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2022-03-11 18:2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

张 微

(黑龙江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在《2019年扶贫工作要点》的要求下,网络扶贫与数字化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网络短视频在社会中迅速传播开来。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户,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户,占网民整体的91.5%,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较2021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1]。网络短视频市场中数量庞大的乡村短视频,凭借其碎片化、节奏化、情怀化等特质,彰显了特有的乡土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塑造乡土形象和展现乡土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合理有效利用短视频平台的资源优势,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优秀的短视频作品传播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一方面,在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审美判断、乡土根植与自我认同,成为进行乡村文化诉求和自我表达的载体;另一方面,具有乡土情怀的网络短视频把人们带入到乡土文化的寻根与向往中,唤醒了有关故乡故土的文化记忆、价值认同和情感体验,对当地乡土文化的推广、乡村振兴的推动产生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2]。

一、乡村振兴中乡土文化的价值内涵

乡土文化植根于悠久的文化传承和长期的实践经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它理顺了人同大地、自然的和谐关系,传承了故有的协调、循环、再生、绿色、共享、生态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协调融合与传承基因,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在持续发生的文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3],有助于增强乡土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不仅以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还以有形的力量助推着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生动力。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土文化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延续传统乡土社会的相守互望、互帮互助、凝心聚力的优秀文化基因,鲜活的乡土生活、独特的乡土文化可以使人们得到“真、善、美”的享受、启迪与震撼,能有效弥补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和推进中产生的疏离,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支撑,在无形之中给予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以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了乡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乡村振兴。站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点和发展的新起点,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使乡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协调共生,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更是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所在。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3]短视频赋能下的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彰显,为现阶段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精神动力,促成了乡土文化由被动传播到主动传播的跨越,乡土文化得以进一步的根植与传承。网络短视频通过内容支持、流量倾斜、营销助力、品牌赋能等手段在展开助农行动,为农户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以其无形的文化内涵,展现乡村生活的切面,传承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知,在推动农产品销售、带动乡村旅游等方面展现了特有的文化驱动价值[1]。尤其是2018年以来,快手入局乡村产业,2019年抖音入局支农计划,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致力于“短视频+”的扶贫助农与乡村振兴的实施与探索,实施“幸福乡村带头人”“三农快成长计划”“电商赋能计划”“文旅扶贫计划”“新农人计划”等兴农计划,流量、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外在推动和技术工具的下沉、底层化建设等的内在支持,激励了一批批乡村内容创作者参与乡村短视频生产,提高了乡村短视频的数量和质量[1],同时通过逐渐聚合力量,以自我的内生性与丰富性,促进了短视频的功能、形态和内容类型不断迭代,改变了乡村群体弱势地位、话语权缺乏的现象,让乡村短视频受到了更多用户的关注,体现了乡村主体自我实现过程,重塑了城乡之间的新型关系,使乡村短视频在流行的同时,也在助力乡村发展、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实现了乡村文化和短视频之间的双向构建,重构了具有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的全新的乡村文化体系与文化景观,在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自我角色建构与新形象认同的凸显[1]。

三、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的融合

1.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与“乡村人”的自觉融合

构建乡村文化的主体是乡村群众,没有乡村群众的自觉与自愿,乡土文化就失去了意义。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就是要通过培养乡村群众的主体意识,调动最广大乡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其自觉融合。没有乡村的自觉融合、没有对自身的熟悉了解、没有对自身的本质深刻的认识,以乡土文化的真正主体地位去传承和维系原有的优秀文化,乡土文化就会显得盲目和简单,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乡土文化自信与传承,乡土文化就会失去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短视频的出现和使用技术的下移,使得乡村居民在短视频传播中产生了对自己的乡村身份自觉而明确的认同,发挥着自身的创造力与智慧,不仅成为乡村文化的自觉消费者,更成为乡村文化的自觉建设者和传播者[4]。这一方面体现在乡村短视频中在账号名称上自觉展示自己,凸显自己的乡土身份,恢复了乡土文化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另一方面体现在短视频的选题及内容上对乡村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的自觉根植与关注,表现出强烈的身份认同。

2.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与“大众”的感知体验融合

在体验式经济下,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借助屏幕感知的被动式消费,“身临其境”的深度体验式消费成为潮流[4]。蕴含着农田耕种、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的短视频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色彩和文化内涵,借助短视频的高效传播和便捷的直播形式,通过点赞、对话、评论等形式,让大众沉浸式体验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全新面貌,与受众群体实现“对话式”的体验融合。对于乡村文化,人们由最初通过视频获得体验,逐渐发展为渴望深度互动与参与、深入感知和体味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并期待通过线下体验产生值得回味的感受[4]。通过线上增强用户黏性最终为线下引流积蓄力量,通过线下观赏自然美景、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体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快乐,自己动手制作、品尝当地菜肴,享受田园生活,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参与农事活动,体验乡土文化,使文化具有娱乐性、趣味性,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从而更好地开发乡村资源与文化,使得静态的乡土文化转向动态化、感知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体验,感受传统生活,享受心灵的安宁与踏实,滋养精神家园。

