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的形成与变迁

2022-03-11 12:53何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博物馆
内蒙古林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湖水水位

何佳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博物馆

呼伦湖,又名呼伦池、达赉湖,位于我国东北西部边陲,行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范围涉及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地跨东经116°58′~117°47′、北纬48°40′~49°20′。呼伦湖在自然地理上独具特色,既是一个构造湖,又是一个吞吐湖和伸缩湖。文献记载,湖水有时通过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外流入海,有时只入不出成为“内陆湖”;湖面面积有时较小,有时连年上涨而大出原面积几倍。当水面标高为海拔545.59 米时,面积为2315 平方公里。依照近百年来的记录,呼伦湖面积仅次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居全国淡水湖泊第四位。

呼伦湖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呼伦湖湖滨的煤田正在大规模开发,石油勘探正在加紧进行,旅游观光者逐年增多,生态环境工作者与湖区人民都关心着呼伦湖的命运。因此,研究呼伦湖的过去和现状,可为预测和规划其未来提供依据。本文以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成果为参照,按“第四纪以前”“20世纪前”及“20世纪以来”三个时期,论述了呼伦湖的形成过程和变迁历史。

呼伦湖地区第四纪以前的地质史

拥有1 亿多年沧桑变迁史的呼伦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雏形形成。距今1.37 亿年前,由于亚洲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向东南滑移,使现今的呼伦贝尔市一带受到压力的作用,产生了海拉尔多字型构造,即形成了额尔古纳隆起带、阿尔山隆起带以及这两个隆起带之间的呼伦贝尔沉降带。这次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上被称为“燕山运动”,所造成的呼伦贝尔沉降带促进了呼伦贝尔盆地的形成。在这个凹陷的盆地中,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湖泊沼泽交替出现,而且地壳断续地、持久地下沉,使盆地中沉积了厚实的砂页岩和大量煤炭,成为扎赉诺尔煤田的物质基础。呼伦贝尔盆地中的较低区域,逐渐成为呼伦湖的雏形。

原湖东移。距今2500 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原始呼伦湖移向乌尔逊河以东至辉河一带,使今天的这一广阔地域有厚达200 多米的第三纪沉积地层。当时乌尔逊河以东至辉河之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汪洋泽国。

湖泊问世。距今大约200 万至300 万年,随着地壳的持续挤压,在现今湖区东西两侧产生了两条由北向东的大断层,分别是西山断层(西侧断层)和嵯岗断层(东侧断层)。西山断层大致在克鲁伦河—呼伦湖—达兰鄂罗木河—额尔古纳河一线,嵯岗断层大致在嵯岗—双山一线,这使呼伦湖地区成为呼伦贝尔草原最低的地区,原始呼伦湖又从乌尔逊河以东至辉河之间移回至现今呼伦湖的位置。在距今250 万年前的第四纪,扎赉诺尔进入新的地质发育阶段,阿尔公、马特山、扎赉诺尔等断裂致使地块下陷,造就了典型的新生代地堑湖泊——呼伦湖。

现湖成形。距今约1 万年前,冰川气候消失,气候逐渐转暖变干,现代呼伦湖形成。作为一个吞吐湖,克鲁伦河—呼伦湖—达兰鄂罗木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鄂霍次克海的完整水系也逐渐成形。

20世纪前有关呼伦湖的历史文献记载

我国史籍中有不少关于呼伦湖的记载,如《山海经》中有“东胡在大泽东”的记载,大泽即今天的呼伦湖,此句意为东胡族住在呼伦湖之东。公元554年,北齐时期写成的《魏书》中有“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的记载,由此可看出当时的呼伦湖面积很广阔,四周多沼泽湿地。

公元945年,五代后晋时期写成的《旧唐书》中记载:“今室韦最西与回纥接界者,乌素固部落,当俱伦泊之西南。”“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伦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东流注于海。”文中望建河即今之额尔古纳河,俱伦泊即呼伦湖。说明在1000 多年前呼伦湖水面较大,是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注入额尔古纳河东流入海的吞吐湖。此后的史籍中有关呼伦湖的记载更多,名称各异,如《蒙古秘史》中称呼伦湖为“阔连海子”,《史集》称作“额客纳—纳兀儿”,《元史》称作“虎图泽”,《明史》称作“阔滦海子”,《清一统志》称作“库楞湖”,《龙沙纪略》称作“枯伦海”,《朔漠方略》称作“呼伦诺尔”,《黑龙江舆地图》称作“呼伦池”。但它们主要记载历史事件,对湖泊本身描述不详。

