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 序

2022-03-09 13:27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鸟兽战国策圣贤

考情分析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多介绍作家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于书序,是古人送别各以诗相赠,集中起来而为之所作的序,称为赠序。后来,凡是惜别赠予的文章也都叫作赠序,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序的阅读无外乎涉及实词、虚词、断句、文化常识、文意概括和句子翻译等。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高考以简答的形式来考查文意概括,考生要做好相关的备考。

备考锦囊

1.明确观点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序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其观点态度的表达,或一目了然,或取譬设喻;或集中议论,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考生只有认真辨别、筛选,才能读懂读透。考生在阅读这类文言文时,首先要对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进行分析。作者在文中对某事物或赞颂或批评,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外,作者可能会引用别人的一些看法,也可能会批驳别人的一些观点,考生对此要注意区分。

2.把握主旨

序或议论现实政治,或抒发内心感慨,或阐述文学主张,大都是作者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后的思想结晶。因此把握序的主旨,考生就必须认真梳理原文思路,掌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进而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倾注其中的情感。

3.赏析技巧

序在写法上一般因人而异,灵活多变。考生阅读时不仅要弄清作者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哪些写作技巧。

【唐惠忠/供稿】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战国策》目录序

◎〔宋〕曾 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注〕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与周文王(或周武王)。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疑其不可考者(考证)

B.所以大治(治理)

C.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避而不谈)

D.而俗犹莫之寤也(醒悟)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道之可信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扣舷而歌之

C.其相率而为之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D.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们不得不那么做。而曾巩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作者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曾巩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曾巩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遣詞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下列对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弥存也(越发)

B.自《诗》《书》《史记》所传(传播)

C.而后世更百千岁(经历)

D.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本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指出“草木”“鸟兽”“众人”三者都无法逃避归于灭亡的自然规律,然后从“众人”引出“虽死而不朽”的“圣贤”。

B.作者认为,圣贤之所以永垂不朽,是由于他们立德、立功、立言,然后通过层层分析,突出修身立德为首要之道,立言居“三不朽”之末。

C.文中写颜回未能建功立业,亦无著作传世,但他在后世的名声远超其他孔门弟子,以此来证明修身立德能使人永垂不朽的道理。

D.文章第三段重在表明立言之“不可恃”,抒发了作者对著书立说之士的悲慨,并直接批评了当时文坛浮奢的文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寫这篇序文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鸟兽战国策圣贤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BALCONY
雷的尸体
潜入鸟兽争霸战
境随心转是圣贤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修身
鸟兽“黑白配”
喝茶聊天聊“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