3.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与自身的个性特质融合

乡村有个性,乡村才会有活力。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建立与根植在具有独特品质、自我个性的乡土文化基础上。乡村振兴如果没有传统独特个性的乡土文化,就缺乏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精神支柱和方向指引。因此,若要实现更加长远的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战略,网络短视频中乡村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内容为王,个性涵养”的发展理念,通过可感知的独特文化符号较好地实现乡土文化的扩散和强化,展现乡土文化中的“真善美”。

4.网络短视频中乡村文化与文化精神信仰融合

乡村振兴最怕的是没有根深蒂固的信仰和强烈的精神信念支撑,乡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之基,一个没有灵魂、没有精神固守的文化将会在历史中消亡。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乡村文化往往被打上“落后愚昧”的标签,乡村文化、乡土情结、乡村景观都面临着失落与凋敝的风险,乡村文化缺失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不仅严重动摇着乡村的长期稳定,还严重影响农民投入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乡村振兴的实施,使得人们尤其是立志于乡村的开拓者开始反思,并逐渐找回了乡土的荣誉感。对乡土价值的认同、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对乡土环境的眷恋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坚守。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如何借助短视频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如何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乡村文化向更深层的领域拓展和深耕,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和主要问题。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其中蕴含的家庭观、道德观、世界观,为重塑乡村精神指明了方向。网络短视频中通过视频传播历史传承、乡村发展、现代文明,对乡规民约等乡村礼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进行乡土化再造,使它成为真正的乡村文化教育与记忆;唤醒人们的乡村文化认同,重塑乡村精神,强化精神融合,使其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构建了具有正确价值观支撑的乡村道德体系,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支撑,是重塑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5]。

四、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的传承

1.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传承的根与魂——“乡村人”的固守与回归

文化与社会的生命离不开人,人存在的本质属性就是具有文化和社会的特质。对于乡村来说,乡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人的可持续增长与稳定。但目前,农民在城市等异质文化的冲击之下逐渐缺失了原本安身立命的价值归属和生活生存的精神支柱,普遍出现了一种价值迷茫。乡村人的流失已经成为乡村衰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大批本应肩负乡村文化振兴重任的乡村精英远离乡村,直接导致了村落“空巢化”和乡村文化的“空心化”。如何固守家园,促使人口回流、稳定乡村人口,避免一些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过度城镇化,摆脱农业凋萎、农村凋敝,农民生活改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后果是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人口的流动不仅意味着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流动,更意味着对自身乡土文化自信的缺失。只有将乡村振兴、文化和人的关系摆正位置,才能重视乡土文化传承对于人的意义和使命。适度的乡村人口是保证乡村振兴、乡土文化生命存在的基本根基,而乡村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传承会在人的心灵、行为、情感上有意识无意识地得到认同,促进“乡村人”的固守与回归,使得乡土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发展、生根发芽,促进乡村振兴。

2.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传承的基础——乡土家园的圈篱与共建

乡土家园是乡土文化诞生的土壤,具有极强的地缘特征,承载着村民的乡土情怀和寻根记忆,对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乡土文化是乡土家园形成的塑造力,乡土家园是乡土文化的物质保障,乡土家园承载了乡土文化的发展与延续。费孝通认为: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中国人不管去到哪个地方,总要撒下些种子,“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依靠土地谋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本质上限制了人们的迁徙,落叶总要归根,不管人走多远,总会回来。当前,城市化的过快扩张,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社区的客观形态,乡村“空心化”“边缘化”的现状让乡土文化依赖的物质基础逐渐弱化,乡土文化逐渐失去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催生的交通拥挤、人地矛盾等问题,使得在城市生活居住的人的身心压力、精神压力变大,而乡土家园承载着乡土、乡风、乡音、乡愁,以其恬静、和谐、悠然、淳朴的文化底蕴,成了更多人的精神家园和故土守望。因此,保护乡土文化的生存土壤,重新散发乡土家园的活力,使乡土重新获得教化力,对乡土文化记忆的累积,进而完成乡土文化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短视频中,通过乡村家园公共空间或者重要节点进行乡土场景重构,主动寻求契合乡村社区的特质,主动加强与乡村社会的联系与展示,承载乡土文化的视觉逻辑,有效地展示乡村社会情景,培养乡村群众的家园意识,激发乡民乡土的固守与建设精神,成为凸显乡土文化传承的根本。

