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昕宁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 200241)
近代史上的哈尔滨,是一座年轻而特别的城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成为了一座多重势力充斥下的双重属性近代化都市。一方面,哈尔滨被俄国帝国主义侵入进行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又被地方势力控制强行开商通埠。在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外来殖民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哈尔滨快速发展成为一座近代史上的国际化都市,充满着多元化的文化色彩。1896年6月,在沙皇俄国当局的威逼利诱之下,中国被迫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由此沙俄窃取了在黑龙江省地区可以修建铁路的建设权利,1903年中东铁路开始运营,标志着哈尔滨近代化城市雏形的初步形成。作为中东铁路的核心交汇区域,一时间大量的外国工程师和工人进入哈尔滨,使得其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吸引着更多的移民来此定居生活。经过长时间的交往融合,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不断交融与碰撞,一方面,促进了哈尔滨商业经济的兴起,另一方面,改变着本土的文化生活,逐渐塑造出哈尔滨独特的多元城市文化。而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载体,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同时,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本文从沙俄殖民者在哈尔滨创办的机关报《远东报》出发,探析俄国殖民对近代哈尔滨的多元城市文化产生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
目前,学界基于《远东报》的研究数量较少,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为报纸刊物自身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通常聚焦于报刊自身的属性,从大众传播媒介的角度出发,研究《远东报》在近代哈尔滨的作用。例如,李琼以《远东报》《哈尔滨日报》《新生活报》等报刊为例,研究清末时期黑龙江地区出现的报刊,以及这些报刊中体现出的地区社会文化和对地区发展的影响[1]。刘金福以《远东报》作为研究个案,梳理了《远东报》开办以及停刊的全过程,全方位地考察和研究《远东报》的背景、发展和特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报对近代哈尔滨起到的历史作用和影响[2]。张彤以民国前期为时间范围,对哈尔滨报刊的发展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反映了哈尔滨报刊繁荣时期的主要特点,揭示了《远东报》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报刊,更蕴含着明为宣传实为侵略的复杂目的[3]。
2.作为研究载体的社会变迁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以《远东报》为个案,通过报刊上的相关记载以及新闻报道,全面展现哈尔滨早期近代化城市建设的全貌,透过报纸的相关栏目或者板块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观察特定历史时代下的市民生活。比如高龙彬以《远东报》的相关记载作为史料论证哈尔滨关道的职能、性质和变迁,通过对哈尔滨城市以及中俄关系进行梳理后得出哈尔滨近代时期的行政体制改革与国际关系状况[4]。张忠从《远东报》出发,论述哈尔滨的近代化市政水平和市政设施建设发展过程,进而概括出哈尔滨近代化城市建设的全貌[5]。贺庆玲透过《远东报》的广告来探索哈尔滨早期电影,分析并探究其早期电影的发展特点和背后的根本原因,进而展现哈尔滨近代城市文化生活[6]。陈秋雷集中于《远东报》的文艺副刊,从传播机制和方式着手,揭示出报刊本身的社会和文学革命的宣传属性,并由此侧面反映出哈尔滨的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状况[7]。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远东报》作为沙俄在黑龙江省发行的唯一中文报刊,其传播力与影响力在近代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形成中发挥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远东报》为研究对象,将该报的版面信息内容放入芒福德[8]的城市文化理论之中并进行相关分析与考察,透过文字资料来观察近代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塑型过程,聚焦于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尝试展现出近代哈尔滨城市文化全貌,为未来深入研究哈尔滨城市历史提供相关资料。
1.俄式体制奠定了哈尔滨城市政治文化基础
1903年,中东铁路宣布全线贯通。伴随着沙俄势力的扩张,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权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企业管理范围,具体管理内容涉及交通、军事、教育、市政、民政等多个方面,成为了实质上沙俄帝国主义在我国建立的权力管理中心。其中,《远东报》的1916年7月15日的消息报道可以佐证中东铁路管理局的管理范围之广,据中东铁路公司消息云,五月间铁路租界内所收之酒捐及售出之酒税条,共得款四万四千七百八十七卢布七戈比……[9]
当俄式的管理体制形成后,沙俄开始运用《远东报》进行全方位的舆论造势,大肆宣扬自治和民主精神,并将这种因素代入到其他管理机构当中,其所宣传的西式民主、民生、民权等观念渐渐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西式精神文化的传播与流动,并与中式精神文化相融合与碰撞。虽然管理体制的建立加重了哈尔滨的地区殖民统治,目的是为了维护沙俄在中国获取高额的利益,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将自治、民主、选举精神融入到哈尔滨城市体制文化之中,为后来哈尔滨地区的工人解放运动和工人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移民资本注入丰富了哈尔滨城市的物质文化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因其天然而独特的地理位置被沙俄当局确定为该铁路的枢纽中心,并将铁路管理总局也一并搬到此处。在外来殖民侵入的背景下,哈尔滨拉开了轰轰烈烈的走向近代化道路的序幕。从一个人口不足的偏僻山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际化都市,以俄罗斯为主的外来移民在带来大量人口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资金。他们纷纷投资办厂,使得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工商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当时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点,从《远东报》的广告栏中有着详细的体现。例如,1916年2月《远东报》发布的新闻报道——《火魔公司之通告》《开设洗毛厂》等,以及1920年1月《远东报》广告栏刊登的《鸡牌洋蜡广告》。
正因为工业如此迅速的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便利条件,使得哈尔滨的商业发展活动紧跟其后,各种类型商铺和商场应运而生,俄国饮食文化也渐渐融入到哈尔滨城市饮食文化之中,许多俄式风情的酒店饭店纷纷涌现,例如,1920年2月10日的广告,专卖中俄大菜,特备超等旅社……[10]新兴商业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带来了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原本枯燥而单调的乡村城市文化注入了崭新的活力,推动了哈尔滨城市物质文化的形成,使得哈尔滨近代城市化进程朝着更深、更远层次迈进。
3.文化强势入驻拓宽了哈尔滨城市精神文化
