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奇
“大雅于今已式微,海王村店古书稀,如何碧眼黄须客,卷尽元明板本归。[1]
一首民国时期的《最新京都新竹枝词》反映出在京外国人对于名人字画以及古旧书籍的追逐。海王村琉璃厂与厂甸市集等地因其古籍、古玩玉器事业早已有名。《辛丑条约》之后使馆界兴起,更多的外国殖民者进入北京,东西洋人花费重金购买名人字画、古玩玉器。民国前期,逊清小朝廷不堪重负,大量宫廷藏品外流入市场,造成畸形繁荣。当外国消费者成为一部分古玩、玉器业新的消费主力之后,传统的交易空间网络随着消费人口结构、商业经济规模、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逐步发生变化。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并未表现出纯粹的现代城市面貌,清朝遗老在楼高七层的北京饭店(Grand Hotel de Pekin)和各种西餐馆和电影院间提笼遛鸟,新与旧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
民国时期的北京,政治色彩不像前面几个朝代这样浓重,皇家宫殿揭开神秘的面纱,市政交通、商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内城之外的三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宣南之地,资本与官方主导下的商业设施、种类、数量都在增长。
早在《辛丑条约》后,外国殖民者进入北京,使馆界在二十世纪初开始繁荣发展,现代饭店、洋行、银行等开始兴起。其中现代饭店模式的兴起不仅导致了北京城市消费的都市化转变,社交场域的扩大,以六国饭店等为主的外国饭店在促进现代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消费增长等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民国北京的外国饭店,以北京饭店、六国饭店、北方旅馆等最为出名。《清末北京志资料》介绍记述六国饭店:“居时北京旅馆中规模最大者为比利时人经营之瓦贡里,位于东交民巷御河桥畔,为砖瓦结构之二层楼房。”[2]这类饭店或依照使馆界而建,或临近使馆区而建立,设施完备,为外国旅游者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旅行居住条件。
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则促进了以外国旅行者为主形成的短期消费。以刺激消费实现创收为目的,一部分外国商人开始在外国饭店的大堂或者酒店房间设置古玩铺、玉器铺等进行回收后的二次贩卖。
北平时事日报(The Peiping Chronicle)出版英文《北京旅行指南》(Guide to Peking)中,刊载于正文目录前页有两页广告,其中第二页广告专门介绍设立于六国饭店内贩卖古玩等文化商品的商铺“Old Pe? king”,广告语为“本店可以用较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货物,权威认证的古玩、珠宝、玉石、水晶、丝绸等,我们不雇中国的雇员,所有物品都确保物超所值……支持德语和法语”。[3]以六国饭店内外国人开设的古玩杂货铺作为外文旅游指南的宣传页和广告,反映了短期海外旅行者的消费倾向与消费选择。
这类型的古玩铺子形成一个自足的商业交易系统,外国商人从传统的古玩、玉器市场进入货源,以现代饭店为据点,将消费受众定义为来京的广大外国旅行者。“对于那些来自异国的女性旅行者来说,不会有比花5美元买一个猫眼戒指更令她们高兴的事情了,即使当她们离开北京之后就再也不会佩戴这些小玩意了。”[4]
一份英文报纸《大陆报》(China Press)这样记载北平旅游业的兴旺和外国饭店中古玩商的热络:“如果你点杯茶坐在北京饭店大厅的皮椅上一个下午,你将知道北平的旅游业是种什么面貌。大厅里挤满了人,大厅里的椅子几乎都被人占据,桌子上摆满玻璃杯……占据在大厅的古董商人正在把自己的全部兴趣放在尝试说服那些潜在客户,他们表明游客可以在这里用更少的努力和钱买到更好的货,而不是冒险让那些人力车夫带他们去那些迷宫般的城市街道。”[5]
这些外国古董商如此热切地向这群海外旅行者推销自己的古玩商品是因為他们和本土古董商的竞争关系。虽然这些外国古玩商贩已经是本地古玩商的一部分购买力,但部分人群还是把主意打到这些短途旅行者身上。“那些中国的古董商为了和这些外国商人抢生意,会给那些在火车站接送外国旅客的马车队以及汽车司机一些好处,让他们有机会推销自己的那些玩意。”[6]大部分来自海外和外省的旅行者在前门火车站下车后,外国旅行者多数会选择现代饭店。这些外国饭店便是销售这些文化物品的首要地点。
