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探究

2022-03-09 15:30罗守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兴趣激发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 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注意力、相关性、激发自信、获得满足感四个方面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若干策略,使小学生能够真正喜欢数学学习,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兴趣激发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1]2。要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调动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如果我们希望能够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兴趣,那么首先就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且要使人们真切地意识到所要进行的活动与自己相关,然后还要让人们认为这样的活动是自己能够完成,最后要让人们能体验整个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带来的满足感,才能使人们对整个活动过程充满兴趣[2]34-35。本文从唤起学生注意力,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燃起信心,获得满足感四个方面入手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充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首先必须使学生对于一个活动给予充分的注意,这是小学生能够进行数学学习的前提条件。

1.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果学习活动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将极大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正是充分利用学生多种感知觉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讲故事等方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达到注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一位教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学生们一听要讲故事,而且是平时看的动画片里的猪八戒,个个双目圆睁,全神贯注。“桃子成熟了,猪八戒带着20个小猴子来到了花果山的桃树林中,他们一共摘了7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八戒对小猴子们说:70个桃子,20个人来分,每人分3个,剩1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70 ÷ 20 = 7 ÷ 2 = 3 …… 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每人分了3个桃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了。正在这时,悟空来了,他问了小猴子是如何分桃子的,然后戳穿了八戒的骗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聪明的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所采用的骗术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八戒所列出的算式吧”。这种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小学生们很感兴趣,注意力十分集中。

2.引发学生好奇心。现代心理学认为,新奇的、出人意料的事物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活动感到好奇,那么他很快就会对这种活动产生注意,从而将精力集中到该活动上,数学学习往往由此开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例如,在进行《重叠》知识教学时,一位数学教师采取设疑的方式,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儿子和两个父亲去合影时,为什么照片上只有三个人?不一会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其中一个儿子站在他父亲的后面;有的说一个儿子站在另一个高一点的儿子后面;还有的说有一个人没去合影;还有的说……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室里霎时沸腾起来了,小朋友们由于教师设疑策略的使用从而产生了好奇心,不但对教学产生了注意,而且被这一疑难问题吸引住,从而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相关性

人们在学习某个新知识的时候,一般都会关心这个知识是不是有用。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也不例外。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只关注知识本身,而忽视知识是如何来的以及知识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当小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密切相关,并能够用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他们就有了学习知识的动机。

1.建立起新知识要与原有知识的密切联系。如果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认识到数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原有的知识,来自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么他们会更加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也会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教学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例如,在进行《吨的认识》的教学时,考虑到“吨”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一位数学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课前准备了1袋20千克的大米,上课时让每个小朋友上讲台来提一提和抱一抱米袋,体验一下它的重量,然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接着老师问小朋友们:1袋大米是20千克,那么,2袋大米是多少千克?你能提起来吗?3袋、4袋……一直到50袋,你知道有多重吗?这样学生就能初步体验到1吨有多重了。教師这种对于“吨”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千克”的认识基础上,体会到了“吨”的含义,体会到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吨”并不神秘,它实际上就是来自现实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学生不但更好地理解了知识,也对数学本身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比在教学中简单地告诉学生1吨等于1000千克效果要好得多。

2.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如果说新知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策略针对的是知识的来源,那么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策略针对的是知识的实际应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5。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关系》时,一位数学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们很快就列出算式2 ÷ 4 = 0.5(米),接下来老师把题目改为: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大部分学生都把算式写出来:2 ÷ 3 = ……有的学生结果是约等于0.67米,有的学生结果是约等于0.7米,还有的学生用循环小数来表示,此时教师问学生,如果用准确数来表示应该是多少呢?看着学生一脸茫然的样子,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今天这节课之后,我们就能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了。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把2 ÷ 3的结果用分数三分之二来表示,轻而易举地写出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新知识解决了现实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点燃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1]15。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数学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34-35。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耐心细致地讲解和组织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多给予帮助以及平等地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平等的课堂环境。研究表明,在一个平等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自信心。平等的课堂环境要求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角色,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都能得到同样的鼓励和信任;学生之间也能够平等相互合作和相互帮助。在这样的氛围中,小学生将更能认识并发挥自己的长处,更能够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课堂环境,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形成平等的数学课堂文化。

3.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与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1]3。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评价的多样化,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持续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乘加》教学时,某数学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的果园里有4行梨树,第1、2、3行各有4棵,第4行有5棵,问总共有多少棵梨树?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多种评价。小组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评;学生相互之间则可以形成互评;同时,教师对小组进行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不但知道了共有多少棵梨树,还知道了结果是怎么得到的,教师既知道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又了解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了自我,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保持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让学生产生获得感

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满足感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地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因此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是非常重要的[3]。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多给予鼓励,让学生产生最大的满足感,这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一位教师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出指定要求的图形,在学生展示其所拼的图形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是用几个小正方体拼成的,自己是怎样想的和拼的,并对学生拼图的方法进行评价。对于一些平时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强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按要求完成活动,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别从唤起学生注意力,建立起新知与原有知识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让学生产生自信,并获得满足感等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希林:国内有关“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研究综述[J].考試周刊,2007(27).

[3]姜丽华、王莹:基于ARCS动机模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2):28-29.

(责任编辑:杨红波)

作者简介:罗守汉(1964—),男,安徽肥东人,肥东县长临河学区中心学校一级教师,大学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3132501908292

猜你喜欢
兴趣激发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