20世纪以来呼伦湖的变迁

1897年后,湖水面积逐渐缩小。据海拉尔水文站工作人员在20世纪50年代访问蒙古族老牧民得知,1900年前后,呼伦湖地区为一片沼泽。原湖盆底由几个水泡子串连而成,其排列方向为东北—西南,水泡子周围全是平坦草地,低洼之处则成苇塘。据久住湖区的老渔工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里起网时曾从湖中捞出蒙古包架、锅撑子、破铁锅、铁剪子、牛马骨骼等,证明现在的湖底以前可能是牧场。

1903—1904年,湖水面积突增,一年内便将分散各处的水泡子连在一起。据说当年有不少牧民来不及搬家而被水淹。1929年出版的《呼伦贝尔》一书记载:“就调查所得,最近20年以来,面积渐次广阔。回溯西历1903年与1904年间,达赉湖之延长,尚为20 公里,宽仅10 公里,深亦不过一公尺。光阴荏苒,沧桑悬殊,20年前割取芦苇及猎获飞鸟之处,今已变为湖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克鲁伦河、哈拉哈河—贝尔湖—乌尔逊河河水骤增,达赉湖水同时增加,湖面逐渐扩展,长30 公里,宽15 公里左右。”又据该书《渔业篇》记载:“1912至1915年间,贝尔湖和达赉湖尚能相通,每年5月1日至3日,贝尔湖的鱼类游向达赉湖,8月上旬又从达赉湖回游向贝尔湖。民国五年至六年(1916—1917年),天气亢旱,雨量稀少,贝尔湖之水面既较前降低,而乌尔逊河口,亦颇干涸,鱼类遂无出路。在民国十三年前,不得不永在石底无草之贝尔湖留置。”自20世纪20年代初,呼伦湖水又逐渐增多。至1924年春季,冰雪融化,水位升高迅猛。1929年出版的《呼伦贝尔》记载:“约5月10日至12日,所有困饿七载之鱼类,始能自无食之贝尔湖,经由哈拉哈河、扎洛里治(今沙尔勒金河)支流及乌尔逊河,移达赉湖孵化,然达赉湖水势增高,鱼类冬令仍聚于斯,不复返回贝尔湖矣。”1923年出版的《呼伦贝尔志略》记载:“呼伦湖……为诸河潴水之区,呈椭圆形,面积广阔,在唐时为最大,今缩小……自西南而东北长约二百余里,东西广百余里,周可五六百里。湖水之来源有四……各河入湖后皆潴而不流。”可见,当时呼伦湖面积是比较大的,而且是个内流水系。

20世纪以来,呼伦湖有过不少涨落变化。从1952年以后,湖水渐涨,特别是1958—1960年,湖水上涨,成为外流水系。此期间扎赉诺尔煤矿在达兰鄂罗木河上筑坝堵截三处,原为预防海拉尔河洪水涌入呼伦湖,以免湖水上升。不料反而堵塞了呼伦湖水,使之不能通过达兰鄂罗木河河道向下游宣泄。

1958—1962年,湖水持续猛涨,湖面向东、南两个方向扩大,在湖东岸双山子附近顺海拉尔河的岔流——阿尔公河故道向外扩展,在乌尔逊河口和克鲁伦河口则沿着河口三角洲向上扩展,在湖的东北端则顺着达兰鄂罗木河流向额尔古纳河。

1962年,湖水水位达到545.28 米,湖面积2335 平方公里,为近百年来的最高水位,蓄水量达138 亿立方米,致使湖东岸双山子一带决口。1963年春,湖水继续上涨。1965年6月15日,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兴建“达赉湖近期泄水工程”,于1971年9月8日竣工。此工程既可在呼伦湖高水位时泄洪,又可调节海拉尔河河水水位,在高水位时适量引流入湖。至此,呼伦湖第一次得到人工控制。建立泄水工程后,呼伦湖水位逐渐下降,至1979年新开湖基本空干,恢复到1962年以前状态。1983年比1962年湖水下降了2 米左右。

1983年冬至1984年春,降雪量大于往年,并在呼伦贝尔牧区形成特大白灾。1984年春冰雪融化时,各河流水量大增。加之1984年夏秋两季雨水偏多,因而呼伦湖水位上涨2~3 米,湖区各支流涨水,形成河漫滩。

以上只是呼伦湖悠久历史中的一小段“现代史”,它的面积既远未扩大到历史上最大的程度,也没有干枯到历史上最小水平,这几十年只是伸缩性、吞吐性湖泊自然特性正常发展的短暂时段。

综上所述,呼伦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构造湖,又是一个处在高平原上的吞吐性湖泊。呼伦湖和一般湖泊不同,涨落周期长,每隔十多年有一个涨落周期,这种小周期又包含在更大的涨落周期之中。

呼伦湖 扎赉诺尔博物馆提供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湖水水位
湖水和北风忆
心中有湖水
鄱湖水文之歌
醉美呼伦贝尔大草原
涟漪湖水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闫锡聪
游唱在呼伦贝尔的脊背上
七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