这种短期文化消费和旅行中的住所选择是民国北京现代旅行兴起的间接产物。民国初年,北京的现代旅游业开始发展,大量的外国人是北京旅行的主力,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便是文化消费。彼得·海伯德(Peter Hubbard)的文章以及唯一一位曾在北京饭店工作了四十八年的中国员工邵宝元的回忆都表明了这一现象:对于北京人来说,最有趣的是常看到外国旅行者外出买东西,他们像个“洋车队。”[7]
“法国书铺、古玩铺也在北京饭店内附设。还有一个名叫海伦·波顿(Helen Button)的女人,起先只在饭店进门口处租了一块放桌子的地方,每月15元租金。她的货品按美金定价,非常昂贵。她善作招徕,见到外国妇女,就宣扬自己的货品珍贵,然后送货到各房间兜售。后来大赚了很多钱,就租三楼301的房间开起店来,大卖服装、玉器等。”[8]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 ter Snow)与波顿小姐关系很好。波顿经营驼铃洋行,能在她的洋行买到各种东方艺术品,珠宝首饰。她生意做得很大,只要是住在北京饭店的各方名流,她都热情招待。海伦·斯诺也在她的洋行买过珠宝,不过1972年为了筹集到中国旅行的资金,将这些珠宝卖掉了。[9]波顿还是历史学家、鉴赏家哈罗德·阿克顿(Sir Harold Mario Mitchell Acton)小说《牡丹与马驹》(Peonies and Ponies)中的“马斯科太太”(Mrs. Mascot)的原型。[10]马斯科太太在北平身兼多职,长袖善舞,饲养藏狮犬,帮助指导一个沙龙以及图书馆的工作,还是她们在京外国妇女圈中河北工艺美术品鉴赏协会的主席。[11]这位马斯科太太显然和波顿有相似之处。
波顿小姐在北平生意的红火反映出外国旅行者对“老北京”传统的兴趣,以及他们对古董商的“老北京”古玩、玉器物件的強劲购买力。这是一种对旧京文化再现式的追寻,以旅行的方式切身感受过去的旧京与故都,这种观念使西方旅游者对于北京之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而这种强劲的消费力则使其成为北京早期旅行业创收主力的一部分。
早期的北京旅游业由英国通济隆公司(Thomas Cook & Son.),美国运通公司(The American Express Co.Inc.),日本铁道省国际观光局等海外的旅行公司所掌握。1927年中国旅行社的成立,北京的旅游业不再完全由外国公司所主导。1934年北平市长袁良提出游览区建设计划。[12]北平政府倡导发展旅游这件事,在华的外国人圈子也有耳闻,《大陆报》在听说北京要大力兴盛旅游业之后,曾建议南京中央政府仿照欧洲建立旅游部。[13]
发展北京旅游业和迁都之后建立北平文化城的政策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发扬民国北京故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文旅融合,实现经济创收。1928年迁都之后北京改为北平,政治功能缺失,不少文人学者开始发挥北平文化城的意义。邓云乡的《文化古城旧事》对文化古城下过定义:“中间十年时间,北京改为北平。这期间,北京只剩下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宫殿、一大群教员、文化人,以及公园、琉璃厂的书肆、古玩铺等等……凡此等等,这就是‘文化古城’得名的特征。”[14]
邓云乡强调北京由于缺失政治功能之后,文化气息更具备吸引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古物保管委员会等提出《北平教育界请定北平为文化城》的意见,刊载在《申报》上,[15]1933年故宫准备文物南迁计划。文化城与民国北京旅行业的联合一方面为了保护当时北京古建,另一方面是通过文化促进创收。在这双重影响下,北京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士前往。外国旅行者想要在京旅行感受旧京文化和文化城旅游建设不谋而合,促进了这些开在外国饭店里的古玩铺子持续地兴盛。当时来北平的世界旅行者,每次来平均至少也有二百人,最多不过一个星期,多为游览和购买古玩。[16]
民国时期北京的人力车夫共分为三种,一种是拉包月的人力车夫(宅门用),一种是拉普坐的,一种是拉牌车的。拉牌车是专门有牌照拉洋人的客座,只有这类洋车能进入东交民巷使馆界。牌车登记注册,每个月上税,发一个白底黑字的磁号牌做标示。这类拉洋人的车夫:“人不仅要年轻,还要穿的漂亮,拉着新车,会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条件缺一不可……他们跑在街上拼命的快,不要瞧谁坐在车上,一看拉的那种跑法就知道是拉洋人的了。”[17]
