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构建

2022-03-11 00:25苏艳芳
科教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预警机制心理健康

苏艳芳

摘要文献研究表明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明显低于非困难的普通学生,因此加强学生心理预警机制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为切入点,以现有研究成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五个维度为参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不健康问题的表现进行归类划分,并进行分类预警提醒和实施应急预案,将传统研究的理论探索延伸至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运用,使研究走向更具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推广性。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3.047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指出,要不断提高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识别、干预能力和水平;[1]《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教助中心〔2021〕7号)强调,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就业帮扶;[2]关注和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做到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帮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构建的意义

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调查结果显示:有18.5%的大学生有抑郁傾向,4.2%的大学生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的大学生有焦虑倾向,睡眠不足的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3]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受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及个人层面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多样性的消极心理,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困难学生。因此,构建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筛查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识别大学生中各种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4]

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方面,选择找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的较少,选择请教心理咨询师的更少,多数学生会更信赖或者依赖于亲友和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和成长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地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帮扶与管理服务等。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有利于对存在心理问题可能的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排查和筛查,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供给,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现状

开展研究的方式、方法科学性不够。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认可度不高,对于问题的答案存在主观“敌对”或“排斥”心理,大部分学生反馈在测试过程中,会有意识的规避“自杀”“焦虑”“抑郁”等敏感字眼,而选择积极正面的选项,因此调查结果内容并没有真实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问卷调查为间接测量,数据来源少、资料相对简单且不成体系,产生的结果数据价值相对有限,预测作用大打折扣。

对对象主体的关注度和针对性不强。目前关于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比如林晓燕指出心理预警机制构建,应建立协调有序的预警工作组织,健全科学完善的预警工作制度,把握合理的预警工作原则;张程、谢宜勤指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预警机制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实施心理预警数据动态化管理、对高危学生开展实时心理检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体系。现有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等方面,缺少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分类、分层的针对性,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和针对性的需求。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构建的路径及策略

3.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设计个人主观评测调查问卷,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测和初步掌握;对学生重要关系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思维观念、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家庭情况、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内容;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平台掌握学生每天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数据,分析学生个人的生活习性、智力水平、道德规范、行为举止等信息。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聚合,从多维度收集整理信息,从而形成有效数据集合,提升数据分析、判定和预警的有效性,解决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普测的认可度不高,且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内心和行为状态的问题,解决单纯人物访谈时因为班委朋辈等基于隐私考量,拒绝向老师提供有效信息的问题。

3.2设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指标

在预警机制的构建研究中采用南京大学桑志芹等老师《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的成果为理论指导,设置心理健康评估的五个核心维度,即基本心理能力:是否具有安全感、是否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能否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是否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内外协调适应:能否较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否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是否拥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特点;情绪情感稳定:能否时刻保持心态积极且平稳、能否控制自我情绪的表达、能否接受和接纳自己;角色与功能协调:能否做好社会家庭学校赋予的角色、能否协调好自己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持续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有努力学习和科研的决心和行动力。[5]

3.3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类型

目前常见的不健康心理问题有9种:逆反偏激、焦虑抑郁、自卑被动、敏感多疑、孤独内向、嫉妒怨恨、自尊过强、虚荣依赖和无奈愧疚。

逆反偏激: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把别人的同情与帮助看作是施舍和侮辱,表现出极其抗拒的情绪和行为。

焦虑抑郁: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思敏感,习惯于自己解决或者承受压力,当压力过大时就会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状态,容易出现焦虑心理和抑郁症状。

自卑被动: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个人经济情况从而表现出自卑、自我封闭的心理特征;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比较消极,做事情也相对被动,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来往,也不愿主动参加各类校园活动。

敏感多疑:部分高校家庭經济困难的学生渴望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防备心理,导致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往往对于社会和他人的看法十分敏感和多疑。

孤独内向: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平时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乐意与他人交流,遇到困难和挫折也更加倾向于自我面对,不乐于向同学或老师倾诉,造成了性格孤僻,没有知心朋友,独来独往。

嫉妒怨恨: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对现实的经济现状、学业压力、未来规划等方面,往往承受着比其他普通学生更大的现实压力和精神压力,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也会表现出各种不满和怨天尤人,甚至产生怨恨心理。

自尊过强: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有较强的自尊心,甚至会隐瞒自己的经济困难或不幸遭遇;在进行经济困难认定和助学金申请时往往会表现出不需要的姿态,对于别人的主动了解和帮扶也都拒之千里。

虚荣依赖: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个人享乐主义和虚荣心过强,因此对于困难认定、助学金评定等跟经济相关的活动非常重视,甚至一方面标榜自己的困难获取经济支持,一方面大手大脚的过着高消费生活。

无奈愧疚: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期待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但是当他们通过努力无法达到自己的期待时,往往表现出无奈的情绪,并且总是为觉得对不起家人的付出而感到愧疚。

通过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表现情况与选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维度进行对比判定出是否存在心理不健康问题,并根据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程度划分为适应性、发展性和障碍性心理问题。

3.4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数据动态化管理

在实施心理健康预警工作的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平台,结合传统的定时定性收集方式和大数据技术的随时随机收集方式,结合传统的静态数据库信息和学生动态活动数据信息,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和整理,运用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估,进而全面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特征、表现和需求,根据分类及时触发心理预警信号,提升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鉴别能力和科学预警处理能力。

3.5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及应急工作方案

建立家、校、院三级联动机制及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应急工作体系,各司其职、科学规划、有效运行。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类型的分类以及学生的现实表现情况,向相关对象发送预警提醒,涉及人员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应急预案做出相应处置,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和恶化。

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解决学生的需要与现状之间的矛盾,侧重于工作、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学院层面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走访调研和交流座谈,了解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身边的事件案例,引导学生正向思考,给予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指导学生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多与同龄人积极互动,多参加心理健康类的体验式、浸润式的活动。

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朋辈帮扶等,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通过校院两级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修读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使其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调节方法,帮助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带领学生参加话题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障碍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家校院积极配合联动帮助其寻求专业的帮助,首先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评估,其次根据严重程度和评估结果进行进一步决策,初步判断较轻者将在心理中心进行定期咨询和回访,较重着将转介到精神卫生医院进行系统的临床治疗。

4结束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现状的突出性和急迫性也得到了广大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构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快速准确判断出危机者的状态与程度,认真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方案,及时预警及干预,切实发挥预警机制的重要作用,真正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成才。

基金项目:2020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精准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SZ20009);2021年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构建”(项目编号:CJSFZ21-52)。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S].

[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R].

[4]林晓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79-81.

[5]桑志芹,魏杰,伏干.新时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J].江苏高教,2015(5):27-30.

猜你喜欢
预警机制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谈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研究
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考量与管控
新常态背景下PPP模式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广播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