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育人功能研究

2022-03-08 03:36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经典电影主题歌红色

杜 娟

(赤峰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2019 年3 月18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教师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领航人,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作用,明确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达到与时俱进地创新、历久弥新地启蒙,这也将成为当代大学思政教育的重点。

中国近现代的音乐作品、音像文献以其直观快捷的方式展现历史史实和社会发展,其中尤以电影为载体呈现于传播的大量经典歌曲,更起到了铭刻心灵的思想教育作用。《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等一系列流传至今的红色经典电影歌曲,有待于在当今的国内形势下,列入未来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期待实现音乐育人的功能。

一、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历史回顾

鉴于对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史学关照,依托中国红色文化的缘起和流变,关照其时代特征如何在电影中阐释和发展的,特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时间发展为序,将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上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孕育期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随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革命斗争。由于我国当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尚无电影产生。据资料显示,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中国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2],产生于1931 年,也仅仅因为在电影中插入了一首歌曲,成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有声电影的产生催生了电影音乐的问世,早期的电影音乐尤其以歌曲为主,较多的歌曲甚至比电影的流传更为广泛和久远。诸多红色电影歌曲也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们既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军民的生活状况,又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这一时期的音乐多带有战争色彩、民间特色,歌曲中呈现的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也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鲜明的地域性。

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歌曲有聂耳创作的 《开矿歌》(1933 年电影 《母性之光》 插曲)、《大路歌》(1934 年电影《大路》主题歌)、《飞花歌》(1934 年电影《飞花村》主题歌)、《毕业歌》(1934 年电影《桃李劫》插曲)、《塞外村女》(1935 年电影《逃亡》插曲)等;任光创作的《母性之光》(1933 年同名电影主题曲)、《渔光曲》(1934 年同名电影主题曲)等。作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和任光站位于中国的革命战事背景前沿,敏锐地捕捉到了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劳苦大众、底层女性、革命战士等人物形象,以传唱广、影响远、口语化和号角式的音乐语言,依托电影这一媒介,成为中国早期红色经典电影歌曲创作的先行者。

1934 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为摆脱国民党的追击,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向湘西转移,开始了长征。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被赋予特殊的社会功能,歌曲创作者兼顾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审美倾向,使作品兼具政治性与艺术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1935 年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在当时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甚至超过了电影中的剧情和人物,成为抗日战争有力的武器。2004 年3 月14 日《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同时期的电影歌曲还有贺绿汀创作的《西湖春晓》(1935 年电影《船家女》插曲);聂耳创作的《铁蹄下的歌女》(1935 年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任光创作的《凯歌》(1935 年同名电影主题曲)、《大地行军曲》(1935 年电影 《空谷兰》 插曲)、《狼山谣》(1936 年电影 《狼山喋血记》 主题曲)、《游击队之女》(1940 年电影《东亚之光》主题曲)等。

随着“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开展,和“国防电影”口号的提出,这个时期创作的电影歌曲大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主流宣传保持紧密联系。如刘雪庵创作的《长城谣》(1937 年电影《关山万里》插曲);贺绿汀创作的《春到人间》(1937 年同名电影主题曲)、《天涯歌女》(1937 年电影《马路天使》插曲)、《春天里》(1937 年电影《十字街头》插曲)等。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一些抗战题材的电影歌曲也随之而生,如任光创作的《游击队之女》(1940 年电影《东亚之光》插曲);冼星海创作的《在太行山上》(1940 年电影《风雪太行山》插曲)等。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创作表现为更加注重使用民族音乐语言,通过电影的声影元素把中国的革命战事同中国人民的心声联系在一起。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推翻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统治,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王云阶创作的《青春的梦》(1948 年电影《关不住的春光》插曲);黄贻钧创作的《梅花操》(1949 年电影《莺飞人间》插曲);章正凡创作的《我要回去》(1948年电影《还乡日记》主题曲)等。这些歌曲在影片中根据剧情发展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反映了战争胜利后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丰富发展期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特别是1956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双百方针”并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会见时发表了谈话,一定程度上为解放音乐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学艺术界也学习并贯彻了方针,出现了相对活跃的局面,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促使包括音乐创作在内的文艺创作一度出现繁荣景象。国家政治昌明、经济发展,各行各业从业者工作更加稳定,电影以“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导向,起了一定的政治宣传作用,对电影音乐的创作给予了有力支持,拉开了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新篇章。