当一种文化的物质层面得以满足,人们便去追寻更深层面的精神文化。当西方的殖民力量逐渐汇入哈尔滨,刻意输送的西方文化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的同时激发了人们更深处的高级精神需求。在激荡的变革时期,中国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被接连打破,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吸收了外来文化习俗。
俄国文化的强势入侵,使得哈尔滨地区兴起了一批俄语教育学校,在西式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远东报》1916年2月8日刊发的《改良私塾之办法》以及3月8日发表的《扩充国民学校》。与此同时,为了破除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如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式观念,俄国的文化教育形式也被带入到哈尔滨的地区教育之中,俄国移民者们开设了大量的女子学校,使得女性同样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该点可从《远东报》1916年发布的关于《女学发达一班》的新闻报道中得以佐证,还有一大批带有浓烈西方特色的专业学校不断涌现,商业学校、美术学校、农业学校、经济学校、医学学校等层出不穷,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哈尔滨市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选择。
同时,工商业的高速发展催生出一批造纸厂、印刷厂、进出口输送公司等等,多种多样的企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变革创造了基础条件,通俗图书馆、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例如,《远东报》1916年2月和3月刊登关于《筹设通俗图书馆》的社会新闻。除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外,俄国当局还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在有条件的文化场所不定期举办系列性教育文化活动,例如,《远东报》1916年6月的新闻通告《第二讲演所之地点》。这些文化设施及其开展的相关文化活动在客观上为大众普及了基础文化知识,开放了当地的城市风气,为传播不同国家的知识和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本地化融合的二次创新,共同组成了近代哈尔滨地区独特的城市精神文化。
4.外来宗教的渗透塑造了哈尔滨城市宗教文化
对于近代哈尔滨而言,基督教是一个完全的外来宗教。在殖民者没有到来之前,哈尔滨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宗教文化以当地的民族文化位置。沙俄殖民到来以后哈尔滨被迫开放,大量传教士一齐涌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着传教活动,加之统治者当局的大力推动,哈尔滨出现了许多形式不一的教堂广场,建立了多所宗教学校,甚至普通学校也开设讲解《圣经》的相关课程。以上,可从《远东报》的社会、文化、教育板块中得到相对应的文字资料,如1916年3月至5月期间《远东报》所登载的新闻报道——《各学校添设读经一科》《通饬调查宗教庙产》等。
此外,哈尔滨地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会积极进行赈灾、救济,与红十字会一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以这种方法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许多好感。虽然传教的背后是当局统治者想要麻痹中国民众、减少民间反抗的虚假目的。但在以一个中国传统宗教和地方宗教占据主流地位的区域,外来宗教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融入进了哈尔滨的城市宗教文化的内涵之中,为近代哈尔滨的宗教文化生活和宗教思想的多样性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
具备强烈殖民色彩的沙俄帝国主义强行打开了哈尔滨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俄国移民通过此来到这片不算发达的小山村,带来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资本,唤醒了哈尔滨的近代化进程,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基础架构,时至今日哈尔滨的城市文化中仍保留着大量俄式文化元素。
1.在客观程度上俄国对哈尔滨城市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促进了哈尔滨近代城市文化的极度繁荣。在大量殖民资本的作用下,哈尔滨成为了远东地区商品集散地,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崛起的步伐,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力量,打破旧时传统落后城镇的发展模式,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城市发展道路。其次,丰富了哈尔滨近代城市文化的内涵,文化活动中俄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先进的文化观念和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流入到落后的远东区域,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为哈尔滨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发展铺垫了道路,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在潜移默化之间学习到国内外先进文化思想,通俗教育的普及也起到了对哈尔滨现代城市文化的启蒙作用。
2.在主观程度上俄国对哈尔滨城市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虽然俄国文化对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在客观上起到了多种积极作用,但仍掩盖不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侵略殖民目的,借助《远东报》等大众传媒渠道,俄文化完成了实质上对哈尔滨地区的全面渗透。俄国文化是在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背景下,主观上伴随着俄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殖民而进行的文化输出,在其文化活动上具有极强的侵略性与掠夺性。沙俄殖民者运用自己的绝对优势,来对哈尔滨的地区文化进行强势压榨,强势而有力的外来文化符号进而抹杀弱小的本土文化符号,极大程度地损害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作为城市文化最活跃的组成因素,当地的城市居民同样受到了不良的影响,许多娱乐活动限制当地中国人参加,俄国外来移民者的地位远远高于当地民众,压缩了普通民众作为城市的主人应当具有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发展独立自主的城市文化。
本文尝试通过《远东报》来研究近代俄国文化对哈尔滨城市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由此展现20世纪早期俄国对哈尔滨城市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看到近代时期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远东报》通过语言和文字展现了近代哈尔滨城市的体制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宗教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属于哈尔滨的多元化城市文化图景,让我们了解到近代沙俄对哈尔滨城市文化产生影响的全过程,在殖民侵略的主观目的前提下,也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本研究仍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受到疫情的影响和历史文物保存技术条件的限制,所研究的样本范围具备一定的限制性,因此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憾与不足,希望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给予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