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阈下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策略探究

2022-03-10 18:07朱子丹张倩楠丁铮
工业设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朱子丹 张倩楠 丁铮

关键词:共生理论;淮阳泥泥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2)02-0135-03

1共生理论内涵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其定义为不同的生物种类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产生一种特殊关系。随后共生理论被各界学者研究运用,国外学者代表有斯格特、高夫、黑川纪章等人。其中,黑川纪章将其引用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于1987年提出“共生城市”的概念;在国内,袁纯清、钱宏等学者将“共生”理念运用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近年,李智勇构建了区域旅游协同共生系统,最终提出四个方面的旅游共生机制。但是目前借助共生理论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却较少。

2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现状

淮阳,位于豫东平原,古代称之为“宛丘”,这里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其中包括农耕文化、姓氏文化等。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泥泥狗也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原民间艺术的瑰宝。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朴厚重,题材品类丰富,其中一些在造型上与《山海经》里记载的多种奇禽异兽极为相似,如《山海经》中的“颥”,与泥泥狗中的“猴头燕”形象极为相似,更为巧合的是民间也称之为“颥”;而“類”状如狸而有髦,神似泥泥狗中的草帽老虎,如表1。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如今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传承主体力量不足、媒介宣传方式单一。

2.1传承主体力量不足

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最基本的做法是重视传承人、培育新生代传承人。但目前淮阳泥泥狗传承人老龄化趋势严重,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分析可知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有:其一,从传承人文化水平来看,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其二,从传承人的观念剖析,虽然存在一批有突破创新、有商标意识的艺人,如任国伦、张华伟(如图1),但传承人观念保守、风格固化,再加上产品附加值低,仅依靠制作泥泥狗很难维持生计,导致大量传承人转行;其三,从传承机制来看,如表2,传承中存在一些制作技艺的口诀,如泥泥狗已故艺术大师李修身,制泥时牢记九字口诀:眼要明(善观察)、心要诚(无杂念)、样要新(要创新),但整体来说,传承体系尚不完善,未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技艺范式,有的只是师徒间口口相传,缺乏专业书籍支撑。

2.2媒介宣传方式单一

2018年推出的电影《陵之狗》是由当时的淮阳县(现改为淮阳区)文改委监制,但淮阳泥泥狗在电影中充当着“配角”,模糊淮阳泥泥狗本身的价值内涵,电影宣传海报上亦未清楚地体现淮阳泥泥狗相关元素,而是着重强调了龙图腾、中国红等更加宏大的元素。

此外,笔者在2021年进行市场调研时发现,太吴陵广场上的广告牌、公交车车体等均未出现有关泥泥狗的相关宣传海报。仅在一家摊位上看到带有礼盒包装的泥泥狗,礼盒上面印有国家级传承人许述章的简介(如表3),太吴陵南侧的淮阳区泥塑艺术馆门面未有专门海报宣传。从传承人广告宣传来看,宣传形式较单一,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多数为被动宣传和口碑宣传,如表4。

3共生理论视阈下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意义

淮阳泥泥狗的产生与发展与它所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它与周围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后在相互碰撞中又彼此融合。共生理论立足于系统论,强调各共生单元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达到一种非均衡、多样态的共生进化规则和发展机制。共生理论强调共生关系的三个基本元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者间相互作用、有机融合,共同构成共生系统,进而形成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从构成要素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及相关部门、当地企业以及媒介宣传等作为泥泥狗传承与发展最基本的共生单元,也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参与主体,各参与主体在泥泥狗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目标和利益上的耦合,他们密切关联、利益互补,这与共生体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淮阳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所涉及的各要素之间达到共生状态是其历史价值的延续和活力重现的关键。故共生理论的引入有助于系统全面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的传承生态問题,使其能够在相互关联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它为淮阳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建构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如图2。

