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实践路径
——以音乐院校为例

2022-03-09 02:18肖丽琴黄晓龙许刚波王子豪杨娟花马俊成
浙江体育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肖丽琴,黄晓龙,许刚波,王子豪,杨娟花,阮 力,马俊成

(浙江音乐学院 人文社科部,浙江 杭州 310024)

0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多个全国性的重要会议、座谈、批示和指示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学校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组织各项体育活动,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音乐院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音乐院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离上级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导致他们在个性上自我意识较强,性格随性自由,注重个人感受,集体意识较弱;心理上情感丰富,容易情绪化、焦虑;行为上创造性强,实践活动能力强,但纪律较差;学习专业情结浓厚,重专业,轻文化,轻体育,体育锻炼意识薄弱,锻炼积极性较差,意志力较弱,多数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二是在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相对边缘化。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将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体育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广大教育者和学生所缺位。实际上,体育的育人功能是其最本质的功能之一,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实践三全育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院校的体育课程也不例外。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我们不仅要重视高校体育课强身健体的作用,更要发掘和弘扬其育人功能,使两者通过协同教学[1],共同发力。因此,如何把握音乐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体育教学、课程建设当中,如何实践与保障音乐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是音乐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1 音乐院校体育课程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1.1 协同理论

了解体育与德育的协同效应,我们须首先熟悉“协同理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教授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学的基本理论和观念,并把协同学的理念随后向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延展。其理论观点是:不同系统中的子系统的性质虽然千差万别,但其在宏观结构上的质变行为,即由旧结构突变为新结构的机理却是类似或相同的,它们都遵循某种共同的规律,这就是协同理论的雏形[2]。

协同效应是协同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3],其含义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协同行为所带来的能量或者作用将远超子系统自身所带来的能量和作用,也被表述为“1+1>2”的效应,通过协同行为,从而使整个系统趋于统一和联合[2]。这个原理的意思,就是指系统具有整体的规律性和有序性,这种特性是由各个子系统的协同作用所共同影响和产生的,这种协同的效应适用于任何一种复杂的整体系统,包括适用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大系统,也即体育与德育协同作用后所带来的能量将远超其子系统自身所带来的能量。

1.2 体育与德育的协同效应

体育作为课程思政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具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则,但除了其本身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知识与锻炼方式之外,还存在着与德育等这些教育因素的契合点,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不应当将其完全的割裂开来,应充分发挥其相互所具有的协同关系,建构体育课程教学这一系统与德育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根据音乐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特点,充分调动体育教学资源,综合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安排各类体育项目,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将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与身体锻炼同根植德育元素有效协同,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2 音乐院校体育课程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价值体现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德”之重要,就在于它决定了“才”的使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人民有益之人。音乐院校要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从时代担当、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音乐院校育人的“第一要务”。

体育是德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人体是承载一切知识、技能、观念、社会意识的基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作为思想和道德的载体,可以说,德育的前提,是以体育为物质基础的。毛泽东曾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便是无德智也”,即人的感觉机能与身体是构成社会行为、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知识技能和德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同时,体育本身在教育过程中,也无时无刻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体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还与德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向同行,体育在学科德育中发挥着积极的育人价值。体育的育人价值内涵丰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概括为:一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体育是一项艰苦而愉悦的活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面临体力上的考验,更要经受意志力的磨炼。体育没有捷径。唯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艰苦训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圈”,走向运动场,向自己的惰性、体力、运动技能发起一次次挑战,在经年累月的坚持中挥洒汗水、磨炼意志和享受快乐,最终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品格。二是团结协作的精神。团体体育项目要求每个成员齐心协力、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特长和潜能,才能凝聚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音乐院校的教育中,学生们的专业学习考验的是个人学习能力为主,而体育运动则可弥补学科教育的不足,打破以自我为中心、孤军奋战的格局,增进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心态和主动合作意识。艺术生在乐团、舞蹈等团队项目排练演出时,唯有团结协作方可取得胜利。体育带给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将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共处、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三是遵守规则的意识。体育运动有明确的竞技规则。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参与者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因此,体育是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舞蹈与体育一样需要讲规矩、讲规则,尊重评委。在体育中养成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规范的认同以及对社会规范的遵循[4]。

3 音乐院校体育课程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3.1 通过体育项目特点创设德育协同育人元素

每个体育项目都蕴含了德育元素,而根据项群理论,将同属性的项目聚合[5],同一类型的项目具有更明显的同类思政要素。可以从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内容中挖掘和提炼出思政元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如作为一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德育“教科书”的团队拓展体育项目,有很多显性和隐性的德育融合点,可以结合教材特点,通过组织个体共同完成规定的游戏、比赛等项目,抓住德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德育内涵,从身体、心理、精神、团队意识等方面受到锻炼和启发。音乐院校多数学生对体育不重视,也不喜欢体育课,以我校为例,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普修课教学内容中改变过去繁、难、枯燥的教学项目内容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团队拓展内容,通过三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体育与德育协同发展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团队拓展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运动中找到快乐,获得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增加凝聚力,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相互鼓舞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又如在选项课教学中,球类运动项目的教学侧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会学生克服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遵守规则等。武术和操舞类项目的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的品质和体育道德风尚等。因此,通过特定的项目内容特点、生动形象的教育教学情景,使体育课堂处处体现思政教育,真正达到提高音乐学院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3.2 采用有效体育教学方法创设德育协同育人策略

