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条件词的语法性质

2022-03-11 01:49
关键词:复句句法连词

章 欣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北京 100872)

一般认为,汉语的连词是用来连接句子、体现句法成分之间逻辑语义关系的关联标记,如“不仅”“虽然”“即使”“因为”等,为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从词语的界定、范围到分类,从语义关系、句法功能到语法化过程,从语言内的比较研究到跨语言的类型学研究,各个层面对连词的探讨都得到了繁荣和发展(王中祥,2016)[1],对逻辑语义关系和语用价值的描写与分析也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郭中,2014)[2]。然而,对这类词语本质特征和判定标准的认识,学界至今尚存争议(邵洪亮等,2015;章欣,2015)[3-4]。这些分歧直接影响了对汉语句法系统的构建。因此,有必要在尊重汉语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厘清这些词语的核心功能,明确其词类归属,进而重新审视汉语连词的特点以及现代汉语的句法系统。

关联标记依据在句中的出现位置,有前置和后置之分(朱德熙,1982)[5];从逻辑语义角度看,可以表达联合关系(如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和偏正关系(如条件、假设、因果、转折、目的)(北大中文系,2004;黄伯荣等,2017)[6-7]。本文以传统认为表示真实条件与假设条件的前置关联标记为研究对象(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为“条件词”),通过对这类词语性质的分析,来探究整个连词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的注解,条件词有38 个,其中,15 个词表示真实条件,23 个词表示假设条件。如:

(1)a.表示真实条件:别管、不管、不拘、不论、除非、管、凭、任、任凭、唯有、惟有、无、无论、只要、只有。

b.表示假设条件:诚、苟、果、果然、果真、假如、假若、假使、如、如果、如其、如若、若、若非、若是、倘、倘或、倘若、倘使、万一、要、要不是、要是。

一 已有研究对汉语条件词性质的界定

关于条件词的性质,现代汉语工具书[8-10]的普遍做法是将其归为连词,主要理据是它的后接成分是主谓结构或谓词性成分(郭锐,2002)[11]。如下文例(2)中,位于所谓条件复句或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条件词“任凭”“无论”“要是”“只有”,后接的都是主谓结构,据此认定是连词。

(2)a.任凭你三番五次地催他,他就是不动。(《现代汉语八百词》)

b.无论困难有多么大,也吓不倒他们。(《现代汉语八百词》)

c.要是他不去,你去吗?(《现代汉语八百词》)

d.只有你去请,也许他还能来。(《现代汉语八百词》)

但在现实语料中,条件词的后面并不限于谓词性成分,还可以出现定中结构(下文例(3)a、例(3)d)、名词性联合结构(例(3)b)、代词(例(3)c)等体词性成分。

(3)a.任凭什么样的风浪,也挡不住我们永远向前。(《现代汉语八百词》)

b.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大家都愿意找他商量。(《现代汉语八百词》)

c.要是别人,这事不一定能办成。(《现代汉语八百词》)

d.只有他爱人才最了解他的脾气。(《现代汉语八百词》)

例(3)各句中的条件词并不符合连词后接谓词性成分的特点,为什么仍被划为连词?与之对应的,表示原因的“因为”“由于”在后接名词性成分时,被《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工具书[12-13]定性为介词,为什么学界对条件词没有采取相同的处理方式?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现代汉语连词内部划分标准不一的问题。

此外,周刚(2002)[14]、丁健(2011)[15]注意到,部分条件词不仅可以连接小句,作连词(如下文例(4)a、例(4)c),还可以修饰小句,充当状语,作副词(例(4)b、例(4)d)。区分连词、副词的常见做法是以语义差别为核心标准。比如,连词“果真”假设事实与所料相符(例(4)a),副词“果真”表示事实与所料相符(例(4)b);连词“诚”用于假设小句,表示“果真”(例(4)c),副词“诚”表示“实在、的确”(例(4)d)。

