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研究

2022-03-11 00:25张路遥
科教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

张路遥

摘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能向大学生传授更多体育理论知识,增强大学生自觉锻炼、终身运动意识。通过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能在无形中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高校教师应充分挖掘、梳理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致力于提高高校体育课程德育管理质量,完善大学生心理品德结构,提升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体育课程;思政教育;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3.017

体育课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体育教师除了要对大学生实施严格的教学与纪律约束外,还需要做好教育资源整合和管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体育课程的德育价值,真正实现“育人”和“育体”的深入融合,促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意义

1.1贯彻高校思政工作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三全育人”培育目标的重要策略。[1]一线体育教学者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之中,展现个人魅力,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体育品格,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贯彻高校思政工作要求。

1.2实现高等人才培养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恒动力。在“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标准人才的重任。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由于刻板、枯燥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生机,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对思政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厌烦、抵触心理。将思政工作有机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之中,能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大学生在充满欢乐、趣味化的体育课程与活动中真切的感受体育魅力,同时也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性格,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层次高度,使其成为新时代栋梁之材。

1.3加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者多关注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属于自身的教学范围,没有意识到自身也担负着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体育强国梦”,直接地告知一线体育教学者体育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体育技能教学,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国家“强盛”与“振兴”的梦想。[2]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一名有责任心的体育教学者,应善于将思政教学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加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学生的体育品格,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功能的体现

2.1思想导向与品格塑造

高校体育文化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即依靠一些丰富的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的同时深切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丰富大学生文化素养,主动去追求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中,体育教学者应善于立足学情与德育主题制定系统性的体育思政实施计划,带有目的性的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激励高校师生健康生活、强体健魄,打造园内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实现学校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

体育教学具有寓教于乐、模拟社会实践的特点,通过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发展大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可以促进其了解体育发展史,感受体育文化,培养高尚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如科学设计体育活动,篮球个人赛、组合赛等,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失败是生活中正常和自然的结果,培养大学生渴望胜利、追求卓越的素养、面对挫折磨难不怕失败以及敢于挑战的决心和勇气。此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促使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2.2规范约束与精神激励

体育活动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规则,大学生只有遵守体育项目本身各种规则才能参与其中为自身、班级取得荣誉。通过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对體育项目规则的遵守,对裁判的尊重和服从,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促使其养成公平竞争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公平待人,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从而维护公共道德。[3]

体育本身蕴含着对抗和竞争的性质,竞技体育更是以求胜为主要目的。大学生在参与竞技类体育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奖励,是对其体育行为的肯定和表扬,可充分调动其体育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会到体育活动所具有的感召力。此外,通过学校体育的引导,大学生也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以饱满的状态去完成学业,实现精神激励目标。

2.3身心调适与审美熏陶

高校体育课程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能帮助师生缓解紧张的工作与学习,为师生提供一个极具优势的释放平台,愉悦身心,缓解彷徨情绪等,促进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此外,体育运动中流畅、协调的动作都是个体把握身体美感的基础,这能够激发大学生对运动之美的感受,让大学生学会在体育活动中发现美。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多参与、观看一些竞技类、体操类体育活动,既可丰富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也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结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4]

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

3.1提升政治素养发挥思政引导作用

教师自身言行对学生心理、学习及思想政治等方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要想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具备正确价值观与体育素质的新时代青少年,就需要体育教学者明确自身的政治引导地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体育课程育人意识。

从学校方面分析,高校要对体育教学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增强体育教学者的使命感,让体育教学者获取更多思想理论与体育教学相融合要点,为真正的思政教育奠定良好基础。[5]从体育教学者自身分析,在实践教学中,应以谦逊的姿态与大学生和谐相处,以标准的身体动作为大学生进行示范,当他们需要帮助时也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及时解决动作技巧或其他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学者也要善于引导与理解運动过程中应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品德。如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使用一些礼貌用语,不小心碰到他人说“对不起”“请原谅”,他人帮助捡球说“谢谢”“你很好”,禁止说一些粗话、脏话、讽刺话。通过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能帮助大家在日后的体育训练与生活之中提高个人素质,完善品德心理结构,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

3.2设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前提,是教学者要立足学生学情及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科学的融合教育内容。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学者除了要具备两者融合教育观念外,还要能立足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挖掘适宜的德育元素,最终设计出一个具备德育教学氛围的体育课程形式,让大学生在学习相关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巧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启迪,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观,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力等。以日常跑步锻炼来说,大多数大学生都贴上了“懒癌患者”的标签,不愿意运动,每天只想窝在寝室看书、聊天等。通过与多位大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大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到跑步锻炼中的主要原因是耗费体力,导致大家对此项体育运动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基于此背景,体育教学者就可以将有关“艰苦奋斗”的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体育课堂之中,如将“三十一载艰苦创业志不渝、李俊荣节约精神铸厂魂”的事迹分享给大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激励大学生能直观面对困难,并勇于去解决困难,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力。

3.3创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方式

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兴趣需求,一线体育教学者应创新教学理念,立足大学生兴趣需求创设大家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如积极引入情境教学、游戏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运动健身目标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篮球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一项基本内容,集竞技性、集体性、观赏性及趣味性于一体,适合向学生渗透合作意识对个人、团体发展的重要性。[6]高校体育教学者就可以利用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对抗赛,大学生为了取得成绩就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篮球技能,培养队员之间的默契,这样大学生就会以更好的精神与身体状态投身于真正的竞赛之中。在整个过程之中,不仅加强了大学生跑、跳、投篮、接球等专项素质练习,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真正实现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在校园构建有关体育思政方面的公众号、微博、快手、抖音等,不定期发布一些体育知识与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包括体育励志明星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的电影、短视频等。这样既拓宽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渠道,还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的多重感官,引发了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弘扬体育道德风尚,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

3.4构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初心,以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目标,通过系统的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人格。但在过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学者并未在具体的教学中融入有关培养学生人格、思想方面的内容,常以成绩考核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在无形中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不利于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合作能力的提升等。教学者更新教学理念,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对传统体育课堂评价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提升大学生体育品格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者应积极构建体育德育评价体系,打造轻松、高效体育课堂的同时提升德育教育成效。首先,从高校角度出发,高校应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体育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予以重视,最终上升到战略角度,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有序实施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其次,从教学者角度出发,体育教学者是大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辅助者,教学者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创新评价方式,并将评价方式落到实处,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品质。最后,从大学生角度出发,要想最大化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学者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大舞台,并设置一些奖惩措施,真正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感受体育活动魅力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思政方面内容,发展学生的不同体育个性,养成积极的体育行为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品德,可谓一举多赢。

4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及个人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育,全面贯彻了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弥补了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缺陷,真正实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教育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一线体育教学者应在日后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反思,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与“三全育人”意识,充分挖掘双方的优势与价值并合理科学融合在一起,构建体育思政课程及评价体系,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更全面、健康成长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0JDKT133)。

参考文献

[1]谢明正.高校《羽毛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J].体育风尚, 2021(10):211-212.

[2]张昌爱,张武.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9):169-170.

[3]王丽.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1(09):170-171.

[4]常益,张守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9):24-32.

[5]孙霏,胡淑坤,邹国勤.高校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意融合探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8):248.

[6]颜蕾.“大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者育人能力提升路径思考[J].福建轻纺,2021(09):63-65.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