学生学习体育不仅要掌握体育健身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锻炼兴趣、习惯、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等。创设有效体育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终生体育意识和行为,同时对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兴趣和自我意识,设计和创造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激励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形成勤于学习体育知识、敏于练习运动技能、勇于探索运动规律的良好体育学习方法和习惯[6]。对于音乐院校的学生,如何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色结合进行协同育人,如何将艺术文化与体育课堂相结合,将音乐舞蹈引入体育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培养体育兴趣、缓解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音乐舞蹈的功能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身体、心理与专业的协同发展。如“音乐竹竿舞”教学,大力倡导采用“CDIO”团建模式,即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行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融入音乐节奏的体育与舞蹈方案、课中教师指导实施(Implement)活动内容、操作(Operate)完成竹竿舞的动作练习。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实践探究式、创设情境式、引导启迪式、合作式、讨论式及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建立组织文化,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竞争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如耐力跑练习,在跑的过程中创设情境配以鼓舞斗志的音乐以及教师的激励与帮助,能够很好地配合和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提高学生跑步时的神经兴奋性,消除跑步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使其积极努力地完成跑步任务。或者选择学生自创自编的节奏相符的音乐来引导启迪学生调整步幅和呼吸,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因此,为了全面提高音乐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专业特色,将音乐、舞蹈与体育有机协同,让体育和美育、智育有效融合,以此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3 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创设德育协同育人途径

教育评价关乎教育发展的方向,要有正确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挥棒。运用体育教学中蕴含德育元素的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对于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结合体育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的特征,在原有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并非脱离了原有的框架另辟蹊径[7]。音乐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考虑学生身体方面发展的评价,又要考虑学生思政方面发展的评价,二者缺一不可。学生身体方面的发展评价采用包括“运动技能、课外锻炼、体质健康标准、体育理论”等终结性评价方法,思政方面的发展评价采用包括具有德育元素的“学习态度、情感、品质与价值观”等形成性评价机制。音乐院校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用于专业练习的时间较多,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又因其鲜明的个性,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一味地思想教育收效甚微,常规的体育课堂锻炼效果不佳。所以,通过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思政学习评价指标(见图1),采用包含德育元素的思政教学形成性评价机制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激励学生在身体和思政方面的协同发展,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实现音乐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全面育人的目的。

图1 音乐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学习评价指标

3.4 利用体育偶然性事件创设德育协同育人时机

偶然性事件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德育进程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在平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偶发事件的出现会使这种平衡被打破。这时,他们对周围信息反应特别敏感,思想矛盾特别尖锐,是接受德育育人的较好时机。体育教学中由于课堂环境的不同,偶发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既有场地器材、天气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偶发事件,也有学生交往、活动竞赛中因主观因素导致的偶发事件。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或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进行德育教育,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足球、篮球这类身体直接对抗的教学比赛中,学生经常会因为冲撞或是否犯规而产生冲突或矛盾,教师一旦发现冲突应暂停比赛,让双方先冷静下来,停止任何冲动行为,然后全面了解冲突的起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首先,让学生明确比赛规则,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尊重裁判,使学生明确比赛中“能做”与“不能做”的动作界限;其次,要教育学生有包容心,勇于担责,要识大局,有团队精神,使学生知晓和感悟团队精神在体育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等。通过比赛中的偶发事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增强学生对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又如在大学生体质抽测中,艺术生由于个性突出,经常有学生态度不端正,消极测试,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及格就行,学校成绩排名好坏与自己无干,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抓住德育教育的机会,积极地将各种偶发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融入思政元素,塑造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在课程教学中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体现。

3.5 提高体育教师能力,创设德育协同育人基础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必须要强化体育教师的政治情怀与思想引领,要坚定理想信念,嵌入正确的德育观。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所以教师是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会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教师要有道德情操,体育教师要提高人格魅力和育人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坚持将“教书”与“育人”统一在体育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言传身教,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体育教师作为学生运动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感染力。要强化体育教师的大思政理念,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8]。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体育教师要定期参加学习培训,加强自修,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体育课程思政知识功底。另外,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反馈机制,建立体育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信息的互动平台。体育教师借助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效应。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真实感受进行反馈,如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填写心愿卡、给教师写评语等,体育教师通过反馈信息能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加强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活动中运用思政教育的自觉性,提高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效果的教学能力。

4 结 语

体育与德育同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密不可分、互依互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协同关系。如何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使体育与德育的协同效应发挥到最大化,使音乐人才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者必须要研究和考虑的内容。作为体育学科,在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德育的内容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在传道、授技、培能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现体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实现德育化的体育教学,达到两者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