(4)a.果真是这样,那就好办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

b.这一次劳动竞赛二组果真夺到了红旗。(《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

c.诚如是,则相见之日可期。(《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

d.此人诚非等闲之辈。(《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

上述关于副连兼类的分析也是存在问题的:首先,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其次,连词与副词在语法功能方面有诸多相似,都可以连接小句和句子、部分连词或副词可以在主语前后出现(邵洪亮等,2015)[16],按照句法功能将二者归入不同的词类,理据并不充分。

总而言之,综观当下对条件词的认知可以发现,学界对汉语连词的本质特征、连词与副词的差异认识,尚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事实上,与连词在语法功能上存在纠葛的不止副词,还有介词,“汉语里的连词不容易跟介词或副词区别开来。……汉语连词的地位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龙果夫不承认它是一个单独的词类”(赵元任,1979)[17]。既然连词的性质不明晰,与副词、介词界限不清,为什么学界要将其划分为独立的类?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怎样看待连词才能真正反映汉语的语言事实?对连词性质的讨论具有什么意义?本文将以条件词为切入点,重点讨论以上问题。

二 条件词划为连词的历史溯源

汉语词类研究始于《马氏文通》。马建忠首次将西方语法学中的词类观念引入汉语语法分析,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词类系统,开启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起点。将条件词划为连词最早源自《马氏文通》。

(一)《马氏文通》中的连字

《马氏文通》将汉语的词类分为9 种,其中连字(连词)属于虚字(虚词)范畴。马建忠认为,“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18]。这段定义涉及连词的分类和功能两个方面。

首先,马建忠将连词分为提承推转,即提起、承接、转捩、推拓四类。“提起”连字是为了迁就传统“提起发端之辞”的说法而姑且设立的类,真正的连词只有承接、转捩和推拓三类。“承接、转捩”连字类似于现代汉语表示承接、转折逻辑关系的词语,表示假设条件的“若”“苟”“使”“如”,以及表示真实条件的“非惟”“不惟”等,属于推拓连字的范畴。

其次,连词的定义明确了它的语法功能:连接句。“句”是《马氏文通》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19]。站在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句大致相当于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句法核心部分(宋绍年,2004)[20]。后人直接继承了马氏对连词语法功能的认识,认为连词连接小句(或称“分句”)。

根据马建忠的定义推论,作为连词的组成部分,包括条件词在内的“推拓”连字,语法功能就是连接句。然而,这一认识并没有一以贯之,在具体分析“推拓”连字时,马建忠又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二)《马氏文通》中的推拓连字

讨论推拓连字的功能时,马建忠并没有延续“连接句”的论断,而是反复强调推拓连字“惟以连读而已”“凡连字之必弁乎读者,惟推宕者(推拓连字)然”[21]。意思是,推拓连字只出现在读的前面,属“读之记(形式标记)”,后接成分不是句。

“读”是“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22],在《马氏文通》中与句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它们都有语词(谓语),都是谓词性结构,差别在于句“辞意已全”,而读“辞意未全”。为说明二者的区别,马建忠引入了具有形态变化的西文进行比较:“若泰西古今文字,其动字有变,……率以动字之变同乎静字者为读,而句读判然矣。”[23]意思是,从西方语言的视角看,句、读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句是含有定式动词(finite verb)的谓词性结构,而读相当于动词发生形态变化之后的分词短语、动名词短语等非谓语定式动词短语,可以自由充当起词(主语)、止词(宾语)、静字(表语)或状字(状语)。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解读,句是充任谓语核心的谓词性成分,具有陈述功能;读是非叙述性谓语核心位置上的各类谓词性句法结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指称化(宋绍年,2004)[24]。

根据句、读理论可知,《马氏文通》对推拓连字的认识是存在矛盾的:一方面,认为所有连字的后接成分是句,即具有陈述功能的谓词性结构;另一方面,又认为推拓连字是连接读(即发生了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的形式标记,后接成分根本不是句。后人继承了马氏对连字的界定,将后接谓词性成分的条件词认定为连词,却抛弃了推拓连字乃“读之记”的思想,在确定词性归属时,并未足够重视条件词后接的谓词性结构已经发生了指称化的重要语言事实。

