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德育的“长江路”境脉

2022-03-11 21:33赵华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9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

【关键词】德育生态;资源整合;项目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1-0026-02

【作者簡介】赵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导中心主任。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以下简称“长江路小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寻根”之脉,围绕儿童和谐生长设计“血缘”之脉,围绕面向未来儿童的培育设计“生动”之脉。学校以沉浸式德育方式立体化展示德育实践的场境生态、活动生态和课程生态,生动活泼的“长江路生态德育”画卷徐徐展开。

一、沉浸式德育的境脉

一是沉浸式德育的“沉浸境脉”。长江路小学因路得名,因路而闻名,“长江路”文化资源丰厚,1800余米的长江路上有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人民大会堂等历史文化场馆。长江路文化本身就是现实世界“活着的教科书”,它是六朝文化、红楼文化、民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明等在一定空间的高度聚合。因而,这条值得沉浸的“境脉”就成为长江路小学设计沉浸式德育的重要资源,文化与文明高度浓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1800米,1800年”,为实施沉浸式德育提供了丰厚的实境。

二是沉浸式德育的“沉浸设计”。沉浸就是一个人完全投入某种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个人因兴趣完全投入某种活动,自动屏蔽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甚至达到忘我的状态,在沉浸状态下所产生的体验也被称为沉浸体验。沉浸式德育需要“沉浸设计”,首先,要理解“场境”所提供的德育资源,对德育资源进行“适合儿童”的设计,将德育资源进行时代性和适切性转化,让德育资源“讲孩子喜欢的话语”;其次,注重“场境”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国家课程关联,与儿童生活关联;最后,注意设计“线路”,以及线路之间的贯通性,这个“线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体线路,而是历史理解和文化观照。

三是沉浸式德育的“沉浸状态”。美国芝加哥大学米哈里博士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这种全情投入而忘记自身存在与时间流逝的神奇感受就是“沉浸式体验”。人要达到沉浸状态需要具备下述五个条件:平衡挑战和技能、集中注意力、明确目标、不断得到反馈、能够控制任务的进程。长江路小学的沉浸式德育,正是遵循上述原则进行设计和实践的。学校开展项目化、主题化挑战活动,明确沉浸学习的具体要求,并进行朋辈评价,明确每次活动的挑战目标、过程目标和展示目标,强化活动过程中的及时反馈,让每个儿童对照目标进行反思和反馈,强化“进度条”效应。

二、“三脉”立体化设计

一是长江路小学的“三脉”设计。首先是“根脉”,让每一个儿童涵养中华文明之魂、赓续红色基因,在“三大博物馆”中寻根;其次是“血脉”,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支撑点,延续中华“中和”文化,“和谐”育人;最后是“动脉”,是为儿童进行朝向未来的设计,提供面向未来的动力系统、动感课程,突出“长江路资源”的行动特质和生动样态,将沉浸式设计的互动性体现出来,将沉浸式学习的生动性呈现出来。

二是“筑路”行动的“脉动”表达。长江路小学改变了过去只是将这条“路”作为一种“物形”的存在,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宗旨进行统领。这条路,既是有形的历史印迹,也是凝练厚重的儿童成长之路;这条路,一头是儿童,一头是德性生态场。儿童在这条路上自我砥砺,自在成长,他们“行路、思路、明路”。基于“根脉”,培铸中华之魂;承于“血脉”,砥砺信仰,涵养仁和;强于“动脉”,树立鸿鹄之志,根植家国情怀。

三是精品课程及项目化实施系统支持。学校开发了“德性生态场”三大精品课程,设计了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项目化研究单,以场境研学的方式来推动儿童美德内化。学校设计指向生活课程的体验实践,如开展生活学习体验课程;适度凸显儿童道德学习的学术性,如学校以“红楼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为例,从文化红楼、行走红楼、创意红楼三个维度展开,充分发挥场馆资源优势,开发道德判断话题,塑造智慧儿童、哲思儿童。

三、沉浸式德育的实践思考

长江路小学借助独特的场馆和场景资源,形成自己的“三脉”风格,为实施沉浸式德育提供了扎实、有效的实践形态。学校抓住历史与文化传承者的脉络、新时代学习者的脉络和跨学科课程创造者的脉络,形成“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

我们每一所学校都有一定的历史传承、现实勾连,都有自己的文化脉络、人物踪迹,如何设计属于自己的沉浸学习系统,需要理解儿童沉浸式学习体验的模型。当前,关于沉浸学习主要有四种可供借鉴:社交互动型、探究学习型、兴趣培养型和文化感受型。社交互动型,需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合作学习;要提升儿童助人为乐的快乐感,消解陌生关系;分享参观学习故事,促进成就感表达。探究学习型,需要完善学习评价体系,形成儿童自我学习管理体系;需要人格化的虚拟陪伴学习助手;需要拓展学习资源的开放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兴趣培养型和文化感受型,需要加强对儿童感官和意识的刺激,创设故事情境,建立联想式“织网”体验,创设调动多感官的情感空间,增强趣味性和开发游戏化文创产品等。

沉浸式学习体验,只是开始,不是目标,体验的目标是为了突破自身局限,达到更为理想和美好的状态,从而体验到自我存在,实现儿童的自主、自由。沉浸式德育,唤醒儿童“向善”“向美”的良知良能,让儿童渴望完美、持续美好,并成为终身习惯。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资源整合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山西省交通运输行业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的挑战与思考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煤炭资源整合的新视角与新探索—评《煤炭资源整合中的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省级交通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整合方案探讨
协同创新背景下体育类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模式分析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4.0时代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