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 陈晨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治疗经验;汤小虎
汤小虎教授是云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岭名医,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对称性多关节炎[1],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进行性关节炎破坏为特征。世界人口中约有1%的RA患者,我国患病率约为0.3%[2]。本病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环境、遗传及地域等因素相关[3]。目前,西医治疗RA临床常选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等,但需长期规范用药,易导致相应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疗效颇佳,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证价值。我国疆域辽阔,气候、生存环境各异,人们生活方式不同,导致各地区疾病的种类及证候分布存在差异,“三因制宜”也是基于这种差异所形成。“三因制宜”理念应用于RA的临床辨证论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 三因制宜与RA
三因制宜是中医重要治则之一,充分考虑到地区、时令、气候、年龄、体质等差异,其本质包含“知达常变、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在临床的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又称“历节病”“尪痹”等。《黄帝内经》对痹证作了初步论述,《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指出风、寒、湿是导致痹证的外在因素。《类证治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不能宣行,因而留滞。”论述机体正气亏虚是导致疾病的内在因素[4]。《济生方痹》云:“非独责之于风寒湿,体虚相合,痹证乃生。”进一步概述RA发病是由内、外因共同导致的。汤小虎教授认为,人体禀赋不同,感邪或从阳热化,或从阴寒化,各有不同;阴阳四季是世间万物的本源,节令、地域环境等对风、寒、湿邪气偏盛也有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特征有所差异。基于这种差异,应用“三因制宜”理念在RA的诊治中效果颇佳。
1.1 因地制宜——RA中医证候分布有明显地域差异 人们对疾病与地域相关性的认识起源于商代。《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说明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地区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对因地制宜有了较为成熟的论治[5]。《素问·五常致大论篇》曰:“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指出寒热温凉依地势而变。现代临床研究也证实,不同地区RA患者的中医证型存在差异。
王建等[6]基于多中心RA中医证候研究发现,RA患者不同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湿热痹阻证占比最高,气虚不足证明显占比较少。邢丽丽等[7]研究得出结论,辽宁地区RA各证型中寒湿痹阻证最为多见,考虑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广东地区RA证候中湿邪出现频率较高,主要为湿热之邪,虚证中肝肾不足较为多见[8]。云南地区RA患者证候类型中风寒湿痹证最多,其次为寒热错杂证[9]。
汤小虎教授临床诊治的患者大都来自云南地区,与地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以风湿痹证、寒湿痹证为多。云南位于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约1500~3000 m,“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指出地势高的地区寒邪较盛,寒邪易趁虚而入,发为痹证。因而在临床诊治中,秉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注重温补阳气,充养正气。在用药中重用干姜温阳行气,散上焦之阴寒助外阳恢复;附子补命火暖肾阳,散下焦之阴邪,助内阳回[10]。地势低、气候温暖之处,扶阳散寒易化火则病进。
1.2 因人制宜——RA患者体质有明显的特异性 因人制宜是指在疾病的治疗中,不能孤立、静止地认识病、症,必须认识到人的整体性及差异性,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及选方用药。“体质”一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根据不同原则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5大类型,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国医大师王琦[11]经过数年的文献、临床研究,创建了中医体质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RA患者的体质有明显差异性,在临床诊治中有重要意义。李博等[12]通过对186例RA患者进行体质分析,得到阳虚质比例较高,且活动期RA阳虚质比例明显较高。昆明地区300例RA患者体质调查结果显示,除外平和质,阳虚质占比最多,风寒湿痹证是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13]。《素问》曰:“阳气者,若与天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论述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阳虚质患者,本质上为阳气虚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易致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发为痹证。
汤小虎教授基于扶阳学派思想的指导,秉持“温扶阳气”“阳主阴从”观念,扶阳祛寒,重在温补阳气助气血运行流通,补而不行则易生壅滞。临床中对于阳虚质的患者,在注重温补先天之阳的基础上,善用桂枝助气之功效。一味注重温补阳气时,阳气需要气才得以流通,只有“阳化气”,气化才能行,而运动“气化”所需要的阳气,桂枝则能满足这种需要[14]。故在临床对于阳虚质的患者,附子、肉桂等峻烈温补之品与桂枝合用,既能温通经络,又有助阳化气之功效。
1.3 因时制宜——RA的发病率与季节呈相关性 因时制宜是在疾病诊治时,根据季节、气候等变化特点进行选方用药,是中医整體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15]。根源于古代朴素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黄帝内经》中就有初步论述,如“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在用药方面则应注意“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临床统计表明,RA发病率与节令明显相关。IIKUNI等[16]认为,RA患者发病节令存在明显差异。RA疾病活动度春季高、秋季低,疾病的诊治应注重季节变化的影响。崔家康等[17]对全国1602例RA患者调查,发现春季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并且RA发病季节均有显著差异。李帅[18]对辽宁地区RA患者发病规律进行探讨,发现春季RA发病率明显较高,RA住院季节较为集中,春季多为就诊的高峰期。RA春季的发病率较高,基于中医学对“春”的认识,可以从其病机探讨。《黄帝内经》曰:“春伤于风。”风为春季的主气,“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等邪随风侵入机体,加之人体自身正气不足,就容易感受风邪而导致风湿、风寒等问题;春季与肝脏相应,肝属木,风属木气,肝藏血主筋。《素问·痿论篇》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春主升发,升发过度,以致肝失疏泄,招致筋脉骨节失于濡养,故临床多见肢体关节疼痛,春季发病率较高。