(三)英语中的条件词

将条件词定性为连词,是《马氏文通》对西方语法之连词标准的模仿。英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含有定式动词的谓词性结构一定是句子或从句,而从句须由连词引导(张道真,2002)[25]。下 文例(5) 中,if、unless、supposing、as long as 等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后接成分含有定式动词failed、writes、goes、have,据此将后接成分定性为从句、将从句前的条件词归入连词的做法是合理可行的。

(5)a.What would Diana think him if he failed?如果他失败,戴安娜会对他怎么想?(张道真,2002)

b.I won’t write unless he writes first.我不写信,除非他先给我写。(张道真,2002)

c.Supposing his plan goes wrong,what will we do then?如果他的计划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张道真,2002)

d.You will always have a home as long as I have anything. 只要我有家产,你就永远会有一个家。(张道真,2002)

汉语中,条件词也可以出现在谓词性结构之前,如例(2),与英语连词类似,因此,无论是马建忠还是后世学者,都将其归入连词。很明显,这是对西方语法的借鉴。借鉴不是不可以,关键要看这种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汉语的特点,能否解释所有的语言事实。前文所述,“连词说”尚不能很好地解释例(3)后接体词性成分以及例(4)连副兼类的语言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跳脱出西方语法体系的影响,从尊重汉语事实的角度,重新审视条件词后接成分的性质。《马氏文通》基于对古代汉语的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读”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三 汉语条件词的语法性质

前文提到,《马氏文通》中的“句”具有陈述功能,而“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指称化。对条件词性质的判定,主要集中在探究其后接成分是陈述还是指称这一问题上。

(一)指称与陈述的已有研究

指称(designation)与陈述(assertion)是语言表达的两种基本形态。指称是所指,可以用“什么”指代,反映在句法上是体词性成分;陈述是所谓,可用“怎么样”指代,反映在句法上是谓词性成分(朱德熙,1982;陆俭明,2004)[26-27]。换言之,体词性成分表示指称,谓词性成分表示陈述。在交际实践中,指称和陈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对于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朱德熙(1983)细分为两种情况:自指和转指。自指指的是动词、形容词指称化后,语义保持不变;转指是指谓词性结构的句法成分发生提取,转化为名词,意义发生改变,从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本身转化为表示与行为动作或性质相关的事物[28]。如下文例(6)a 中“VP的”表示自指、例(6)b 中“VP 的”为转指,指称动作的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

(6)a.开车的技术|说话的声音|走路的样子|到站的时间|爆炸的原因|打架的事情(朱德熙,1983)

b.施事:开车的|受事:从图书馆借来的|与事: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那个人)|工具:装书的(箱子)(朱德熙,1983)

在朱德熙先生看来,自指和转指都是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结果,指称化等同于名词化。发生指称的条件是谓词性成分带有形式标记,如“VP 的”“VP 者”“所VP”。“凡是真正的名词化都有实在的形式标记,所谓‘零形式名词化’,对于汉语来说,只是人为的虚构”[29]。

对于体词性成分的陈述化,朱德熙(1988)分析先秦汉语“N+而+V”结构后,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主语(即‘而’前名词)有陈述性,并不能证明名词有动词性”;二是,名词的陈述性“是句法位置赋予它的,不是名词本身的性质”[30]。这表明,名词的陈述化并不等同于动词化,它是由句法位置赋予的,不需要实在的形式标记。

概括来看,朱德熙先生对指称与陈述的认识是不对应、不一致的(表1)。近年以来的一些研究显示,动词指称化并不需要形式标记(吴怀成,2012;高航,2017)[31-32],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汉语的指称化现象。

产生的动因 实质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 实在的形式标记 名词化体词性成分的陈述化 句法位置 ≠动词化