4共生理论视阈下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策略

4.1强化共生理念以形成共生合力

一是政府及其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通过开展相关政策宣讲、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向淮阳泥泥狗相关传承与发展主体宣传互惠互利的共生概念,从理论层面激发传承人、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当地居民等的共生思维,强化各方积极参与到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意识,因为各方资源有效融合、跨界创新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代发展的历史趋势,亦是必然要求。因此,淮阳泥泥狗的传承人、相关企业、当地居民等应该充分意识到各共生主体间共建共促、共同发展所蕴含的强大经济效益;二是构建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的共生体系,形成共生合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鼓励传承人、当地企业、当地高职院校以及相关媒体宣传部门,在新时代年轻的传承人培养方案设计上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协作传承与发展方案,形成和谐发展的共生合力,进一步促进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的社会动力。

4.2构建共生行为模式以增强共生动力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它解释了共生单元之间如何通过共生界面发生相互联系的运作过程,其中共生模式又可以分为寄生模式、偏利共生模式、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从共生行为模式来看,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应朝着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发展。发展泥泥狗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其中包括传承人、当地居民、当地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消费者,他们之间相互作用使整个泥泥狗的文化生态呈现多样性和内部张力。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共生,首先要分析各主体之间的共生冲突以及共生所需条件,从而制定出互利共赢的共生机制。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核心利益相关者间关系密切,有着共同的目标:当地政府、相关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地居民等希望全方位提升淮阳泥泥狗的知名度,希望吸引更多旅游者,进而促进淮阳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前来旅游的消费者则希望获得高质量旅游体验、购买体验,了解更多与淮阳泥泥狗相关的历史文化。基于此,积极协调多方利益相关者,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增强共生动力。

第一,政府应加大经费、优秀资源的持续扶持,制定利益共享、联动举措等各利益方认可并行之有效的协同方案,形成相互促进、联动、能量互换的共生动力;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最核心的共生单元,可以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下,积极与当地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共同构建实习实训基地,为淮阳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传承人;第三,相关企业应加大对泥泥狗相关产业、项目的资金、人力、研发新产品、宣传等方面的投入,及时学习最前沿的工艺技术并将其融入到淮阳泥泥狗相关创新产品的开发中,与政府、传承人、高职院校等共生单元共同推进企业创新产品的成果转化,以此打破共生单元间的合作壁垒,积极促进当地企业和其他共生单元朝着能量闭环且可以循环发展的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良性发展,实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耦合,从而实现共生动力的显著增强。

4.3优化网络共生环境以推动共生发展

共生环境影响共生模式的选择,影响共生策略的实施,在文章中共生环境主要是指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中传承人与其他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优化共生环境有利于共生单元效率的提高。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传播途径成为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营造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正向共生环境,同时抑制逆向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发展,方可激发全民参与淮阳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中,进而推进共生模式向着高效发展的方向演进。基于此,尝试构建网络共生环境,全方位、多领域推动淮阳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称(以下简称IP),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随著新媒介的发展,IP的种类和形式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如故宫文化创意IP一改往日严肃庄重形象,玩起“反差萌”,经过设计包装成为“故宫品牌”IP代言第一人;又如作为全球娱乐业巨头的迪士尼公司,利用自身IP内容打造和积累,形成不断成长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名利双丰收。依托新兴媒体的运营方式是它们打开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这些成功案例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方面,淮阳泥泥狗形象众多:人祖猴、双头狗、多子猴、猴头燕等,可尝试开设一个新的微信公众号“淮阳泥泥狗萌宠驾到”,将泥泥狗中常见的形象——猴子和燕子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IP形象。分别提取伏羲与女娲中的“伏”和“娲”来命名,即萌宠名字为“大伏”和“小娲”,合起来读与“福娃”的发音相同,具有吉祥的寓意,进而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又与时俱进的IP形象“伏娲降临”,以此作为城市宣传吉祥物。另一方面,泥泥狗传统宣传手段多为被动型,销售渠道较为单一,难以走进大众的视野。因此对其宣传推广除了创立独具特色的lP形象之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进一步宣传。全方位深入挖掘淮阳泥泥狗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淮阳泥泥狗网络平台账号。

5结语

新时代语境下,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迫切,它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章研究发现,淮阳泥泥狗在传承与发展方面仍存在许多弊端与不足,各相关领域间互动不够密切,因此提出秉承共生理念,构建科学系统的淮阳泥泥狗共生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全面推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创新性传承与发展。当然,除了文章提到的部分方法外,还应该进一步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有机结合,构建更加完整的传承体系和发展机制。

3484500338208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