汤小虎教授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RA的诊治春季以扶正祛风为要,并注重疏通肝之气机。临床多加用桂枝,取祛风散寒之效,对于风邪、寒邪所致的疼痛效果显著[19]。并善用风药,取其“风药性燥,燥能胜湿”,同时能助肝的疏泄,减轻筋脉失于濡养之功效;夏季诊治中应注重天气炎热,湿热侵袭易伤脾胃,关节疼痛切莫一味祛风通络,应注意湿热之邪痹阻,注重健脾化湿祛邪,临床常加用炒黄柏、薏苡仁等。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50岁,2020年4月10日初诊。以四肢多关节对称性疼痛6年余,加重1个月为主诉。患者6年前过度劳累后出现双手指、双腕关节对称性疼痛,遂至当地医院门诊治疗,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RA,规律服用甲氨蝶呤每次10 mg,每周1次;叶酸片每次10 mg,每周1次。后疼痛反复发作并逐渐延及四肢多关节,遇天气变化时加剧。1个月前因天气变化,外出受风,感疼痛加重。刻下症见:四肢多关节疼痛,主要累及双手指、双腕、双膝关节等,有晨僵,平素怕冷,周身困倦,纳眠可,大便溏,小便调。舌体胖大,色淡,苔薄白,脉沉弦。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寒湿痹阻)。治则:散寒除湿,温阳活络。方予附子桂枝汤加减,药物组成:白附片(先煎)30 g、桂枝20 g、黄芪30 g、防风15 g、羌活15 g、独活15 g、川芎15 g、海风藤15 g、海桐皮15 g、鸡血藤15 g、桑枝15 g、威灵仙15 g、丝瓜络15 g、地龙15 g、甘草10 g。5剂,每2日1剂,每日3次,水煎内服。
2020年4月20日二诊,患者症状稍减,仍时感双腕、双膝关节疼痛,全身乏力明显缓解,舌淡,苔薄白,脉沉弦。外感寒湿之邪渐舒,体内虚寒犹存。上方去防风、海风藤、海桐皮,加肉桂(后下)5 g。7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0年5月10日三诊,患者四肢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时有口苦,大便已成形,舌略红,苔白稍腻,脉沉。同时时令转为立夏,风寒逐减,湿邪渐盛,故在前方的基础上减白附片为15 g,加炒黄芩10 g、赤芍15 g,5剂,煎服方法同前。后患者坚持每月来诊2~3次,治疗基本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症状控制尚可。
按语:在RA的诊治过程中,应充分应用三因制宜理论[20]。因时制宜,初诊时为春季,风寒之邪较盛,故多用温阳散寒祛风之品;后节令入夏,湿邪渐盛,故加用祛湿燥湿药。因人制宜,本例患者病程较长,且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平素怕冷乏力,虚证显著,治疗以补虚为主。因地制宜,昭通市位于盆地向高原的过渡带,气温低于周边,该地春季寒冷,风较大,人腠理疏松,故要注重祛风补益正气抵御风邪入侵。患者机体状态及病情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临床的治疗也应动态变化。
3 小 结
“辨证论治”是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综合体现,而“三因制宜”则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统一,注重患者所处的地域、季节、气候及患者自身的体质等差异,动态观察,灵活选方用药。汤小虎教授在临床中将“三因制宜”理念应用于RA的治疗中,基于差异个体化选方用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4):242-251.
[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类风湿关节炎(2019-10-11)[J].世界中医药,2020,15(20):3160-3168.
[3] 赵璐,何东仪.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7):71-74.
[4] 林珮琴.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69.
[5] 蔡明财,严雪梅,吕伟凤,等.对中医学“因地制宜”治疗原则的探讨和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7,12(2):272-276.
[6] 王建,巩勋,唐晓颇,等.16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J].中医杂志,2018,59(11):963-967.
[7] 邢丽丽,高明利.辽宁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规律的回顾性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7):35-38.
[8] 李文杰,黄闰月,晏菁遥,等.用因子分析法解析广东地区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分型的特点[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0):2359-2362.
[9] 彭江云,狄朋桃,方春凤,等.云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15-17.
[11] 李竹青,秦静波,孟翔鹤,等.国医大师王琦阳虚体质辨治思路[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3):26-28.
[12] 李博,胡秋侠,谭锦辉,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及miR-146a表达[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9):1045-1049.
[13] 周春瑜.昆明地区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2020.
[14] 汤小虎,邓中甲.肉桂、桂枝药材分化的年代考证[J].中药材,2008,31(1):156-158.
[15] 成芸,冯志海.浅析因时制宜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应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9):60-61.
[16] IIKUNI N,NAKAJIMA A,INOUE E,et al.What's in seas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Seasonal fluctuations in disease activity[J].Rheumatology(Oxford),2007,46(5):846-848.
[17] 崔家康,姜泉,唐晓颇,等.类风湿关节炎1602例患者发病季节及地域因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0):4808-4811.
[18] 李帅.辽宁地区类风湿关节炎季节发病规律[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19] 田惠萍,夏娟,陈盼,等.汤小虎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骨关节炎经验总结[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11):8-11.
[20] 鎮立,吴金玉,梁荻,等.从“三因制宜”思考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9):58-59,80.
收稿日期:2021-08-12;修回日期:202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