(二)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现象的重新审视

从语言的系统性来看,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与体词性成分的陈述化应该具有对应的特征。既然体词性成分陈述化是由句法位置赋予的,与动词化不同,那么对谓词性成分指称化也应该重新认识:指称化的基本动因也来自句法位置,并且指称化与名词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某些句法位置会赋予谓词性成分指称功能,如果发生句法成分提取,则为转指,转指结构完成了行为动作或性质的人物化或事物化,具有名词功能,等同于体词性成分。如果不发生句法成分提取,即为自指,自指结构仍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本身,只是完成了事件化,不具有名词特征,仍是谓词性的(张双棣等,2015)[33]。

例如,主谓结构“铁路修通了”在下文例(7)a中作谓语,具有陈述功能;在例(7)b 至例(7)e 中,分别位于主语、宾语和定语的位置,都可以用“什么”指代,具有指称性,自指动作本身的事件,仍为谓词性成分。这些语言事实说明,主语、宾语、定语位置赋予了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的特点。

(7)a.去年铁路修通了。(谓语)

b.铁路修通了对经济发展有好处。(主语)

→什么对经济发展有好处?

c.他不知道铁路修通了。(动词宾语)

→他不知道什么?

d.除了铁路修通了,还有两个好消息。(介词宾语)

→除了什么,还有两个好消息?

e.铁路修通了的消息已经传开了。(定语)

→什么消息已经传开了?

需要注意的是,下文例(8)中的“铁路修通了”,与例(7)b 至例(7)d 中主语、宾语位置的结构有相同的句法表现:都可以用“什么”指代,也都可以变换为体词性结构“VP 的N”(下文例(9)),其中,“VP 的”是典型的自指结构。由此本文认为,例(8)中条件词“只有”后接的“铁路修通了”与例(7)b 至例(7)d 一样,都已经自指化了,不具备陈述功能,即马氏所说的“读”。

(8)只有铁路修通了,这些木材才运得出去。(《现代汉语八百词》)

→只有什么(条件),这些木材才运得出去?

(9)a.铁路修通了的事情对经济发展有好处。

b.我不知道铁路修通了的情况。

c.除了铁路修通了的消息,还有两个好消息。

d.只有铁路修通了的条件,这些木材才能运得出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下文例(10)至例(12)中,主语、宾语位置(a、b 句)上的谓词性结构“战胜上海队”“小张回来了”“是工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自指;c 句条件词“除非”“如果”“无论”的后接成分,与居于主语、宾语位置的指称化结构有相同的句法表现(如用“什么”指代),也应被视为自指的谓词性结构。这证明了“读之记”思想的合理性,也进一步说明,汉语中条件词后接的不是小句,而是读,不应被归入连词。

(10)a.战胜上海队不太困难。(主语)

→什么不太困难?

b.我们对战胜上海队有信心。(宾语)

→你们对什么有信心?

c.除非战胜上海队,北京队才有可能进入决赛。(《现代汉语八百词》)

→除非什么,北京队才有可能进入决赛?

(11)a.小张回来了真是太好了。(主语)

→什么真是太好了?

b.我听说小张回来了。(宾语)

→你听说什么了?

c.如果小张回来了,叫他到我家来一趟。(《现代汉语八百词》)

→如果什么(条件),叫他到你家去一趟?(12)a.是工厂还是农村需要具体分辨。(主语)

→什么需要具体分辨?

b.我分不清是工厂还是农村。(宾语)

→你分不清什么?

c.无论是工厂还是农村,到处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现代汉语八百词》)

→无论什么(地方),到处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汉语条件词的词类归属

既然条件词后接成分不是小句,就不宜将其划为连词,而应重新考虑其词类归属。笔者逐一考察了例(1)中38 个条件词在BCC 汉语语料库中所占据的语法位置,结果显示,现代汉语的条件词分属两类:介词和副词。

1.介词

属于介词的条件词如下例所示。

(13)a.引介真实条件:别管、不管、不拘、不论、除非、管、凭、任、任凭、唯有、惟有、无、无论、只要、只有。

b.引介假设条件:苟、假如、假若、假使、如、如果、如其、如若、若、若非、若是、倘、倘或、倘若、倘使、要、要不是、要是。

表示条件的介词不仅可以出现在体词性成分之前,如下文例(14),也可后接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如下文例(15),引介出整句或谓语部分的真实或假设条件。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名词性成分可以充当介词宾语,这一认识仍带有简单模仿西方语法的痕迹,并不符合汉语的事实。汉语介词宾语的性质和动词宾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既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宾语位置的谓词性成分都已经发生了指称化,转指化的谓词性成分相当于名词,自指化的谓词性成分仍是谓词性的(章欣,2015)[34]。