这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歌曲有雷振邦创作的《青天蓝天晴朗的天》(1955 年电影《董存瑞》插曲)、《祖国我们的母亲》(1956 年电影《国庆十点钟》插曲)、合唱歌曲《三里湾》(1958 年电影《花好月圆》插曲)、《只有山歌敬亲人》(1960 年电影《刘三姐》插曲);阎述诗创作的《五月的鲜花》(1959 年电影《青春之歌》主题曲);张棣昌创作的《幸福不会从天降》(1959 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胡士平、王锡仁创作的《珊瑚颂》(1961 年电影《红珊瑚》插曲);践耳创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1965年电影《雷锋》插曲);傅庚辰创作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1965 年电影《地道战》插曲);阎飞创作的《翻身农奴把歌唱》(1965 年电影纪录片 《今日西藏》主题歌)等。除了少部分战争题材的电影歌曲,大部分电影歌曲充分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凝聚力,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喜悦心情。

这里特别要提到雷振邦创作的几首少数民族电影音乐歌曲,比如《蝴蝶泉边》(1959 年电影《五朵金花》 插曲)、《幸福花开遍地香》(1960 年电影《鸿雁》插曲),作曲家运用了塔吉克族、白族等民族的舞曲素材音调加入电影的情感表达方式,融入了时代特色和旋律改编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随着文革的到来,电影创作的滞后,电影音乐的优秀作品也颇少,影响力较大的有雷振邦创作的《夺得一个个丰收年》(1973 年电影 《战洪图》插曲)、《工人阶级顶天立地》(1974 年电影 《钢铁巨人》插曲);傅庚辰创作的《红星照我去战斗》(1974年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王酩创作的《渔家姑娘在海边》(1975 年电影《海霞》插曲)等。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2012 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创新发展期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的文艺创作逐步活跃起来,大批优秀的经典电影歌曲产生。王酩创作的《绒花》(1979 年电影《小花》插曲);雷振邦创作的《大别山上杜鹃开》(1979 年电影《吉鸿昌》插曲)、《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 年同名电影主题歌);吕远、唐诃创作的《牡丹之歌》(1980 年电影《红牡丹》插曲)等。

改革开放的进行,国民经济和经济体制的调整,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电影歌曲有雷雨声创作的 《风雨难灭心中的火花》(1980 年电影《乔厂长上任记》主题歌);施光南创作的《年轻的心》(1981 年电影《当代人》主题曲)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起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正气的电影音乐作品。如张广天创作的《离开雷锋的日子》(1996 年同名电影主题歌);艾立群创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1996 年电影《长征》主题曲);《大江边的爱恋》(1999 年电影 《共和国不会忘记》插曲)等。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文化创新活力,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张广天创作的《毛泽东》(2003 年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主题歌);杨坤创作的《兄弟》(2007 年电影《集结号》主题歌);张和平、舒楠创作的《追寻》(2009 年电影《建国大业》插曲);马上又创作的《有一天》(2010 年电影《建党伟业》插曲),这些电影及电影歌曲以艺术化的手段诠释了党的领导性、先进性,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现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全面发展期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围绕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拉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一些正能量的电影也纷纷在这个时期前后上映,特别是“建国三部曲”电影《建国大业》(2009 年)、《建党伟业》(2010 年)、《建军大业》(2018 年),成为电影史上靓丽的红色篇章。

这个时期优秀的红色电影歌曲有,舒楠创作的《背影》(2011 年电影《杨善洲》主题歌);张宏光创作的《辛亥颂》(2011 年电影《辛亥革命》插曲);黄勇创作的《等待黎明》(2015 年电影《百团大战》主题曲);梁明创作的《苍生》(2015 年微电影《南岳清风》主题歌);那吾克热创作的《趁年轻》(2018 年电影《建军大业》主题曲);张征创作的《时光擦身而过》(2019 年电影《八子》主题曲);熊黏创作的《金沙水暖》(2021 年同名电影主题歌)等等。脱离了战争年代,近十几年的电影歌曲创作,音乐旋律更唯美、更温情、更感人,更贴近人心,更宣扬一种情怀和思想,也有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有的电影作品,特别使用了“老歌新唱”在电影中全新演绎,获得了难以忘怀的效果。比如秦咏诚创作的 《我和我的祖国》(2019 年同名电影主题曲);刘炽创作的《英雄赞歌》(2020 年电影《金刚川》片尾主题曲)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往往在电影最后极大地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把电影推向了高潮,着实让人难忘。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国家电影局特别印发了《关于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的通知》,由此,2021 年全国上上下下都开启了观影活动。每当一部部电影缓缓地落下帷幕时,相信回荡在每一个观众心中的不仅仅是难忘的剧情,还有那催人泪下的电影歌曲。