外国人对拉洋人的车夫的要求甚高,拉洋人的车夫虽然经常受洋人的气,但是挣钱很多。牌车的人力车夫在北京饭店门外有一至八十号,剩下的基本都分散在各大外国饭店和东交民巷。这些人力车除去通过在外国饭店接这些外国旅行者前往各个文化旅游景点赚钱之外,还有另一种赚钱方式。拉洋人的车夫和本地古玩、玉器商人进行往来,商量好之后,将这群观光旅游的外国人拉到商店,这些本地商人照例给拉洋人的车夫回扣。一位家里三代都是人力车夫的老先生回忆,每到春秋两季,就到了外国客商、外国旅行者来北京进行商业买卖或者旅游的旺季。老先生在1917年和祖父拉法国人到前门外廊房二条的古玩店,买吸食鸦片烟用的玉石、象牙烟具和银的、铜的水烟袋,一次佣钱60多块。[18]
根据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41位人力车夫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六个月内平均工作收入净得只有69.7元。[19]由此可以反映出在给予洋车夫佣金外,本地的古董商与外国人进行古玩、玉器的交易具有很好的利润。在利益的驱使下,北京的本地古玩、玉器商贩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传统网络,为广大的海外来客开放。而这些本地商贩为吸引这些短期消费者,与人力车夫合作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从来京外国者旅行者一般正阳门西站(West Station)下车,而环城铁路正好修建在正阳门商号林立之地,打开了北京与世界的联系,也构成了对于车站附近旅店的兴盛。[20]多数外国旅客从前门站下车,被马车队或者汽车接走。当然本土商人也会在这类接送车的人身上下功夫。但是当在饭店卸下行李后,若想要前往花市浏览、购买小型古玩,轻便的人力车是最好的选择,本土商家与拉洋人的车夫的合作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
纵观民国时期古玩、玉器市场的变化,虽然以现代外国饭店为据点的新型二次交易场所构成了一部分自给自足的网络,但这种二次交易场所显然与传统本地市场保持连接。依托正阳门火车站而兴的闹市街或者是因资本发轫的商业中心,都是海外旅行者在不局限于外国饭店之外的文化消费场所。这些文化消费场所既是外国商人的进货地,也是洋车夫带领旅行者感受老北京文化的古玩消费地点。凡此种种,都反映了古玩、玉器购买力变化下的传统与新变。
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士评论》(The China Weekly Review)介绍过关于外国旅行者和北京的玉器交易情况,海外旅行者从前门车站附近被称作玉器街的地方购买玉器,另这些外国游客也可以选择花市、隆福寺等地购买玉器。[21]前门玉器街也就是前门外廊房二条、三条,花市集则是位于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北羊市口的青山居。
青山居依花市集而兴,但等到民国,资本主义商业则集中在了东安市场、西单商场及正阳门外大街一带,势力非常。[22]虽然花市等庙市集的确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与消费模式的改变难以避免其衰落的过程,但承载旧时记忆的文化衍生品确十分走俏。北平崇文门税务公署民国十八年份华洋货税统计,洋货列珊瑚价值13640元,珊瑚器326斤。[23]海外洋货珊瑚的巨大利润反映了时人和外国群体的审美倾向与市场选择。
而当时位于王府井中段的东安市场,民国九年(1920)在锦益兴玩具店着火重建后,火烧旺地,兴盛非凡,大量店铺入驻。东安市场的珠宝、玉器、古玩业也由此兴起,后来发展到一百余家。[24]这里也就因临近使馆区成为外国旅行者与侨民购买古玩、娱乐之所。一份民国由美军红十字会(The Red Cross)出版的北京旅行指南介绍王府井(Morrison Street)和其中段的东安市场(Morrison Street Bazzar)可以购买珠宝一类的小玩意,和其并列被推荐的是花市和玉器街。[25]
民国时期外国饭店中的古玩、玉器商鋪是由现代旅行业发展和民国北京现代化历程影响下衍生的新型消费模式,这种模式带来了人力车夫职业功能的变化,沟通起了以旅行为目的的民国消费网络,并且将这种纯粹以外国人为消费主力的交易市场与传统交易市场连接起来。以外国饭店为中心的串联,建立在对带有历史印记的文化商品古玩、玉器的消费憧憬上,对于消费憧憬的心理则来源于对旧京旧事的文化追寻。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2021年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学生课题“晚清以来指南北京中的古玩文化”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老君校印.最新京都新竹枝词[M].北京:首都图书馆刊藏,1913:4.
