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麒,周胜如,李旭鸿,2
(1.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赛事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
众所周知,计时类项目的特点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比赛距离。通常情况下,运动员为了获取优异成绩会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赛距离选择最佳的体能分配方式,即比赛节奏策略。它是一种动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暗示相结合的过程,并有意识或者潜意识进行预期整合来达到最佳的运动表现,共分为消极节奏(negative pacing)、全力型节奏(all-out pacing)、积极节奏(positive pacing)、匀速节奏(even pacing)、抛物线型节奏(parabolic-shaped pacing)和变速节奏(variable pacing)六种类型[1]。总体来说,节奏策略的选择对于运动员比赛中的运动表现至关重要[2,3]。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运动员输赢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节奏策略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4]。因此,针对周期性运动项目的比赛节奏策略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如马拉松[5-7]、自行车[8,9]、赛艇[10,11]、皮划艇[12]、速度滑冰[13-15]。结果显示,在速度滑冰、赛艇、皮划艇等项目上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即先快后慢的积极节奏策略[10,12,14];对于长距离项目自行车、马拉松而言,或许后程发力才是正确的比赛节奏策略[7,9,16]。
游泳项目作为竞技体育比赛中的金牌大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围绕比赛中的节奏策略研究引起诸多游泳工作者的关注和兴趣[4,17-20],其节奏策略是由每一圈50m的分段成绩(split time)体现。研究发现在400m、800m和1 500m的自由泳比赛中,优秀运动员一般会采取抛物线型的比赛节奏策略[17,21,22],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前1/4赛程,在比赛中间阶段速度明显下降,接近比赛结束阶段再全力冲刺。但遗憾的是针对个人混合泳项目的相关研究甚少[23,24],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节奏策略是否一致尚未明确。造成上述局面,可能是四种泳姿带来的速度差异蒙蔽了人们对其节奏策略选择的认识。众所周知,混合泳运动员在比赛中各泳姿的成绩均要比其相同距离的专项成绩低,这也说明运动员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节奏策略[23,24]。同时,个人混合泳运动员哪种泳姿与最终成绩关系最为密切也未达成共识。虽然有研究表明在200m个人混合泳国际比赛中,男、女奖牌获得者的仰泳均为最为关键的泳姿,4-8名运动员则是蛙泳成绩起决定作用[23],但国内运动员的情况是否也是如此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有研究指出混合泳中蝶、仰、蛙、自的先后顺序也有可能影响比赛进程的节奏策略[25],毕竟运动员每种泳姿的优势和劣势存在明显差异[4],即使比赛成绩接近其节奏策略的选择也截然不同[23]。
鉴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对国内外游泳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在节奏策略的选择上进行三个方面的探讨。首先,从国内和国际比赛的视角来探究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节奏策略是否一致?诚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国际重要游泳比赛中(世锦赛或奥运会)通常都会有国内优秀运动员参加,但高水平运动员在不同级别比赛中的节奏策略选择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国内比赛中优秀运动员和国际比赛中顶尖选手的各分段成绩(s)来分析其节奏策略选择的差异。其次,由于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对各种泳姿的成绩存在显著影响[23],故以各泳姿的比赛用时百分比(分段成绩与比赛成绩的比)来探索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对各泳姿成绩的影响。最后,结合各泳姿分段成绩与其比赛成绩相关性进一步讨论,200m个人混合泳决赛中究竟哪种泳姿的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希望从中寻找一些端倪,进而为我国游泳项目的科学化训练及比赛中的节奏策略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以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各三场200m个人混合泳男子和女子决赛运动员的各泳姿分段成绩(50m蝶泳、50m仰泳、50m蛙泳、50m自由泳)以及各泳姿比赛用时百分比(%)为研究对象。国内三场比赛为2017年青岛全国游泳冠军赛、2018年太原全国游泳冠军赛、2019年青岛全国游泳冠军赛;国外三场比赛则为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2017年匈牙利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2019年韩国光州游泳世锦赛。其中94名运动员成绩将用于最终的统计分析(2017、2019年游泳世锦赛各有1名女子运动员因犯规成绩取消)。