二、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创作特点

纵观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史学脉络,其创作在历史题材、结构呈示、艺术手段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呈现了丰富的多样化特征。作为中国近现代歌曲创作的重要分支,犹如中国早期的“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的开端,从驱除鞑虏、复兴国运到倡导维新、文化救国,一直有着和政治发展相关联的特色属性,在艺术审美上,最直观、最深刻地博得了当时社会受众的认可,红色经典电影歌曲亦是如此。深入地分析某一历史时期电影歌曲的创作技法,透视时代歌曲对中国革命发展的积极促进意义,观察其中的经验是否被运用到同时代或其后时代的创作之中,将会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电影歌曲创作有更为深入和完整的认识。

(一)民族化语言的探索

近百年的电影歌曲创作发展,较多地显现为作曲家注重对民族化的追求,积极探索音乐如何具有更加浓郁的民族风格,借鉴号子、山歌、小调等典型音调和优美片段,吸收特色元素,并结合电影的主题、融合时代氛围,进行艺术再创作。通过电影歌曲突出时代气氛,尽可能与中国的历史史实结合,电影的红色文化主题相契合,传唱大江南北。比如黄准创作的 《娘子军连歌》(1959 年电影 《红色娘子军》主题曲),吸收了海南民歌及革命歌曲的音乐语言;吕其明、萧培珩创作的《谁不说俺家乡好》(1963年电影《红日》插曲),采用了胶东民歌《赶集》的曲调,把沂蒙地区的音乐元素巧妙地运用到了歌曲之中。由此可见,民间音乐早已成为电影歌曲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一大批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创作的歌曲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独树一帜,推动了中国红色电影歌曲创作的发展。

(二)调性明朗与曲式简单

大多数的电影歌曲创作,调性结构相对简单,不做太多的转调,但是表现力丰富,是时代文化和电影史实的缩影。曲式结构的安排也多以简单的并列单二部曲式,典型性主、副歌的创作模式为主。比如王立平创作的《大海啊故乡》(1982 年电影《大海在呼唤》主题曲),F 大调,辨识度极高的主、副歌的二段体;刘炽创作的《我的祖国》(1955 年电影《上甘岭》插曲),主歌部分叙事抒情,副歌部分激昂向上、脍炙人口;施光南创作的《年轻的心》(1981 年电影《当代人》主题曲),主歌部分是清晰的四句式,副歌部分衬词“啦啦啦”朝气欢快。这些红色电影歌曲大多调式简单、旋律流畅,常常会运用色彩化的、语言化的、激励性的音乐语汇去描绘电影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变化。

(三)节奏鲜明与语义明确

红色电影歌曲承载的电影语义内涵较为清晰明确,大部分歌曲的节奏多简洁而明快,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生活时代气氛。比如雷振邦创作的《怀念战友》(1963 年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新疆手鼓的切分节奏,较好地烘托出悲痛的情绪;吕远、唐诃创作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1979 年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运用3/4 的节拍,以温暖舒心、清新向上的旋律线条,与电影的画面相得益彰。

(四)独唱与合唱相辅相成

早期的红色电影歌曲大多数以独唱为主,合唱为辅,兼有少量器乐伴奏。音乐与情感结合紧密,通常起着表现角色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音乐审美和育人的功能。尤其是在革命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表达均伴随着正面的、歌颂式风格的音乐,在音乐形态上体现为庄重的旋律、深情的表现,易于传播,广泛传唱。比如时乐濛创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1959 年电影 《万水千山》插曲),混声合唱加上电影的红军长征的画面,有了极强的时代代入感,效果非常好;刘炽创作的《英雄赞歌》(1964 年电影《英雄儿女》插曲),女生领唱与混声合唱的结合,成为电影史上声画组合的永久红色经典。

红色电影歌曲在历史时间与空间维度中共同表达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气质,体现了一种艺术与时代生活深度结合的音乐创作思维。依据时代变迁的历史史实和电影表现的文化内涵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歌曲多以进行性、号角性风格的歌曲为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歌曲多以抒情性、颂赞性风格的歌曲为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歌曲多以叙事性、描写性风格的歌曲为主。电影与电影音乐充分描绘了中国革命曲折前进到迎来胜利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坚强不屈到歌唱幸福的喜悦心情。

三、红色经典电影歌曲与大学生教育

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易被引领、易被教导、易被激越,也是红色革命的研习者、后备军、继承人,任重而道远。由此,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打开其思想大门的智能钥匙。音乐教育一般是通过乐曲所表现的情感和情绪的感染而实现的,听者可以从中体验对情景、对生活的态度,进而扩展到体验某种概括性的人生哲学。音乐在某种特定的外部环境影响下,诸如革命斗争和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中都显现出难以估量的教育激励功能,立即发挥出巨大的鼓舞作用。大学生在欣赏这些红色音乐的过程中逐渐潜移默化地得到道德情操方面的教化,增强他们对理想的美好向往,激励他们为梦想奋斗的决心。红色经典电影歌曲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丰富情感体验,获得情感共鸣

