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尔
教育界,尤其是艺术教育界,是个达人荟萃、思想活跃、众议纷纭、高论频出的界别。近年来,有3个办学主张在众多言说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笔者以为,这3个主张对于曲艺人才的培养,应该也有启迪作用,故而分述如下。
这个主张发端于上海音乐学院。在一次研讨会上,该院的知名教授指出:高校不是工厂,院系也不是车间,无需精心设计图纸、严格组织生产,也没必要搞标准化的产品检验。模式化的流水线上,“制造”不出高水平的艺术人才。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应该是个“泡菜坛子”。管理者与教育者应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坛中老卤”的勾兑上,尤其是百年老校。让初通音律的学子到“坛子”里来“泡”上几年,使其学养、素质乃至技法、技巧发生质的变化,让他(她)自然而然地成长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音乐人才。
此说具有旷达的道家色彩,其主张接近“无为而育”。其实,传统文化中的“无为”,并非是指什么事情都不做,多动脑子少折腾是“无为”的核心要义。“无为而育”也不是放弃教育者的主导权、引导权、教导权,而是主张强化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有效性与不可替代性。西方哲学界新近出现的默会认识论,为这一主张提供了更有力的学理依据。
当西方哲学界对发端于笛卡尔、集大成于康德的传统认识论提出了质疑、挑战甚至认为“认识论之死”“认识论已终结”的当口,英国的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出现了。他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指出:人类的知识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明述知识,一类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所谓明述知识,指可以借助理性、逻辑、语言、文字明确表述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指,虽然确实存在但却不能用语言、文字、公式、符号等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这类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例如:谁也不能用文字去描述单簧管的音色,谁也不能用语言去说清“行动的舞蹈编排”(the choreography of an action)。依据波兰尼的观点,人类的知识犹如一棵大树,明述知识是地表之上清晰可辨、可以描述的树干、树枝与树叶,而深埋于土壤之中的庞大根系则是不可言喻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明述知识的根基与依托,而人类的默会能力,在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优先性、决定性的作用。波兰尼说:“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而言,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的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默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这种默会认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默会知识是前逻辑、前语言的知识。”①在波兰尼、赖尔、格里门等众多学者的共同建构下,默会认识论已经自成体系,它修补、改造甚至挽救了以理性至上、逻辑至上、实证至上为特征的传统认识论。哲学界普遍认为,默会认识论的异军突起,是继笛卡尔、康德之后认识论领域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如何才能获得文字无法描述、语言难以传授的默会知识尤其是“强的默会知识”呢?波兰尼认为可以借助于“寓居”。“‘通过寓居而认知’(Knowing by indwelling),是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的核心的主张。”②把大学办成“泡菜坛子”,而不是“铸造车间”“装配工厂”,就是主张营造底蕴丰厚、品质优良的艺术教育环境,让寓居其中的学生在浸泡濡染中默会其默会知识。所谓勾兑“百年老卤”,就是要全力营造优良的默会生态,提供各种默会机会,努力提升默会效益。
艺术教育与认识论的关系极为密切。默会认识论的出现,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研究纬度。既然,许多知识尤其是艺术知识是不可明述只能默会的,那么,在曲艺人才的培养中,就应特别注重利于学生感知艺术、揣摩切磋、潜移默化、顿悟飞跃的习艺氛围的营造,就该特别关注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建构。这一点,对于刚刚走进或正在步入本科院校的曲艺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需要强调。
此主张源于北京电影学院。该院的负责人在研讨中曾经说过:我的理想就是把学院建成一座“国际鸟巢”。这个比喻形象生动。“鸟巢”不是“蜂窝”,其内部是不设貌似合理的“隔断”“门禁”的,也没有划分精致、“看起来很美”的“规定空间”。在“鸟巢”中,“群鸟”可以自主“择食”、自由翱翔。在这位负责人主政期间,该院的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以及美术、录音等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跨系科、跨专业选课,可以自由组建创作团队,国际、国内学生只有肤色、语言的不同,没有制度、待遇上的区别,院方鼓励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鼓励不同国别的学生之间的切磋、分享与合作。
认同并践行这个主张的高校,眼下越来越多,甚至已成大势。其背后的缘由,与一个曾在国际上获得普遍认同的教学体系的坍塌有关。在教育界,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出现在17世纪初。1632年,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完成了《大教学论》的写作。此举,标志着西方现代教学的开端。“到了17世纪,欧洲的教学活动已逐步摆脱掉中世纪教学的羁绊而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不再只有僧侣和贵族子女能进学校,大多数平民子女开始上学,学习基本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教学的个别化形式虽仍然存在,但许多学校开始按班级教学,按日、周、月、年规定工作进程;开始使用统一的课本和教材;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变化,运用练习、对话、演讲、阅读、讲解、提问等多种方式,用‘適合每个学生理解力的方式’进行教学;等等。”③换言之,中国高校里长期存在的教学规范、育人机制甚至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照了夸美纽斯当年的设计,许多做法均可追溯到出版于17世纪初的《大教学论》。有学者认为:“现代教学的开端是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现为标志的。正如N.M.布特勒所说:‘夸美纽斯……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领域中引来和支配着整个现代化运动。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也就是说,17世纪中期,由于夸美纽斯的贡献,教学活动已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教学具有了现代教学的质的规定性。”④