上述国际比赛的数据从国际泳联(FINA)的官方网站获取,国内比赛的数据源于现场跟队比赛得到。
抛物线型节奏策略:比赛中各分段的速度呈U型、J型或反J型,即快-慢-快的节奏;积极节奏策略:比赛开始后运动员积极加速至较快的速度,速度逐渐下降;消极节奏策略:运动员通过短暂加速达到一定速度后并维持该速度进行比赛,在结束阶段再加速冲刺的节奏类型。注意因距离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故本文用50m的分段时间来代替其速度。
速度变异系数:比赛中各个泳姿阶段速度或者分段成绩(s)的变化程度,即变异系数(CV):标准差/均值*100%。
因变量用各泳姿的分段成绩(s)和比赛用时百分比(%),均采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自变量用性别(男、女)和游泳能力水平(1-3名和4-8名)。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比较不同泳姿(分段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越大表明该泳姿对最终比赛成绩的影响越大。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探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对各个泳姿时间百分比的影响,同时检验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当出现交互时再采取Bonferroni事后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其中P<0.05为显著性差异。
从分段成绩(s)和比赛用时百分比(%)的角度看国内和国际200m个人混合泳比赛,都是第一个50m蝶泳阶段的速度最快,其次为第四个50m自由泳阶段,且第三个50m蛙泳阶段全部落后于其它三个泳姿(表1和图1)。简而言之,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采取的节奏策略为抛物线型。
从各种泳姿分段成绩的变化程度来看,国内比赛男、女奖牌获得者变化最大的泳姿均为仰泳,其CV值分别为3.22、3.53;而国际比赛中男子奖牌获得者分段成绩变化最大的泳姿为蛙泳(1.78),女子则为仰泳(2.06)。有趣的是,不论国内还是国际比赛的4-8名运动员,其男子运动员分段成绩变化程度最大的均为自由泳、女子则是蛙泳(图1)。
图1 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各个泳姿的分段成绩(M±SD)和变异系数(CV)
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不同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的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各泳姿分段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P<0.01)。对于男子奖牌获得者而言,仰泳是相关度最高的一种泳姿,而4-8名运动员则是自由泳(表1);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女子运动员也出现类似结果(国际女子奖牌获得者除外,与蝶泳相关度最高、仰泳次之)。
表1 国内和国际比赛中1-3名和4-8名比赛用时百分比(%)和各泳姿成绩与比赛成绩相关性(P<0.01)一览表
不论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高低,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比赛用时百分比也呈现类似的现象,即蝶泳阶段的比赛用时百分比最少,随后是自由泳、仰泳和蛙泳(表2)。与此同时,国内和国际比赛中男子运动员均在自由泳阶段用时百分比明显高于女子(P=0.034和P=0.005)、而在蛙泳阶段用时百分比又明显低于女子(P=0.005和P=0.006)。但是在国内比赛中男子选手的仰泳阶段用时百分比是明显高于女子的(P=0.038),国际比赛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不论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奖牌获得者(1-3名)在蝶泳阶段的比赛用时百分比都多于4-8名,但是仅国际比赛中呈现显著性差异(P=0.047);而在仰泳、蛙泳和自由泳阶段的比赛用时百分比均相差无几,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在国内比赛中,仅蛙泳阶段出现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交互作用(F=4.771;P=0.006),但在国际比赛中,蝶泳、蛙泳和自由泳三个阶段均出现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交互作用(F=4.339,P=0.009;F=3.007,P=0.040;F=3.045,P=0.039),详见表2。