丰富情感体验,获得情感共鸣,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积极乐观地生活和体会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比如吕其明、萧培珩创作的《谁不说俺家乡好》(1963 年电影《红日》插曲),借山借水的描绘,唱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心声;郑秋枫创作的《我爱你中国》(1979 年电影《海外赤子》主题歌),描写了海外游子对山川、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能够让大学生们充分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内涵,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立德树人。比如肖珩创作的《永远跟着共产党》(1965 年电影《苦菜花》插曲),表达了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依靠党、拥护党的决心和斗志;践耳创作的《雷锋,我们的战友》(1965 年电影《雷锋》插曲),表达了在新中国困难时期,我们要以雷锋为榜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共同渡过难关。

(三)培养爱国情感,增强集体观念

培养爱国情感,增强集体观念,能够激发大学生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比如贺绿汀创作的《胜利进行曲》(1941 年同名电影主题曲),展现了从一种悲痛到勇敢的情绪,散发出爱国青年蓬勃向上的朝气;张广天创作的《敌后武工队》(1995 年同名电影主题歌)激发了华夏儿女的铮铮血性,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四)培养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培养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能够让大学生们在了解作品艺术风格、形态特征基础上,领略作品的民族特点和时代风格,发扬光大革命精神。比如高如星创作的 《汾河流水哗啦啦》(1963 年电影《汾水长流》插曲),表达了山西人对母亲河汾河的赞美和热爱,唱出了对农业合作化的赞美;梁明创作的《苍生》(2015 年微电影《南岳清风》主题歌),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守初心、廉洁为公的赤胆忠心。

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观念,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要的生命信条。正所谓“种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精神世界的正能量早期介入,必定会对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由此可见,红色经典电影歌曲对于当代大学生所起到的“铸魂育人”作用也便不言而喻了。

四、红色经典电影歌曲的育人启示

红色经典电影歌曲以正能量为主题的音乐与时代、与社会紧密合拍,成为人们歌唱祖国、歌颂共产党、向往新生活的最佳载体,它们激励着人们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也及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一)史实特征是红色经典电影歌曲流传的基础

历史史实对于时代歌曲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否准确把握时代风格是红色经典电影歌曲传播和流传的关键。这里的史实特征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电影歌曲所处的时代,另一个是政治事件发生的时代。这二者是相互制约的,词曲作家在这二者之间很好地寻求到了平衡,使得这些优秀的歌曲得以隽永流传。

(二)文化特征是红色经典电影歌曲流传的条件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尤以保家卫国、爱国爱民、奋进图强为颂扬的时代特点。在反映爱国情怀、歌颂大好河山、抒发美好情感、流露爱慕之情、体现积极向上、表达意气风发、刻画英雄人物等各类电影作品中,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传唱久远的电影歌曲佳作,这些歌曲已深深扎根在社会民众的心中,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三)艺术表现是红色经典电影歌曲流传的手段

音乐的题材和体裁是时代歌曲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在服从音乐创作整体构思与需求前提下,才可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高度融合,又为音乐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音乐更好地融于历史事件,作曲家不仅要表现在音乐对时代和历史史实特征的刻画,更表现在与民族特色和时代发展需要的适应性上。因此,音乐创作艺术手法的选择,是这些红歌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

从百年红歌的纵向整理上看,分明可以感受到政治和艺术不同侧重的两种语境。同时,这种不同又是有着统一认识的集体诉求,使其中每位参与者都表现出热爱祖国的强烈责任感和高度使命感。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如此,仿佛无限性有意存在于其中: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能被无穷地阐释,然而人却无从说明,这种无穷性究竟存在于艺术家本身,还是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但是经久不衰的传承和传播,使这些经典红色电影音乐作品,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地方式表达着几代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心愿。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红色革命的百年征程,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成就了一大批具有不朽艺术魅力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红色经典电影歌曲。从这些代表了人民情感、思想与意志的时代之声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社会风俗、思想潮流和百姓生活,更是忠实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走过的不平凡道路,讴歌一路上取得的伟大功业,弘扬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奉献与奋斗精神。如今,这种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影响力,也定能真真切切地开启当代青年人崇真、明理、励耘、展拓的热情!

猜你喜欢
经典电影主题歌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等 我
漫漫长路 大型记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主题歌
追忆红色浪漫
花仙子之歌
废旧纸箱里的经典电影场景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007系列中的超级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