回眸既往,夸美纽斯及《大教学论》的功绩,自然不容抹杀。但是,毕竟300多年过去了,那一套以规范性、实用性见长的教学体系已经失去了先进性。长期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同志说过:“学校无法教会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大学教育也只是为人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高等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更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一种模式去塑造学生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应该的。”⑤如何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呢?赋予他满足个人兴趣的自由、自主选择课程的自由、发挥自身强项的自由以及实现自我梦想的自由,应该是前提吧?如果,他根本就不想学校方给他圈定的专业,根本就不想走别人为他规划的路径,他哪有动力和毅力去寻找“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呢?
据此,本人认为,对于曲艺人才的培养,专业划分不宜过细,发展方向不要强求。在曲艺学科内部,不要自设壁垒,编、导、演、管等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允许跨系科、跨专业选课,甚至允许基础课结束之后自选专业方向。如有可能,也应创造国际交流、文化碰撞的機会,以形成雏鹰试飞、老鹰领飞、百鸟翻飞、自由翱翔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这个主张来自于上海戏剧学院牵头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这个课题组,由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不同类型高校的艺术教育专家组成。课题组成员花了几年时间,考察、分析了欧美及国内几十所艺术院校和设置在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内的艺术院系,研究、比较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别的艺术教育机构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认为“主修 + X”是目前国内外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
着眼于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层次,“主修 + X”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在宏观的培养目标的层面上,“主修 + X”指艺术+人文(科技、管理、教育等)。在中观的专业融合的层面上,“主修 + X”指某个门类艺术(如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学(哲学、史学、文化学等)。在微观的课程设置的层面上,“主修 + X”指某个艺术方向(如编剧、表演、导演等)+ 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传承等)。
这个主张,在大学到底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的问题上,显然是倡导“以专为主、专通结合”的,其合理性至少有三:
其一,时代发展迅猛,知识仍在爆炸。拥有“主修 + X”知识结构的人,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其二,社会一再转型,需求变化莫测。拥有“主修 + X”知识结构的人,更能应对未来的发展变化。
其三,无论面对当下还是未来,创新型人才都会是社会的亟需,而“主修 + X”的教育教学模式,可望帮助青年学子迅速成长为特别能跨界、特别能创新的新型人才。
这个主张,对于已经或打算在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里创办曲艺教育的先行者来说,也是有启迪意义的。曲艺人才的主修内容,无疑是曲艺表演,或曲艺创作、曲艺批评和曲艺史论与研究,但在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3个层面上,都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可以接受“主修 + X”的主张。因为这是国际潮流,是一个视野开阔、理据兼备的主张。具体来说,修习曲艺的大学生,在完成了本专业、本方向的理论学习和基础训练的基础上,理当再选修一些“X”。这个“X”,可以是与曲艺学靠得最近的学科,如戏剧学、戏曲学、艺术学、语言学等,也可以跨得远一些,将X的选项确定为传播学、管理学、文化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当然,具体怎么设置,既要看生源,看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潜能,也要看资源,看所在高校是否拥有优良的教学团队与必要的办学条件。
总之,笔者以为,曲艺人才的培养目标、方案、模式和渠道的设定,是一个既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实践检验的基础工程。在建构的过程中,各方意见都可倾听,各种观点都应关注,兼听则明,有容乃大。上述3个来自艺教达人的主张,可供大家在研讨、决策时作为参考。
注释:
①邓线平:《波兰尼与胡塞尔认识论思想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页。
②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纬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3页。
③黄济、王龙应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273页。
④黄济、王龙应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271页。
⑤《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作者: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邓科)
385450033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