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鹏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部
健康档案与居民的身体状态、疾病预防及控制情况等密切关联,以居民个人健康为中心,融合整体生命过程,涉及的信息及内容较多,是重要的医疗资源。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及人们保健意识的提升,健康档案的内容、数据信息不断增加,常规的管理方式逐渐无法满足健康管理需求,需要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构建完善的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程序,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健康管理工作中,提升卫生服务的质量,渗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文章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参与健康体检的182例受检者,根据不同的健康档案管理模式分析,探析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价值及应用方式,报告如下。
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参与健康体检的182例受检者,数字随机编号法划入试验组与基础组(n=91)。基础组男女比值是50∶41,年龄22-73岁,均龄值(40.09±10.03)岁。其中血压异常53例,血糖异常38例。试验组男女比值是48∶43,年龄20-75岁,均龄值(40.18±9.91)岁。其中血压异常56例,血糖异常35例。两组体检者均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组间基础数据比较无显著区别,可对比分析(P>0.05)。
基础组予以健康档案常规化管理,保存体检者的纸质信息,记录成册管理。试验组实施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构建体检者保健档案信息数据库,具体包含体检者基础资料、体检项目及检查结果等。汇总信息,分析健康数据变化情况,且根据体检者的情况及病情提出针对性指导建议。通过微信、QQ等方式发送给体检者,介绍健康情况、注意事项及保健相关知识等。或者应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关联数据、健康指导建议等。为保证体检者健康档案的安全性,可以构建健康档案数据库加/解锁功能,体检者根据个人密码进入信息系统,观看相关信息资料等。
健康管理前后,对两组体检者的保健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分数0-100分,分数高则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高。记录两组健康档案信息检索时间,检后随访的复诊率、档案完整率及准确率。同时邀请健康体检者根据个人感受,评价健康管理服务的质量。分数0-100分,≥90分为完全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完全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SPSS 20.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t计算,计数资料x2计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管理前两组保健知识知晓度评分无显著区别,管理后试验组体检者的健康保健知识知晓度、健康档案信息检索时间均相对优于基础组,两组数据比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体检者的健康保健知晓度、健康档案检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体检者的健康保健知晓度、健康档案检索时间比较(±s)
组别 健康保健知识知晓度(分) 健康档案信息检索时间(min)管理前 管理后试验组(n=91) 40.86±2.98 67.13±3.54 1.07±0.41基础组(n=91) 43.16±2.66 51.34±2.90 4.63±1.05 t 2.01 6.32 5.04 P 0.86 0.000 0.000
试验组体检者检后随访的复诊率、档案信息完整率及准确率均相对较高,与基础组对应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体检者检后随访的复诊率、档案完整率及准确率比较[%(n)]
试验组体检者的管理模式满意率是97.8%,基础组满意率是80.22%,试验组的满意率相对较高(p<0.05)。详见表3:
表3 试验组与基础组体检者的管理模式满意率比较
1.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健康档案指的是记录个人健康情况、亚健康疾病预防进展及非健康疾病治疗过程的内容,是重要的医学资料[1]。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个人健康档案电子储存、检索系统。在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包含自个人建档之后记录的各类健康档案,关联家属疾病、遗传疾病等等。通常包含个人的基本资料、用药情况、慢性病史及个人健康行为等等。
2.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健康管理中应用的作用
(1)档案储存更加便利
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改善传统纸质管理模式下的不足。以信息技术储存相关资料,保证储存空间充足,且在需要应用各类档案信息资料的情况下,可针对性查询相关内容, 档案储存的方式更加便利。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预防档案信息丢失问题的发生率,以规范的格式储存、资源共享等,占用空间较小,储存容量较大,且能够永久保存。
(2)管理内容更加丰富
健康档案涉及的内容较多,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不仅仅是简单将体检者结果、疾病治疗的相关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等,还包含体检者的个人生活习惯。比如运动情况、自我保健能力及干预行为等等[2]。专业的健康信息化管理模式下,能够基于健康档案的内容实施针对性指导,完善档案管理的内容,给予体检者全面且人性化的保健干预,提出健康管理建议,对体检者的未来积极生活状态、生活质量提升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3)档案检索更加便捷
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下,需要到专门的档案管理室查找相关资料,而后需要较长时间翻阅、查找的过程,关联的管理人员、检索程序较多,影响着纸质档案检索的时间与应有的效果。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则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快速检索、应用相关数据资料,为临床治疗、研究及管理工作均能够奠定良好基础。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便于跨时间、跨区域应用、查看相关健康档案。通过网络平台检索相关资料,对医生会诊工作提供诸多便利,
缩短会诊的时间,提升临床医疗服务的质量。
(4)档案管理更加安全
个人的健康档案中包含诸多隐私,对安全管理能力、隐私度具有较高要求。常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下,通常以整卷的形式查阅[3]。相关查阅人员可以看到其他人员的档案资料,进而会影响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通过计算机系统限制访客权力,检索、应用对应的资料等,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安全,从而大大增强了健康档案的保密性。
本次结果显示,管理后试验组体检者的健康保健知识知晓度、健康档案信息检索时间均相对优于基础组,试验组体检者检后随访的复诊率、档案信息完整率及准确率均相对较高。同时试验组体检者的管理模式满意率是97.8%,基础组满意率是80.22%,试验组的满意率相对较高。相较于常规健康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健康档案管理的质量更佳,体检者的复诊率、档案信息完整率较高,可缩短档案信息检索的时间,增强体检者的健康保健知识掌握程度,为体检者提供更加多样、全面且细致的健康管理服务。
1.强化重视程度,提高普及力度
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也是提升现代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举措[4]。政府、医院等均需要提升重视程度,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增加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构建的资金投入额,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各个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发挥数据系统共建、信息资源共享的价值。
在保证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软件设施、硬件设施充足的基础上,还需要强化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宣传的重视程度[5]。比如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等等形式,宣传信息化管理的作用、趋势及功能等等,强化全民重视程度,保持每一位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良性发展。
2.建立标准制度,保证信息安全
标准规范及制度的构建,是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需要在明确现存问题、医疗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信息化健康档案管理流程与操作规范。比如信息资料整理期间,需要设置明确的信息录入流程、核对流程等,保证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等。
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保证体检者的个人隐私及健康档案信息安全。个人健康档案中有关个人的信息内容,属于个人隐私,个人具有信息公布的支配权。信息化管理模式下,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个人隐私保护制度,强化每一位工作人员及体检者的隐私保护意识。比如可以制定针对性的网络安全钥匙、密码访问权限等等。同时信息系统需要对信息检索到情况,各类数据应用的情况等全程予以跟踪、监控处理,自动生成记录,便于日后查证与应用。
3.培养专业人才,健全管理系统
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予以保障。现代健康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关管理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还需要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检索、应用数据等,构建多层次、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体系。
综上内容,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提升健康管理的质量,强化数据管理、分析的效果。信息化管理下体检信息检索速度更快,且能够根据体检者的情况提供针对性保健知识指导,提升体检者的复诊率及信息完整性,是改善传统健康管理模式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形象,建议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