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伟
222004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江苏连云港
在人体中,踝关节承受的负重最大,其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即距骨滑车、胫骨下端、腓骨下端,在维持人体正常活动中,踝关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踝关节损伤中,旋后外旋型骨折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生损伤后,患者的踝关节会出现肿胀、青紫、疼痛等症状,且踝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如果治疗不及时,则易发生距骨后外侧半脱位情况,严重者可导致踝关节出现功能障碍[1]。现阶段,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临床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外侧入路内固定(TPA)和胫腓骨入路内固定,而两种方法的选择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2]。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运用TPA 与胫腓骨入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观察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35~50 岁,平均(43.95±7.09)岁;体重47.6~82.5 kg,平均(61.7±1.3)kg;骨折发生至入院时间2 h~6 d,平均(2.5±0.3)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致伤24例,运动损伤12例,意外追跌伤9例,其他原因5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30~54 岁,平均(45.12±7.58)岁;体重47.4~82.9 kg,平均(61.8±1.2)kg;骨折发生至入院时间3 h~5 d,平均(2.6±0.2)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致伤23 例,运动损伤12 例,意外追跌伤10 例,其他原因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诊断标准;②患者为踝关节骨折初次发病;③患者年龄18~80 岁,性别不限;④患者对手术、麻醉方案等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患者的手术、麻醉耐受度良好;⑥患者麻醉ASA 分级Ⅰ~Ⅲ级;⑦患者临床资料完善,且围手术期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属于复发性踝关节骨折者;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③对手术或麻醉等无法耐受者;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⑤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疾病者;⑥合并精神疾病等无法进行正常语言沟通交流者;⑦随访中途失访者。
方法:对照组运用胫腓骨入路内因固定治疗,取平卧位,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并常规消毒铺巾。进行内固定修复治疗,通过腓骨后缘向外踝尖端弧向前下端作一手术切口,约12 cm,将周围组织游离,充分暴露踝关节外侧及胫骨远端后外侧骨折部位,依次复位固定后踝、内踝及外踝,从前外向后外复位后踝后实施中空拉力螺钉固定;如果患者有下胫腓联合不稳定情况合并发生,则需要使用直径为3.5 mm 的皮质骨螺钉对胫腓联合进行固定,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作用下,对复位固定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观察组运用TPA 治疗,取平卧位,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进行内固定修复治疗,手术切口选择在腓骨后方,长度约10 cm,手术期间注意对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进行保护,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暴露踇长屈肌,将骨折部位显露,复位固定外踝、后踝及内踝,对后踝骨折情况进行仔细观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T形钢板,进行支撑固定,或将空心钉经后外向前方置入做支持固定,固定过程中需要注意螺钉的方向和长度,保持平整的骨关节面。如果患者有下胫腓联合不稳定情况合并发生,其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两组患者术后取踝关节背伸位,使用石膏托固定1周,抬高损伤部位。术后48 h,引流量<30 mL时,拔除引流管,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术后6~10 周进行X 线片检查,显示骨折已经愈合时,在双拐的保护下指导患者实施下地负重行走,同时按照实际状况对负重量进行合理调整。针对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螺钉取出时间一般在固定10~12周后。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单项症状积分(包括踝关节疼痛、踝关节青紫、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疼痛及生活质量情况。参照《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评价单项症状积分[3];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言语反应量表(VRS)、现实疼痛强度量表(PPI)评价疼痛症状,其中VAS评分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重;VRS由11 个感觉类和4 个情绪类关于疼痛的描述词;PPI 以0~5 分表示疼痛度增强[4]。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满分100分,得分和生活质量呈正比[5]。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骨折愈合;②有效:骨折线基本消除;③无效:骨折情况无改变。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3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50),低于对照组的18.0%(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骨折愈合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 50 265.25±85.26 117.48±8.59 14.87±3.54 15.55±2.68观察组 50 221.58±22.41 97.54±10.22 9.54±1.54 9.85±1.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疼痛、踝关节青紫、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s,分)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VRS、PPI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VAS、VRS、PP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VRS、P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VRS、PPI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VRS、PPI评分比较(±s,分)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生理功能 活力 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75.02±11.25 80.25±11.08 61.95±10.74 80.15±12.02 66.39±10.28 72.52±12.05观察组 50 75.21±10.33 90.25±10.54 62.35±10.11 90.20±10.25 66.35±9.35 89.58±10.52 t 0.088 4.624 0.192 4.499 0.020 7.541 P 0.930 <0.001 0.848 <0.001 0.984 <0.001组别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总体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4.85±12.39 76.28±13.47 57.50±11.58 70.32±10.02 65.98±12.54 72.52±11.38观察组 65.24±12.41 90.21±10.39 56.39±11.38 89.36±10.58 66.58±10.52 90.38±10.02 t 0.157 5.790 0.483 9.239 0.259 8.329 P 0.875 <0.001 0.630 <0.001 0.796 <0.001
在踝关节损伤性疾病中,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30%~70%。该病的发生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6]。如果早期不进行及时治疗,后踝骨折块没有进行有效固定,则会使其距骨后外侧发生半脱位情况,同时使踝关节发生严重功能障碍[7]。因此,加强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现阶段,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然而因踝关节特殊的解剖位置,在手术过程中较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所以需要对手术治疗的特点充分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胫腓骨入路内固定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通过暴露后踝及胫骨远端后外侧骨折,实施有效的固定和修复,然而在修复过程中较易对软组织周围产生损伤,同时还会延长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对术后踝关节的功能恢复产生严重影响[8]。TPA在临床中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是在腓骨后缘与跟腱外缘之间作一手术切口,使后踝和关节面充分暴露,进而有效降低对踝关节内组织的损伤,特别是可以防止与踝关节前侧关节囊接触,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症状、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运用TPA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及恢复时间,使其临床症状、疼痛及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