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文脉延续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

2022-03-08 09:16张皓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城中村昆明市文脉

□张皓文

一直以来,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中的过渡产物,也是城市与乡村的一种被迫结合,反映出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困惑与矛盾。伊普森采用“岛屿化”(Verinselung)一词来形容中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1]。也正是因为其内向、封闭、高密度的城市居住空间,导致了城中村城市风貌的不符、城乡人口的割裂和城市文化的没落。文脉(Context)一词原指事物与事物间内在联系,狭义上的城市文脉代表着一种城市的文化脉络。而文脉作为城市文明的根系,也是对城市空间形态、风俗文化以及集体性格的生长过程[2]。所以可以从“集体记忆”“文化生长”“城市精神”三个方面理解城市中的文脉观念。城市文脉是对城市的一种概括和凝练,对城市文脉的延续是现代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但由于全球化和城市风貌的建设,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遗产正在衰减和败落,我国城市建设也正面临着城市文脉危机。

一、昆明市城中村改造现状

(一)昆明市城中村改造概况。2015年以来,昆明市出台了《昆明市城市更新改造管理办法》《社会投资人参与昆明市城市更新改造项目退出办法》等相关文件,开展以城中村为典型的城市老旧空间的更新改造。截至2020年7月31日,昆明市已累计完成改造110个城中村,2020年9月,在昆明市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推进会上颁布《昆明市城市更新改造行动计划》,围绕“3年完成拆迁、5年完成城改”的工作目标,由2020年至2022年逐年完成29个、87个、107个拆迁工作,拆迁总面积达4,412万平方米。2021年,昆明主城五区也相继出台城改计划,其中,盘龙区、五华区、官渡区和西山区五年计划中涉及25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呈贡区拆迁改造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由此可见,城中村的未来发展问题依旧占据昆明城市建设话题榜首。未来五年内,昆明市的城市改造运动将迎来更大力度的推进。

(二)昆明城中村改造进入后半程阶段。早在2008年初,昆明就开展了声势浩荡的“五年重建计划”城市改造运动,其中涉及昆明主城区的336个城中村、面积将近10万亩。可由于拆迁进程受阻、人员安置困难、地产市场低迷等多方原因,城中村时至今日依旧根植于昆明的城市街巷里,反而显出了顽固的“生命力”。一个城中村的安置改造,不单单是几栋建筑的消失或者几亩土地的流转,还是政府、房地产商和村民的三方博弈过程。同时,近年来商品房风潮下的烂尾楼现象,成为了昆明难以启齿的城市典型问题。所以,未来城中村发展还需要注入更多思考和能量,尤其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迎合和呼应。同时昆明城中村发展也进入到了“后半程”,城市发展需要完成从增量规划到存量更新的转变,并从高速的城市化建设中关注当下、关注人群和关注文化。以人为本的规划发展城中村空间,保护延续城市记忆和城市文脉。

二、基于城市文脉视角下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的覆灭。昆明作为非沿海旅游城市,凭借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宜人的居住环境,源源不断的吸引大批旅游资源。但在近年如火如荼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却鲜有昆明的身影出现,可见昆明的城市发展对城市文脉的延续还尚有欠缺。不仅如此,在昆明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几乎没有对城市文化传承延续或价值再现。城市表面虽然发展进步了,但始终没有文化内核驱动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文化贫血”。

(二)城中村记忆的抹除。城市记忆也就是城市的集体记忆[3],同时也是一个群体对城市的潜在影响和良性互动。城中村作为城市中重要的记忆场所,承载着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长历程。而我国现阶段对城中村改造多以大拆大建的形式进行,以昆明为例,城中村的改造多以地产项目为主,鲜有文化产业的输出。如此漠视城市以往的记忆并霸道的抹除重建,一味地以商品市场来衡量土地价值,而忽略了空间本身的生长属性和文化属性带来的岁月价值,使得昆明城市记忆正在被淹没。

(三)城市精神的迷失。西方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将一座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对城市优秀品质、地域特点、风气品格的综合描述,它不仅与时代发展主题相契合,同时也是城市名片和城市性格的内在体现。以城中村这类城市复合难题为例,由于缺乏完备的政策法规,昆明城中村人口和土地始终处于混乱不堪的局面。众所周知,城中村主要人员由村民和外来务工者构成,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不正规的服务业和生产业直接导致了其居住环境品质的下降;强势的城中村改造建设影响了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连续性;由于城市记忆和文化的衰败,造成了城市精神迷失的困境。

三、基于城市文脉延续的昆明城中村改造对策

(一)城市记忆传承延续。多数人将城中村看作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障碍,但其实城中村作为城镇化过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城市记忆的空间载体。并且通过城中村显露出的城市问题,促使我们以更广阔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的解决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设计开始保留城市中市井和人情味的一面,城中村生活同样是一个城市感性的缩影。所以,在城中村规划设计中,不仅要为明天做设计,同样要将城市的过去呈现给未来。以昆明为例,可以从部分建筑语言风格的保留、文物性建筑的修缮和保留、或者昆明市城中村纪念馆的成立等方面对城中村记忆进行延续与保护。将城中村这类城市事件以另一种方式持续停留在昆明的热土上。

(二)文化要素保护利用。“文化贫血”的现状能否跟上大规模迅速推进的城乡建设大形势是新时代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4]。文化使城市更加饱满和立体,而昆明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也同样承载着昆明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尊重文化的同时,强化城乡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都市中的记忆与文化成为发展力量的不断源泉。而昆明城市建设不得不面对建设与保护相矛盾的局面,城中村所独有的街区形态、建筑风貌、景观符号、文化意向等,都可以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要素与新思路。在现代文化强势冲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圈。在未来的城市空间设计中,不仅要挖掘城市特色,还要将城市文化价值再次链接到地区建设中去。

(三)城市精神形象联结发展。现如今,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导致了千城一面的不佳局面。由于城市迷失了自身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最终也失去了独有的城市性格和文化竞争力。以昆明市来说,仅仅依靠“春城”的旅游形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断裂的城市文脉进行修补和延续。以城中村的改造建设为契机,结合昆明宜居城市形象,推动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挖掘城市文脉于城市建设的战略价值。

图1 城中村发展推动城市文脉途径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在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时,要尊重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贯彻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5]。以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建立起城市纪念性情感氛围,同时结合公众参与,将专属城市记忆与多样性文化空间的实践放到城市建设中去,最后实现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城市精神形象的凝练(图1)。

四、结语

城市从来都不是缺乏理性的场所,需要感性的规划设计和文化色彩增添城市味道,而中国的城市化必须服务于文脉的生长和传承。城市文脉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不仅大于文化的内涵概念,还囊括着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印记。而城中村作为昆明城市更新问题的主要板块,还是推动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力量。以城市文脉延续视角规划设计城市的未来,应在以后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得到重视与利用。

猜你喜欢
城中村昆明市文脉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昆明市延安医院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