表2 国内和国际比赛中不同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的比赛用时百分比(均值和标准差)以及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一览表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节奏策略是否一致,哪种泳姿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最大且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不论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高低,从分段成绩和比赛用时百分比的视角来看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均是采用抛物线型,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前1/4赛程,在比赛中间阶段速度明显下降,最后1/4阶段再全力冲刺的节奏策略(图1和表1),与赛艇运动员在2 000m比赛中的策略选择较为一致[10]。究其原因可能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先采用积极节奏、后选择消极节奏所导致的结果[1],或者与个人混合泳自身的项目特点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要按照蝶泳、仰泳、蛙泳和自由泳的先后顺序进行比赛[26]。但是综观国内外的混合泳比赛成绩,运动员各泳姿的分段成绩通常要比其相同距离的专项成绩低1s(50m)、3s(100m)左右,这也意味着运动员会根据比赛项目和距离有意识调整自己的节奏策略[23,24]。
从各种泳姿的分段成绩变化程度(CV值)来看,奖牌获得者变化程度最大的均为仰泳阶段(国际比赛中的男子运动员除外),表明该泳姿阶段是比赛节奏策略选择的分水岭,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是选择前程积极加速还是后程消极节奏的策略[24]。同时这对最终比赛成绩的影响也最大[4,18],曾有研究指出该阶段分段时间与最终比赛成绩相关性最高,与本文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r>0.730)[23]。另外,开始阶段以较快的速度来完成前1/4赛程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功[16]。所以,仰泳的专项训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为获得优异的运动表现夯实坚实的基础。虽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比赛,4-8名男子运动员速度变化程度最大的泳姿是自由泳,女子则为蛙泳。但是考虑到后半程的比赛时间对最终成绩更具有决定性意义[27]以及自由泳的分段成绩相关性最强(r>0.620),则暗示4-8名运动员最后50m自由泳的运动表现更为重要,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自由泳阶段成绩的提高有助于最终获得奖牌[19,28]。
不管国内还是国际游泳比赛均是蝶泳阶段速度最快,这与前期的研究结果比较吻合[4,19,23]。其中,国内和国际比赛中男子运动员蛙泳阶段的比赛用时百分比明显低于女子选手(0.62%,P=0.005;0.38%,P=0.006),而自由泳阶段则较高(0.33%,P=0.034;0.41%,P=0.005),详见表2。说明国内和国际比赛中男子运动员更倾向积极加速的抛物线性节奏策略,而女子选手则更青睐于消极的抛物线节奏策略。其原因归于男子运动员前程的游速快、乳酸堆积多,致使在最后50m的冲刺速度无法与女子选手相媲美[19,23]。另外,仰泳阶段国内男子选手的比赛用时百分比明显高于女子(0.46%;P=0.038),而在国际比赛中两者相差无几(P=0.605),表明男子运动员在国内比赛的第一个50m蝶泳阶段可能是发力过猛,需要在仰泳阶段暂时调整一下才出现较高的比赛用时[20]。从游泳能力水平角度看,奖牌获得者的蝶泳阶段比赛用时百分比高于4-8名,仅在国际比赛中的运动员呈现显著性差异(P=0.047)。这意味着未获得奖牌运动员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比赛策略来完成前1/4赛程,希望通过更快的前程速度来弥补自身技术水平的不足[23]。在国内比赛中,仅蛙泳阶段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出现交互作用,且奖牌获得者的比赛用时百分比低于4-8名运动员,但无显著性差异(P=0.274)。从侧面反映出国内混合泳运动员的蛙泳能力水平差异不大,考虑到交互作用后期的专项训练应重点围绕性别来展开,突出男、女之间个性化训练手段的差异性。国际比赛中,蝶泳、蛙泳和自由泳三个阶段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都出现交互作用(表2),虽然男子运动员在蝶泳阶段的比赛用时百分比低于女子,但并无显著性差异。奖牌获得者在蛙泳和自由泳阶段的比赛用时百分比均低于女子以及4-8名运动员,说明奖牌获得者采用更为积极加速的节奏策略来获取优异成绩,相比较4-8名运动员由于蝶泳阶段的速度过快,造成后程发力[20,27]不足。
4.1 不论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节奏策略均为抛物线型。其中,男子运动员更倾向于积极加速的节奏策略,女子则青睐于消极的节奏策略。
4.2 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奖牌获得者的仰泳成绩与比赛成绩相关性最高,未获得奖牌者则是与自由泳最为相关。在专项训练中,应该考虑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的差异,尤其在仰泳和自由泳泳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