3.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传承的源泉——乡土情怀的根植与牵引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4]。乡土本色是孕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泉。作为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积淀的农业大国,乡土情怀始终是人们无法缺少的精神归依。在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向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乡土文化和乡土情怀的眷恋始终是难以割舍的文化烙印[2]。乡土文化所蕴含的生命力是自身在本土中多元流动、融合、传承与适应的灵魂性内在发展与外在婵变,面对城市文化的浮躁、复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面对乡土意识的淡薄,乡村人的故土逃离,乡土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静止退化,在快节奏的工业社会里面,回归田园牧歌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日子是大部分人内心的渴望。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人们依然渴望回归乡土,尤其是依靠土地的出产生存的传统,两只脚踩在泥土上,才是所谓的踏实、所谓的根。如何保持短视频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突现乡风古韵、田园牧歌、绿色生态,只有认知乡土,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自觉传承与根植乡土内涵,进行本土意识、本土知识的梳理和教育。在网络短视频中融入乡土情怀,以物质性乡土为主线,穿插着对非物质性乡土文化的展现,对乡土文化的各种形态进行选择性传承与发扬,强化对乡土文化知、情、意的体验认同,保持和融合乡土的一以贯之的禅变文化之根,进一步根植乡土的自然、和谐、安定,更多地给人们一个精神求索,建构人们对乡村和乡土文化的情感结构,培养家国情怀,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助力乡村振兴[6]。

4.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传承的关键——乡土价值的认同与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7]文化认同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乡土传承,在乡土文化传承中,通过不断叠加、累积,增强了乡土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凝结着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乡土价值的认同回答了“我们是谁”的问题。虽然当前城乡的“游离化”与乡村的“空心化”使人们对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产生焦虑、摇摆等心理,缺乏对乡土的理解和乡土文化的足够自信,但乡土文化所内蕴的诗意与温情,承载的乡音、乡土、乡情、乡愁以及淳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历史的传承,却是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乡村振兴需要确认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甚至未来价值,最终实施必然来源于人们对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自信[8]。这种认同与自信又反过来激发人们来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焕发乡村振兴的活力。乡土文化传承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内在精神引领,通过乡村亲情、礼法、互守、相望等文化价值传播,在批判与继承的同时,做出契合当前精神的改造与发展,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乡村历史和文化传承,增强社会凝聚力,填补城乡转型过程中,人们对乡土文化的价值缺失和精神匮乏,提升人们对“返璞归真”乡村生活的向往,促进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自信。

5.乡村振兴视角下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传承的魂——乡土记忆的追逐与守望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独特的精神构成,具有寻根溯源、日久弥新的人文情怀和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从农业文明中走来的人们来说,它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人们千百年来追逐的梦想和魂牵梦绕的心系,具有溯源的根基作用。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到来,“快节奏”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经成为今天人们遥不可及的过去。城市中老年一代的居民,很多是农村出身或接触过农村生活,而城镇化进程使得他们离开了农村,但高楼林立、事实纷杂的城乡差异,使得他们在记忆深处对乡村生活更加怀念、向往和憧憬;对于年轻人而言,乡村短视频中天然纯净、悠然娴静的环境则可能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乡村的好奇以及全新的体验感[1]。网络短视频通过带有乡村印记的象征符号、价值观念、生活诉求等元素的根植,提供了记录和传播与城市文化不同的乡村文化与习俗,赋予短视频新的活力,展现了真实的乡村图景和鲜活的乡土文化,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当代特性,完成乡土记忆要素的累积,在吸引了大众群体关注的同时,让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记忆的传承在社会中得到延续和传承。

6.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传承的方向——城乡文化的共生共融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文化共生共融。当前“离土离乡”的社会性流动,不仅不断消融人们对乡村土地的情感认同和乡风文明的文化认同,更消蚀着乡村精神,弱化了乡村文化的内生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文化关系的冲突与矛盾。乡村振兴必须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生态格局和要素流动,形成田园乡村文化与现代城镇文化交相辉映的生态发展形态[9]。城乡文化原本就是相融共生的,乡土文化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的历史记忆和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刚柔意识和包容精神,构成了城乡文化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精神源泉,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引领人们投入到实现乡村振兴的社会建设中。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乡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随着外在多元文化的流动、城乡文化的融合,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演绎和现代传承中,乡土文化的生命存在,需要在城乡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内核,不断地汲取地域特色,不断散发自我的个性,保持一种坚韧的品质和自己的精神内核而更新变化。在乡村网络短视频中,通过从村落布局到建筑遗址、从田园生活到农田生产、从传说故事到民风民俗等,真实反映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把历史和现代、人文和社会,通过语言、手艺、图像等渗透到城乡发展之中,促进城乡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交流融合,推动城乡文化的和谐共生,不仅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乡村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更让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城乡世界,留住城乡融合发展的精神根基。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用“乡土味道” 赋能乡村振兴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