(14)a.不论什么东西,你交给我就行。(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

b.只要一个失手,我就完蛋。(茅盾《腐蚀》)

c.若是“竹叶青”,那就更妙了。(朱自清《怀魏握青君》)

(15)a.不论丈夫做出什么决定,郁丽文都认为是正确的。(张洁《沉重的翅膀》)

b.只要下苦功,就能学会!(路遥《平凡的世界》)

c.若是三姨父精神还好,大家一起到黑龙潭去走走。(宗璞《东藏记》)

d.他若是一时心血来潮呢,也许来看看我们。(老舍《正红旗下》)

例(14)中,条件词与体词性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充任后续句法核心的状语。如例(14)b,“只要”引介出“我就完蛋”的条件:“一个失手”。例(14)c中,“若是”引介的“竹叶青”,是“那就更妙了”的假设条件。例(15)中,表示条件的介词后接谓词性宾语同样充任后续句法核心的状语。如例(15)b 中,自指化的“下苦功”作“只要”的宾语,表示“就能学会”的条件,在句中作状语。例(15)c“若是”与谓词性宾语“三姨父精神还好”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状语,表示“大家一起到黑龙潭去走走”的假设条件。例(15)d“若是”引介的“一时心血来潮”是“也许来看看我们”的假设条件,充任谓语部分的状语。

从句中位置看,介词类条件词主要居于句首,如例(14)、例(15)a 至例(15)c,或主语之后,如例(15)d。居于句首的条件词与后接成分构成的介宾短语充任整个句子的状语;在主语之后的条件词及其后接成分充任的是谓语部分的状语。此外,条件词还可出现在“S1+条件词+VP1,S2+VP2”的语境中。如:

(16)a.李空山若是一定要她呢,她就作几天科长太太也未为不可。(老舍《四世同堂》)

b.你若是不做声,我就算你默认了。(张恨水《春明外史》)

(17)a.若是李空山一定要她呢,她就作几天科长太太也未为不可。

b.若是你不做声,我就算你默认了。

从表层结构看,例(16)的“若是+VP1”在S1之后,似是前一部分的句法核心,但其句法功能和意义与例(15)c 完全相同。例(16)a 的“若是”引介“她作几天科长太太也未为不可”的假设条件——“李空山一定要她”;例(16)b 中,“我就算你默认了”的假设条件是“若是”引介的“你不做声”。同时,“若是”前的主语可自由地移至“若是”之后,意义不变,如例(17),与例(15)c 的语言环境一致。鉴于例(16)中的“若是”与例(15)c 具有相同的语义和句法功能,本文认为它们是同一句法单位,仍为介词。语料显示,介词类条件词在主语前后的位置相对灵活,如例(18),且居于句首的使用频率更高。由此推断,“S1+条件词+VP1,S2+VP2”语境是条件词在交际使用中的一种临时易位现象,类似“你吃饭了吗?”又可以说成“吃饭了吗你?”介词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

(18)a.若你不走,谁也不怕谁。(许地山《蛇》)

b.你若不走,我就要喊叫了。(张恨水《北雁南飞》)

c.倘若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沈从文《边城》)

d.一个人倘若喜欢留胡子,由他去留好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e.只要他一动,吴坤就会动。(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f.他只要一动,皇上或军人或哄员便没收他的财产。(老舍《猫城记》)

将部分条件词归入介词的做法,不仅能够统一解释其后接体词性成分与谓词性成分的语言现象,也能从古代汉语中得到佐证。下表2 列举了若干条件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及用法。它们最早都是动词(短语),这印证了动词是现代汉语介词的重要来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将部分条件词视为介词的合理性。

