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鑫,卫力晋,刘岩,吴立君,毛英夫,杨传忠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北京 102300)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引发腰腿痛的常见疾病,传统后路开放式椎板切除减压术虽然能够获得确切的减压效果,但存在后柱结构严重破坏[1]。近年来,经皮脊柱内镜减压术已成功应用于LSS的临床治疗[2]。但对于双侧椎管狭窄或神经根背侧致压物,常规侧路入镜技术难以实现彻底减压,且在术中进行骨性狭窄结构处理时效率较低,导致手术时间长及神经根、硬膜囊损伤风险增加[3]。近年来,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大通道内镜及其配套工具,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手术安全性。本院引进了内径7.1mm、外径1cm的大工作通道,进一步优化了LSS的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报道如下。
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75例LSS患者,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58~77岁,平均(66.59±4.97)岁;病程2~7年,平均(3.87±0.71)年;患病节段:L3-412例,L4-540例,L5-S123例;狭窄类型:中央型58例,双侧侧隐窝型7例,混合型10例;腰背痛56例,双侧下肢疼痛、麻木75例,间歇性跛行62例。
纳入标准:单节段LSS患者;有双侧下肢症状;积极、规范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致压组织为黄韧带肥厚及增生内聚的关节突;既往无腰椎手术史。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椎间盘突出、椎间失稳;合并腰椎滑脱症;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等;合并腰椎结核、严重骨质疏松等疾病;有腰椎创伤史。
采用大通道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屈髋屈膝,悬空腹部,“C”臂透视结合术前影像检查定位患病间隙,以症状严重侧为术侧,椎板间隙窗口内距离棘突约10mm处进行体表投影标记。标记处作1 cm左右纵切口,穿刺后沿导针置入软组织扩张器至椎板间隙的靶点位置,经扩张器置入工作套管,扩张器取出后,透视确认通道位置准确,随后连接调试脊柱内镜系统。镜下处理椎板间软组织,显露椎板间隙的骨性边界,电凝止血,去除黄韧带表面覆盖的组织,显露黄韧带及其与椎板的交界处,内镜下采用高速磨钻向外打磨上、下位椎板的部分增生骨质,扩大椎板窗,显露椎板间隙、黄韧带,咬骨钳将关节突、下位椎板上外方、上位椎板下外方的增生骨质咬除,下关节突内缘黄韧带采用髓核钳咬除,采用神经钩对黄韧带进行探查、分离,显露神经根以及椎管狭窄部分,进行术侧椎管及侧隐窝减压;内镜下咬除肥厚黄韧带,显露硬膜囊及神经根,探查并松解神经根。向上旋提通道使其越过覆盖黄韧带的硬膜囊表面,适当倾斜指向对侧,套管舌状口处于对侧硬膜囊与神经根的背侧,镜下磨除上下棘突根部部分。镜下磨除对侧关节突增生内聚产生的骨赘,潜行减压、扩大椎管,将肥厚的黄韧带切除以显露神经根,直至硬膜囊、神经根松弛,完成对侧减压。镜下再次探查椎管扩大是否满意,硬膜囊、神经根是否恢复正常搏动,确认减压完成后退出手术器械,缝合、包扎切口。术后第2天可佩戴腰围下床,术后第3天开始可逐步进行适当的腰背肌功能锻炼。
记录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4]、腰、腿疼痛VAS评分[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满意度。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2.58±7.12)min,住院天数(4.66±0.82)d;平均随访(20.18±3.81)个月;术中2例硬膜囊轻度撕裂,未予特殊处理,术后无明显不适;1例肌力下降,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周后改善;1例残余腰骶部疼痛,下肢轻微感觉异常,给予封闭治疗后症状缓解;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ODI指数和腰、腿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术后12个月时两项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3个月(P<0.05),见表1;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估手术优良率为93.33%,其中优45例,良25例,可5例。
表1 手术前后ODI指数、VAS评分比较
LSS是造成老年人腰腿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发病率达到1.7%~10%,手术治疗是缓解LSS 腰腿症状的有效手段之一[6]。本研究对具有双侧下肢症状的LSS患者采用大通道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解决了传统椎间孔入路只能进行单侧椎间孔、侧隐窝狭窄的不足,适用于增生内聚关节突引发的中央型或双侧侧隐窝型狭窄。该术式具有以下特点[7-9]:①采用后路经椎板间入路能够到达神经根背侧,在内镜辅助下能够仔细处理神经根背侧致压物,以便解除肥厚韧带及关节突内聚增生造成的硬脊膜、神经根压迫;并且经椎板间入路临床运用更为简便,学习曲线相对平缓,更易掌握。②相比于传统侧方入路,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操作路径更短,降低了软组织损伤;操作通道角度限制更小,术中通道摆动角度和幅度更大,增加了减压范围,这有助于进行对侧潜行减压,为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提供了技术支持。③该术式一侧椎板间隙进入完成术侧减压以及对侧潜行减压,最大限度降低了对侧手术损伤,对侧椎间关节及棘突等结构保存完整,以便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维持,减少了医源性腰椎不稳的发生。④工作通道直径相较于传统侧路手术有所扩大,内径7.1mm、外径1cm,为内镜下操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时,大通道后路内镜系统配备了直径更大的咬骨钳以及磨钻磨头,为精准、快速、高效地完成椎管减压创造了条件。
本研究显示,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ODI指数和腰、腿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12个月优良率为93.33%,提示,该术式治疗LSS获得了良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方面,2例硬膜囊撕裂、1例肌力下降,均考虑为术中损伤了硬膜囊、神经根,但给予针对性处理后均未造成严重后果;1例残余腰骶部疼痛,下肢轻微感觉异常,主要考虑为局部炎症、水肿、神经根粘连、卡压等所致,封闭治疗后症状改善。为保证手术疗效,需注意以下事项[10-12]:①纳入病例应选择单节段、双侧下肢症状,致压物主要为黄韧带肥厚及关节突增生内聚的LSS患者;②术前严格进行影像检查以及查体,制定手术策略 ,症状严重侧为手术侧,先术侧减压,再进行对侧潜行减压;③完成骨性结构处理前,注意保留黄韧带,可间接保护神经根;④术中应尽量避开易出血部位,合理采用射频止血、生理盐水灌注等措施保持术野清晰;同时旋转套管以及镜下手术器械使用时应小心谨慎,减少对神经根、硬膜囊等重要组织的干扰。
综上所述,大通道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LSS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减压效果确切,且最大程度降低了对脊柱稳定结构的破坏,是治疗双侧症状LSS的有效微创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