[2] (日)服部宇之吉编.清末北京志资料[M].张宗平,吕永和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418.
[3] Guide to Peking[M]. Beijing: The Peiping Chron? icle,1935:3,4.
[4] R.T. Peyton- Griffin: Peking’s Tourist Trade, The North-China Herald[N].1930:103.
[5] Laselle Gilman: Peiping Hotels, Dealers in Curios Ricksha Pullers Rally to Greet Influx of Tourists, The Chi? na Press[N].1935:9.
[6] R.T. Peyton- Griffin: Peking’s Tourist Trade , The North-China Herald[N]1930:103.
[7] (英)彼得·海伯德(Peter Hubbard).北京饭店与英国通济隆公司[J].张广瑞译,旅游学刊,1990,(6):3.
[8]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文史资料精选东城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32-139.
[9] (美)海伦·斯诺(Helen Snow):《我在中国的岁月》[J].安危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79-80.
[10] (英)朱莉娅·博伊德(Julia Boyd).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M].向丽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60.
[11]Harold Acton: Peonies and Poni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4.
[12]季剑青.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M].北京: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7:51.
[13]Shih Chieh, Jin Pao: Tourist Industry of Peiping,The China Press[N].1935:10.
[14]邓云乡.文化古城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15:1.
[15]平教育界请定北平为文化城[N].申报,1932.10.9:9.
[16]哲洛:北平的外国人[N].生活上海1925A,1933:22.
[17]陶亢德编.北平一顾[M].上海:宇宙风社,1936年: 161,134.
[18]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文史资料第十三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49-161.
[19]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M].北京:社会调查所,1930:74.
[20]宋卫忠编著.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纵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208-210.
[21] Foreign Tourists and Peking’s Jade Trade[N].(The China Weekly Review,1926:302.
[22]王宜昌编.北平庙会调查报告[M].北京:北平民国学院,1937:39.
[23]池泽汇,娄学熙,陈问咸编纂.北平市工商业概况[M].北京:北京市社会局,1932:43.
[24]东安、西安、广安、西单文化商场组织沿革及现在管理营业概况.1938,北京档案馆藏,档案号:J002-001-00233。
[25]Peiping[M]. Tianjin: The Red Cross,1946:110.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