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把控的城乡规划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2022-03-10 04:08雷文韬
安徽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调研基地

雷文韬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字化城乡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信息技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湖南 益阳 413000)

0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更加多样及丰富,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空间设计能力和系统性规划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城乡结构变化的预测和认知能力,以此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城乡规划教学中,一般过于注重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设计结果,导致学生无法对规划设计进行深层分析。过程把控是一种基于分阶递进、环节相扣的过程导向式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实地感知、空间塑造、理论讲授、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等六方面。基于过程把控理念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城乡规划设计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为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1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概述

1.1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内容

城乡规划是一个复合型、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庞杂,包含城市规划原理、市政基础设施、建筑设计、城市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等。其中,规划设计类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两大部分的设计,如: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快题设计等,这些课程都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是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环节。

1.2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城乡规划学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设计创意、建设管理、综合协调、创新创业与实践等能力和城乡规划师职业素养,面向中小城镇,能在设计、管理、咨询等部门从事城乡规划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中可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有能力从事城乡范围内各类规划设计工作。当前我国工科的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土建类学科,以建筑学作为基础知识,其人才培养计划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筑基础知识、规划理论、设计和生产实践,以上三个教学阶段符合基本的教学设计规律,受传统建筑学的影响,设计以空间设计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类学科主要从城乡规划上升到国土空间规划,学科背景延伸到城乡生态文明当中。为此,需要在规划教育中融入更多相关学科知识和人文科学素养,并根据规划专业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把握城乡规划专业设计教学特点[1]。

2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知识不足

城乡规划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交叉的特点明显,本专业不仅需要考虑空间环境的塑造,而且由于现今我国城市的发展对规划管控和实现社会价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多门课程知识点的累加,使知识呈现碎片化和分散化,致使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虚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2.2 感性认知环节较薄弱

理论与认知衔接较差、实地调研机会较少,影响学生设计兴趣,且设计类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方式以分小组教学为主,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导致学生只能惯性地接收老师的教学思想,学生缺乏感知理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的提升。另外,学生学习过程以单向输入和输出为主,师生缺乏互动、同学之间交流不密切,导致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2.3 方案动手能力不强

第,设计的初期阶段,对规划理念把握不准,设计主题立意不明,缺乏对规划方案的整体把控,不能将设计理念一以贯之或整体方案流于形式;第二,设计的中期阶段,不清楚采取何种交通衔接方式,不清楚道路布局如何规划,道路分级不明,交通系统混乱,建筑布局与绿化布置、道路规划衔接脱节,缺乏统一感和完整性,而对于建筑的摆放则缺乏美感和艺术性;第三,细致刻画阶段,忽视景观要素,轻视绿化效果,对居住区或城市片区的绿化和环境塑造没有置于与周边景观一并考量,整体布局[2]。

3 基于过程把控的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通过对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特点的总结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拟运用“分阶递进、环节相扣”的基于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见图1),推动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图1 基于过程导向的“分阶递进、环节相扣”教学方法

3.1 夯实理论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定为城市各阶段和层次规划理论+各类型城乡规划设计,建立学习-感知-设计的教学体系,以综合型规划设计知识引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对于专业知识,教师可以重点围绕问题、分析、解决为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规划相关理论时,可以让学生对设计基地进行定位,自己拟定任务书,要求学生以基地环境特点和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此优化设计方案。为了更好地确保学生在课后可以自我深化设计,教师需要将建筑学和风景园林知识融入规划设计课程中,以此夯实理论教学。另外,教师需要将规划设计直接涉及的相关理论的知识点作为设计类课程中理论介入部分的教学重点,适当地调整课时,从而紧密衔接规划、建筑、景观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理论的完整性。

3.2 加强调查研究

教师可以将社区基础调查和专业调研作为主要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文化、居民身心情况进行了解,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方案作为依据进入基地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提高学生对基地认知能力,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任务。第一,基地环境调研。该调研的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的基地环境感知力,要求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在设计任务书中列出代表性的案例类型,如住区设计可包括城市中心住区、产业园住区、老旧小区改造等,以此构建多元化的主题。在调研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教学进度,适当地加以引导,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基地的地形、水文、地貌、生态环境,并了解基地周围环境对基地的影响。教师也可根据基地的典型要素,再结合规划结构的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典型要素进行设计,以此作为基础的调研报告的一部分,详细记录下来,在后期以专题查阅的方式,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最后,要求学生搜集规划资料,并确定基地控制指标,评价规划定位和控制指标的合理性,最终根据这些指标和资料建立规划结构。第二,专题类别调研。专题类比调研主要针对第一阶段的问题来设定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在基地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基地环境,以此把握设计的多样性;把握设计地块属性,了解基地的历史文化、人群结构、环境限制等,选择某一个地块,自行设定任务书,面向调研人群、现状建筑布局、人文特点、交通组织方式等,在自身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构建指标区间,确保规划设计有现状和数据支撑。其后,引导学生将调研分类,确定最终选题,将专题以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第三,设计调研过程。教师需要增加实地感知与现场调研的教学时间安排,加强和引介基地现状调查及专题设计调查两个调研环节,以基地现状调查为基础,引发学生对社区、文化、市民心理等多方面问题的深层思考和设计兴趣。在课堂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对住区或城市片区进行规划理念定位,自主拟定设计主题,并对基地物质环境特征和人文内涵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基地实际问题的具体可行方案[3]。

3.3 强化方案设计

实地调研可以强化设计,优化规划思想,确保设计方法科学合理,通过专题类比调研分析,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规划设计思路。因此在设计调研方案时,要重视现状与规划方案的衔接,把握设计理念实践依据、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环境类比手法、基地规划结构的地域性特点、交通线路组织和景观布局。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片区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可接触的环境中感受空间、认知现状问题。

通过直观具体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设计的自主性,采取“躬身力行”示范教学提高学生方案能力。指导老师通过后期的调研反馈,引导学生计算经济技术指标,思考如何让基地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在完成方案设计后,学生通过汇报介绍自己的整体思路。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师生及市民发放,对方案的空间、绿地、停车等方式进行评估,提高学生今后作为职业规划师的素养,在获取调研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加强和基地居民的沟通,全方位了解居民的需求。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城乡规划设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城市片区的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加强对规划的理解,最终提升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4]。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乡规划设计教学方法探讨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的把控,深入分析当前城乡规划设计教学的不足,通过夯实理论教学、加强调查研究、强化方案设计,全面提升学生实际问题分析和规划设计能力。教师要立足新时代对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变,加强城乡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注重从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推动规划专业学生向复合型、高质量目标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调研基地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探析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