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霞,商秀梅,张 阳,张 露
(盐城市中医院 江苏盐城224000)
结肠镜检查是临床中检查肠道疾病的常用技术,能够直接发现肠道病变并通过夹取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从而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治疗[1]。大量临床试验表明,结肠镜检查诊断的质量与良好的肠道准备密切相关,良好的肠道准备可以使肠镜视野清晰,有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及缩短进镜时间,降低操作风险,对结肠镜检查的准确性和治疗安全性有重要帮助[2]。因此,如何优化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聚乙二醇散剂是结肠镜肠道准备的常用药剂,在结肠镜检查前4~6 h单次服用。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受检者在服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肠腔内仍积存较多粪水,对结肠镜检查产生严重不良影响[3]。有学者提出,将聚乙二醇散剂联合其他清肠药物并进行分次分剂量服用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肠道的清洁效果,并优化患者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4]。本研究将聚乙二醇散剂联合番泻叶用于肠道准备中,并将服用方式设计为分次分剂量服用,旨在优化肠道准备效果,重点分析该方案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病变检出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3月31日行结肠镜检查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者;②具有相应的结肠镜检查适应证者;③需要严格遵守检查前的饮食要求,并按时、按剂量服用肠道药物者;④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精神和智力正常,能较好地表达感受者。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有药物过敏史者;③影像学检查报告为消化道肿瘤、消化道梗阻或穿孔者;④怀疑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或巨结肠者;⑤有结直肠手术史者;⑥妊娠期或处于哺乳期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7.36±7.52)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6.86±7.4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肠道准备阶段 在肠道准备阶段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检查的准确时间,嘱患者在肠镜检查前1 d进食清淡、低脂食物,检查当天需禁食。若患者有低血糖、心脑血管风险,在肠道准备过程中饥饿感严重,可于检查前1~2 h进食少量馒头、面包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进行缓解。若患者有便秘史,则需检查前3 d进半流质饮食,以确保大便性状糊软。所有患者均安排在14:00~15:00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确保首次服药至结肠镜检查时间间隔一致;在服药后尽量进行慢走,以促进肠道蠕动,提高清肠效果。
1.2.2 肠道准备方案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单次大剂量服用方案。根据结肠镜检查预约时间,于检查前1 d晚19:00~21:00将5袋聚乙二醇散剂加温开水搅拌、溶解配置成药剂。首次服用600~1000 ml,之后每隔10 min再服用1次,每次250 ml直至全部服用完,之后开始禁食。②观察组:采用分次分剂量联合番泻叶方案。根据结肠镜检查的预约时间,在检查前1 d 16:00~17:00泡饮番泻叶,19:00~21:00将5袋聚乙二醇散加温开水搅拌、溶解配置成药剂,首次服用600~1000 ml,之后每隔10 min再服用1次,每次250 ml直至全部服用完,随后口服温开水2000 ml左右。检查当天于检查预约时间前4~6 h内再次口服25袋聚乙二醇散,确保患者首次服用600~1000 ml,之后每隔10 min再服用1次,每次250 ml,直至全部服用完。
1.3 评价指标 所有结肠镜检查均由年资相似的内镜医生实施并在检查后进行评价记录。①记录两组肠镜检查从进镜到退镜完全所需的时间。②采用Boston肠道准备评估量表(BBPS)对两组肠道清洁程度进行评价,量表将结直肠分为3段,分别为左半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横结肠(横结肠肝曲、脾曲)和右半结肠(升结肠、盲肠),每段肠道评分为3分,共9分。3分:肠道黏膜显示清楚,结肠内无粪便或浑浊液体残留;2分:肠道黏膜显示清楚,结肠内有少量粪便或浑浊液体残留;1分:肠道黏膜部分显示清楚,部分黏膜由于少量粪便或浑浊液体残留而显示不清;0分:肠道黏膜无法显示,结肠内大量粪便和糊状液体[5]。同时对肠道内气泡评分,其中3分为大量气泡;2分为较多气泡;1分为少量气泡;0分为无气泡。③记录两组在肠道准备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及睡眠影响。④记录两组在结肠镜检查中的检查结果,包括息肉、憩室、癌症及炎症。⑤在结肠镜检查结束后,记录两组对肠道准备的满意度。
2.1 两组肠道准备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肠道准备质量评分比较
2.2 两组肠道准备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肠道准备不良反应比较
2.3 两组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
2.4 两组肠道准备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肠道准备满意度比较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病变筛查、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虽然结肠镜设备越来越先进、内镜医生水平越来越专业,然而肠道准备仍是结肠镜检查中最关键和基础的工作,直接影响检查的顺利完成和诊断的准确性[6]。目前,临床常用的肠道清洁药物主要有聚乙二醇、番泻叶、硫酸镁、磷酸钠等。聚乙二醇是一种等渗肠道清洁剂,通过氢键结合点固定肠腔内水分子,提高粪便含水量从而促进粪便排出并保持肠腔内容物等渗状态,其基于不影响电解质平衡、不产气、不影响肠道菌群分布等特点而被国内外广泛使用[7]。然而,聚乙二醇作为肠道准备药物在给药方案中仍有争论。Gimeno等[8]研究认为,大剂量服用聚乙二醇方案可以达到更好的肠道清洁效果。Menees等[9]研究提出,比起一次性服用聚乙二醇,将方案调整为分次分剂量服用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肠道的清洁度。李青云等[10]将2 L聚乙二醇一次性服用、3 L一次性服用和3 L分次服用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发现3 L分次服用的方案肠道清洁度最优,回盲末端的进镜时间更短。李华等[11]通过将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其他肠道准备药物联合使用,发现可提高肠道准备的质量,减少肠腔内气泡,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本研究拟设计一种新型的肠道准备方案,以复发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为主,联合中药番泻叶,通过分次分剂量服用的方式进行肠道清洁,这一肠道准备方案有效地提高了肠道清洁的效果,缩短了医生所需操作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B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肠镜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说明新型肠道准备方案较传统方案有效地提高肠道清洁度,开阔内镜医生检查视野,进而提高检查操作效率,缩短所需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传统的服用方案为一次性服用,剂量液体量较大,口感偏差难以依从,通常部分患者无法完整按照要求进行服用,且大剂量的刺激使患者服用后更易产生不良反应,影响生活质量[12-13]。新型方案通过分次、分剂量服用,缓解患者不适感,并更有效地将肠道内容物排除,使患者满意度上升。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肠道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和内镜医生的年资、内镜操作数量和操作时间有关,同时可能与纳入研究患者样本量较少有关。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小,且在观察指标中肠道准备质量的评分可能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今后需进行更完整、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方案。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散剂联合番泻叶的多次多剂量肠道准备方案,可以提高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缩短结肠镜操作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从而提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