表2 部分条件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及用法

2.副词

副词类条件词包括“诚”“果”“果然”“果真”“万一”。经统计,这些词的语言环境主要有:(1)条件词+VP1,VP2;(2)条件词+VP,后者更为常见。以“果然”为例,在随机抽取的1000 条语料中,除35例单独使用的例子外,有965 例后接谓词性成分。其中,“果然+VP1,VP2”仅1 条,如下文例(19)a,其余964 例为“果然+VP”,如例(19)b 至例(19)d。

(19)a.果然他有什么举动,那真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张恨水《金粉世家》)

b.味道果然不一样啊。(莫言《四十一炮》)

c.她母亲果然一个人坐在灯下拆被窝。(张爱玲《半生缘》)

d.果然一切都不出她所料。(张爱玲《心经》)

从句法上看,上述四例中“果然”的功能相同,均修饰后接的谓词性成分,应是副词。但有研究指出[35],例(19)a 中“果然”强调未然的事件或情况与预期的或所说的相符,含假设意味,与下文构成关联语境,是连词;而例(19)b 至例(19)d 中,“果然”表示肯定已有事实或结果与预期的或所说的相符,是副词。前文提到,依据意义划分词类的做法行不通、不可靠,“果然”是否表示假设条件,在于其语言环境是已然还是未然,与自身的语法性质无关。试比较例(19)a 与下文例(20)a,“果然”出现的句法位置、后接成分一样,且都有与之关联的下文,基本语义都是“果真如此”,只是前一语境为未然,后一语境为已然,因此,例(19)a 所含的假设意味更强。同理,例(19)b 中的副词“果然”置于例(20)b的未然语境,似乎也有了假设的含义,但由此认定例(20)b 的“果然”是连词,理论上显得不够严谨、周密,所谓假设义的承担者不是“果然”,而是语境。

(20)a.果然他有什么举动,这与大家之前设想的一样。

b(.你尝尝这两种苹果,)味道果然不一样,咱们就都买了吧。

实际上,例(19)a 与例(19)b 至例(19)d 的区别并不是“果然”的词性不同,而是“果然+VP”存在指称与陈述的差异。前文提到,指称化的基本动因是句法位置。例(19)b 至例(19)d 中“果然+VP”是谓语,是句法核心,是典型的陈述;而例(19)a 中的“果然+VP”是修饰句法核心“那真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状语,处于非句法核心的位置,此时,“副词+VP”整体发生指称,自指动作行为的事件化。

另从“果然”的来源上看,古代汉语中的“果”指事态的结局和事先设想相一致,无论在已然语境,如下文例(21)a,还是在未然语境中,如例(21)b,都是副词,表示“真的、确实”。将例(21)b 译为“如果真能这样做”,实为今人附加的结果。

(21)a.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后汉书·张衡传》)

b.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

将“诚”“果”“果然”“果真”“万一”归入副词,既剥离了句式、句义对词类的影响,还原了这些词语在语言中的本来面貌,也解决了学界“连副兼类”所遇到的问题。

四 对汉语句类系统的新思考

语言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把学界普遍认定的表示条件的连词重新分析为介词或副词,将触发我们对汉语句类、连词系统的重新思考。

一般认为,汉语的句类系统包括单句和复句。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密切关系的句法结构组成,分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偏正复句包括条件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等。本文将条件词视为介词或副词,那么条件词与后接成分就构成介宾结构或状中结构,在句子中充当状语,修饰后面的句法核心。这样一来,以往研究中所谓的条件复句和假设复句就应该是状语居于句首的单句。

如果传统的偏正复句中,其他从属小句句首的词语也如条件词一样,连接的是“读”,不是“句”,那它们就都不是连词,而应为介词或副词,所谓的偏正复句也都是单句。这样,汉语的复句和连词系统都将大大简化: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包含句法核心的单句组成的句子,表示并列、连贯、选择或递进关系;连词即置于两个词、短语或句子中间,用来表示联合关系的词语。

猜你喜欢
复句句法连词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中日目的关系复句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哈汉复合句对比
句法二题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单位复句和双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