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珂
在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西侧的砖塔胡同,坐落着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元代万松老人塔。该塔是后人为纪念金元时期一代高僧万松老人而修建的墓塔。该塔经历代修葺,后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影重重、清风徐徐,让我们在对一代高僧大德的崇敬中重回历史,寻找万松老人的事迹与往昔。
万松老人主要活动在金元时期,俗家姓蔡,法讳行秀,自称万松野老,世人称其为万松老人。万松老人祖籍金朝怀州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在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出家,据传其自幼有出家之志、超脱凡尘之向。后其父母允许他在邢州净土寺出家,拜赟允和尚为师,开始系统学习佛教经典。他曾参加过金朝的试经以获得度牒,但未通过。后来他来到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北京)游学,从此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北京,他向庆寿寺的胜默老人学习数年。后来他又南下磁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明寺向雪岩慧满禅师学佛,雪岩慧满当时为曹洞宗第十三世宗主,饮誉北国。万松老人跟随雪岩慧满学习两年,禅学大进、佛法日深。后来雪岩慧满将本门衣钵发偈传给万松老人,使其成为曹洞宗在中国北方的第十四世宗主而名扬天下。到了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5),万松老人被诏进皇宫说法。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汉化颇深,同时也是金代佛道二教最为兴盛的阶段之一。[1]金章宗在位18年,被认为是金朝文化修养最高的皇帝。万松老人进宫说法得到金章宗及其后妃的礼遇。世传金章宗第二个年号“承安”(1196-1200)也与万松老人有关。万松老人说法后曾经数日之内屡见祥瑞之象,遂改年号“承安”,大赦天下,又度僧千余人。[2]金章宗还特地下诏万松老人主持金世宗时所修建之仰山栖隐寺,一时之间,栖隐寺声名大振。此后,万松老人在中都安心传法,连续主持诸多寺庙,元定宗时(1246)无疾而终,终年81岁。
万松老人一生之中在北京驻足数十年,主持过北京许多寺庙。在他主持期间,曹洞宗再次复兴,也促进了金代佛家道场的兴盛。万松老人首次进京,先后“栖憩潭柘,过庆寿”;被金章宗召见后,先“建普度”,后“特诏住仰山栖隐寺”。[3]“潭柘”即今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潭柘山麓的潭柘寺,谚语有云“先有潭柘后有幽州”。金代是该寺兴盛的一个重要时期,金熙宗完颜亶、金世宗完颜雍先后到寺中礼佛。庆寿寺原址位于西长安街28号,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毁于明代,金章宗即位之初曾到寺中礼佛。[4]仰山栖隐寺又称“大定寺”,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南樱桃沟村北的仰山上。金章宗曾数次来此游玩,还有诗刻于石上,但明代时已经无存。万松老人晚年还曾主持过大觉寺,[5]大觉寺位于北京西山,兴建于唐,历辽、金、元、明、清五朝而长盛不衰。
北京有众多名刹,如中国佛教协会就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济寺,广济寺在民国时期还曾受万松精舍委托代管万松老人塔。可以说无论是万松老人生前还是圆寂后都与北京的佛教有不解之缘。若追溯北京建寺的历史,可以发现辽、金、元三代是北京佛教发展历史的关键时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万松老人塔遗址现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它的保存是历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的结果。万松老人在从容庵圆寂后,其弟子在从容庵周围建起了墓塔,墓塔并非一座而是一个塔群,但是到明代因为战争等因素的破坏只剩下今天所能见到的万松老人塔。现存的万松老人塔分内外两层,外塔塔身为白色,为九级密檐式结构,内塔为七级也是密檐式结构。今天能见到的有关万松老人塔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人刘侗所著的《帝京景物略》。据该书记载,明末之时万松老人塔塔群已经不见,仅剩下现存这一座古塔。其塔形制为“砖甃七级”,高一丈五尺,大概合五米高。万松老人塔的内塔为万松老人弟子们最初为其所建的墓塔。在明代由于年久失修,塔顶已经荒芜,而且在塔的周围也已经建造了民居、商铺等,正所谓“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6]。在明代曾经有酒食店占据了万松老人塔的外围建筑,店家将各种肉食挂在塔身,还在砖塔上磨刀,喝醉的食客还拍着塔发泄情绪。万松老人塔沾染了尘世的气息两百余年,也不曾受世人的香火。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有一名法号“乐庵”的僧人经过此处,惊讶酒食店中还有古塔,因此进入店中观摩。当他看到砖塔上刻有“万松老人塔”的字样后,便想起了一代名僧,甚为悲伤。乐庵四方募化筹资,从店家手中赎买了房屋,从此居住于此,为万松老人守塔、供奉香火。万松老人塔经过两百年的风雨侵蚀又一次恢复了香火供奉、后人祭拜。
明清易代万松老人塔又成为民居中的建筑,往日香火不再,连“万松老人塔”之原额也荡然无存。清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皇帝敕命重修砖塔,修为九级,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外塔。由康亲王永恩奉敕重修。康亲王永恩是努尔哈赤次子礼烈亲王代善的后人,由亲王负责重修砖塔,亦足以见乾隆皇帝对万松老人塔之重视程度。但至民国年间政局混乱,包括万松老人塔在内的北京文物古迹又遭一次磨难。[7]
万松老人塔在民国时期的经历类似于在明代的遭遇,先由酒食店包围,后为热爱文物与向佛之人赎回、保护。万松老人塔原归京郊清室内务府官产处,但是长期失于治理已经被人侵占。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笃信佛学,在民国十四年(1925)就已经展开了对万松老人藏蜕之所的治理与保护,并与人组建万松精舍。当时万松老人塔由桥洪羊肉店占用,为使其迁出,万松精舍出资贴补羊肉店,后又出资修建围墙、门楼,门楼上石刻匾额书“元万松老人塔”。为修缮万松老人塔,叶恭绰与当时的内务部、京兆尹、警察厅等多方交涉,使其免于作为北京的官产旗产遭变卖的结局,万松精舍将万松老人塔修缮完成后将其交付给附近的廣济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代为照管。[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松老人塔受到来自文物局的保护。1986年,西城区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万松老人塔。在此次维修中发现,现存塔身分为内外两塔,清代维修时将外塔加高成九级,把元代修建的七级塔包在其内。[9]1995年万松老人塔成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已作古、精神犹在,万松老人塔寄托着后人对万松老人的敬仰与对佛学的尊敬。清代的大诗人纳兰性德极称赞万松老人之佛学造诣,他认为唯有万松老人具备诸家智慧。清幽塔院、佛音禅唱,万松老人塔仍不失为北京市区内一处净化心灵之所。正如清代诗人成书所云:“短墙及肩朝日上,浮图倒影风中斜。万松老人栖隐处,妙迹应现优昙花。”[10]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祝贺.金代宗教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109: 24.
[2]释明河.补续高僧传[M].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2.
[3][5]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625.
[4]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0.
[6]刘侗.帝京景物略[M].北京:故宫出版社,2103:179.
[7]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803.
[8]叶恭绰,王卫星.叶恭绰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478.
[9]西城区文化局1984年关于宣布万松老人塔为西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藏,档号:B0049-002-0010-032;西城区文化文物局1986年关于宣布万松老人塔等五十四处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藏,档号:B0049-001-0081-023.
[20]张政雨,张艳存,于向辉.纳兰性德文笺注释评[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381.
[10]成书.多岁堂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4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27.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