式的立体式场域。
三、多主体融通
协同育人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配合。在这当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不断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宿迁中学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多主体配合,积极协调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多个德育工作主体,不断凝聚和协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特长,分别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等方面的指导,实现了德育工作多主体之间的融通。
宿迁中学实行全员导师制,建立教干联系班级、教师联系学生常态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这是增强教师的德育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师群体作用的制度性安排。学校还开展了百名校友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各领域杰出校友走进校园,这对于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是个体道德成长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在家庭教育方面,宿迁中学开设了家长课堂,邀请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及拥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家长,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传播前沿教育理念,分享成功案例和家教经验,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品格教育和道德成长。宿迁中学还开展家长开放周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这对于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品德成长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总的看来,宿迁中学“融通德育”的相关实践探索一方面抓住了学生品德成长的关键影响环节,即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实践探索在以下方面值得借鉴:
一是依靠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和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对优秀历史和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提炼,营造促进学生品德成长的良好人文环境。
二是加强领导和组织,推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宿迁中学积极组织和引导校内和校外多种德育主体力量,在学校相关方的有效组织下,学校员工全员参与、全要素协同,充分认识不同德育主体的价值,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德育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力,围绕学生品德发展这一主线,群策群力,构建了呵护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立体社会关系网络,并能坚持常态开展,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生是品德发展的主体,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宿迁中学充分认识到学生实践活动的价值,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情绪被唤醒,多种多样的社会性经验不断积累,道德信念被激发,道德情感培育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协同成长,身心受到全方位的积极影响与熏陶。
宿迁中学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了学生品德成长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到了历史、文化和学生日常实践活动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源,抛弃了传统的知识中心主义的理念和习惯性做法,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影响,充分调动和组织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多重教育主体的力量,把这些影响融会贯通,为学生的品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