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
一個孩子好,还是两个孩子好?刚刚过去的春节同学聚会上,80后赵东佳和老同学们聊起孩子,话题不断。
“3个最好。”赵东佳毫不犹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可惜我要不了,双方父母都明确表态,再生,就不给照看了。”赵东佳现在已经有两个孩子,她和丈夫曾认真考虑过是否再生一个,“但我们要工作养家,老人也没有精力继续帮忙带了,实在不具备条件。”
关于生孩子的问题,家住河北燕郊、坚持了七八年“只生一个好”观念的林亚茹,近来思想有些松动。
看着8岁的女儿天天背着书包上学,回到家后独自玩耍,她觉得孩子太孤单了,需要一个弟弟或妹妹陪伴。
然而,她又一次次打退堂鼓,原因是养孩子太费钱,“一旦要了,就不能让二娃的养育质量下降。”
生育,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三孩政策放开,对有生育意愿且具备养育能力的家庭而言,当然是利好,但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生与不生的决定背后,远不仅仅是个人意愿,还包括诸多现实难题。
虽然养孩子不是个轻松事,但已经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感受倒是非常一致: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幸福和欢乐,远大于养育的压力和焦虑……
赵东佳和丈夫都喜欢孩子。
2015年10月,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恩恩刚半岁。
小两口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对照顾下一代没有任何怨言。在孕期和坐月子期间,赵东佳在家里享受着熊猫级别待遇。她没觉得产检有多麻烦,至于生产的痛苦,“不经历这些,人生就不完整”。
产假结束,她也没感受到有些父母的无奈,“我放下工作就养不起你,我拿起工作就陪不了你”。
“这就是父母在身边的优势。”如果老人不帮衬,她很清楚自己要辛苦得多,“别的不说,父母在家,我随时可以和朋友约饭,社交不受影响。”
但是,在北上广等超大城市,父母帮着带孩子也并非易事。其中,住房问题就是许多家庭必须面临的一道坎。
林婷是赵东佳的同事,2012年她在北京市朝阳区买了一套小房子,房本面积40多平方米。9岁的女儿一直是她自己带大的,“父母倒是愿意来,但房子住不下,再租个房子,成本太高。”
林婷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别说牺牲睡眠时间,她早已放弃了社交、娱乐,还差点辞职,成为全职妈妈。
正是在时间、精力和成本压力下,林婷放弃了生二胎的想法,“以后有条件再说吧”。
2017年初,赵东佳生下女儿小豆沙,“儿女双全”让身边人羡慕,朋友更羡慕的是:“你家有老人在身边,真好。”
几年间,双方老人半年轮一次岗,赵东佳也希望父母不会因照顾孙辈,影响老年生活。
两个可爱的孩子,让这个普通家庭每天都充满欢乐。
但是,随着孩子的茁壮成长,老人的身体却每况愈下,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全都找上门来。2019年末,赵东佳的公公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一家人陷入恐慌。
在赵东佳看来,如今养老问题,要比生娃育娃棘手得多。因此,她和丈夫暂时放弃了生三孩的想法。
2021年5月,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的20天,三孩政策出炉,目的是改善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随后,中央和地方层面相继出台发放生育补贴等鼓励三孩的配套措施。
利好政策频出,让林亚茹愈发坚定了生二胎的想法。
“这几年,国家很多政策都很好。”林亚茹说,去年的“双减”政策,大家都不争着上补习班了,她和丈夫的教育焦虑大大缓解,每年还能省下不少费用。
但是,提到二胎,她还是顾虑重重,一次次算着经济账。
养孩子“很贵”,“最起码家中一半的支出,是给了孩子”。
面对高昂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林亚茹清楚,摆在面前的产检、奶粉、学习费用等支出,就算想生,也得掂量自己的钱袋子。
育儿花销不是一笔小支出。她粗略算了一下,一般品牌的奶粉在250元左右一罐,每月要4罐;纸尿裤一袋150元,每个月4袋,再加上衣服、玩具、早教课……
“算起来,每月养育成本最低也要三四千元。这些还只是日常开销,还没算上生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长大了还要上特长班、兴趣班,支出就更大了。”
困难不小,但林亚茹打定主意要生二胎。“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她这样安慰自己。
调查数据显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年轻父母的育儿观念。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人们更重视养儿、育儿,家长们更愿意在此方面投入。而在一些竞争压力不大的地区,养育成本相对较低。
但不论身在何地,年轻的父母们都认同,“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养育孩子方面都舍得花钱,推高了养育成本。育儿贵、育儿难,已成为普通家庭无法回避的现实。生与不生,是一场艰难的博弈。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378850033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